維基大典:卓著/卷首
故週一絕妙錄 |
---|
週一
琉球國在東海上,據山而立國。當海道要衝,商賈輻輳,號「萬國津梁」。初不通中國。天孫氏為國君始,其裔為王,既而交讓,歷萬七千八百有二年,為利勇所篡。浦添按司舜天以兵平之,代王琉球。傳三世,英祖受禪。時值元代,元世祖遣官招諭之,不能達;元成宗遣兵來攻,亦不能克。明洪武初,英祖裔孫政微德衰,按司蜂起稱雄,國分為三:曰山北、曰中山、曰山南。五年,明太祖遣使告其國。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朝貢,琉球始通中國。時三王爭雄,相伐不靖。太祖乃命內史監丞梁民賜之勅,令罷兵息民,三王並奉命。
時中山王武寧,壞覆先君之典刑,國人敢怨而不敢言。南山佐敷太守尚巴志甚得民心,遂北伐中山奪其國,立父思紹為王。臣民皆悅,中山益強,北伐南平。至尚巴志一統三國,都首里,更號「琉球」,遂開尚氏之基。其後篡弒頻仍。及泰久立,琉球始安。是時,琉球商賈輻輳,大致昇平。王命輔臣鑄萬國津梁巨鐘,用彰其功。泰久薨,子德立,殘害益甚。群臣弒尚德,立其臣圓。萬曆間,日本國關白欲伐朝鮮,遣使往招琉球,不從。後薩州遣勁兵三千入境,三月初二破首里,殘破其都,大肆焚掠,擄其王。旋釋歸。日人遣兵,監其內政。自是,兼附日本薩州。後詔改沖繩縣。琉球王泰遣使赴清,盡訴其事。清亦交涉於日,日本不報。及清事日敗績,日人遂據琉球。
故週二絕妙錄 |
---|
週二
拗九節值夏曆正月廿九,晦日也。福州百姓每逮是日,烹糜曰拗九粥者,以之祭祖,又饋親友,餉來客。婦亦歸安,奉糜於父母,藉表孝思。
拗九節始有日,可考至明清。至於其源,眾說紛紜。一說,目蓮供母以是日,遂始此節。惟此實後人所附會。或言其源於榕俗之。其節別名亦眾。始名「下九」。然榕方言中,「下」「後」「窈」「拗」「孝」五字音相似,遂淆然雜用。今多以「拗九」稱。拗九初名下九。閩俗,初九爲上九,十九爲中九,廿九爲下九。而正月廿九者,全年「廿九」之首。是故名曰「下九節」。又以是日爲正月末「九」,名之曰「後九節」。又有榕俗,「九」字爲數之終,凶數也,可致人窮。年事及九,恐遭不測。九有明暗之辨。明九,謂其齡有數字九。如十九、二十九。暗九者,年數倍九也。如十八、二十七。須「拗」過乃九,方爲吉祥。是故烹拗九粥,以驅凶於舍外。或謂之源於「除貧」之俗。而附會目蓮之說,亦有之。
拗九之日,習俗甚多。烹拗九粥,雜飴果,哺之,是謂食拗九粥。或食「時來運轉」,小食也。又晨食太平麵、太平蛋,此「過九」也。
故週三絕妙錄 |
---|
週三
編訂名詞館,晚清政署,隸學部。西學東漸,譯名紛綸,而東語尤多。新學制興,張之洞拜學部尚書,惡日本名,遂擬釐辨名物,楷定語典,未果,尋病終。宣統元年九月,學部設名詞館,除嚴復總纂。復固名譯也,抵倭崇雅,以信以達。而斯館之務,亦以正名、衛道,非徒譯之比也。至革命軍興,國移館廢,成雅言三萬有奇。然新語既張,故有不傳,所幸存者萬六千而已。
名詞之簡定,參酌嚴譯、古名為多,日語、舊譯為少,理瑩語確,因應釐然,稱部定詞。會國語風潮,嚴復以資政院特任股員長審查教育,師行京音,故所譯音,皆準京話。
「編訂名詞館」,初名「正辭館」;《嚴復日記》作「正名館」、「名辭館」;《清史稿·職官六·新官制》作「編訂名詞館」,其《文苑三·嚴復傳》作「學部名詞館」,《忠義十·王國維傳》作「編譯名詞館」;館出鉛印名詞表書眉作「學部編訂名詞館」。
故週四絕妙錄 |
---|
週四
許浚,字淸源,號龜岩,朝鮮陽川人,中宗三十二年生,一說三十四年生。
宣祖二年,為柳希春所薦,入內醫院。四年,任從四品內醫院僉正。六年,任正三品內醫院正。八年,與安光翼入診上脈。十四年,受命監校《纂圖方論脈訣集成》,並題跋。二十年,上體平復,受賜鹿皮。二十三年,救療王子,受命加資,賜以爵秩,任正三品通政大夫,堂上官。兩司以王子有疾,用藥治療,醫官職分內事故,連啟罷改、還收,上不允。
二十五年,倭兵入寇,扈從宣祖,始終不離。二十八年,上御別殿便房,受針灸。二十九年,治東宮,加資,任正二品正憲大夫。司諫院復以東宮有疾,御醫議藥,屬職分內事故,啟請改正,上不從。
三十年,與都提調金應南等入侍。三十三年,任內醫院首醫。翌年,著成《諺解胎產集要》《諺解救急方》《諺解痘瘡集要》。三十七年六月,冊錄三等忠勤貞亮扈聖功臣。十月,上曰︰「浚博通諸書,老於用藥」。官至從一品崇祿大夫,封陽平君。
故週五絕妙錄 |
---|
週五
斯密亞丹者,斯密其氏,亞丹其名,蘇格蘭之噶谷邸人也,生年不明,公元一七二三年六月五日受洗,權充生年。父業律師,為其地監榷,死逾月而亞丹生。母守志不再醮,撫遺腹甚有慈恩,卒享大年,親見其子成大名。而亞丹亦孝愛,終其身不娶婦,門以內,雍雍如也。亞丹生而羸弱,甫三歲,游外家,為埃及流丐所擄。尋而復歸,入裡小塾學書計。十四進格拉斯高鄉學,十八而為巴列窩選生,資以廩餼,入英之鄂斯福國學。當十七稘中葉,英國國論最淆,教宗演事上無犯之旨。凡後此所嚴為立政憲法者,皆以謂叛上褻天之邪說而斥之。韓諾華氏新入英為王,英前王雅各黨人,潛聚其中,陰謀所以反政者。以故國學師資窳怠,章則放紛。斯密遊於其間,獨亹亹毣毣,沈酣典籍,居之六年,而學術之基以立。既卒業,居額丁白拉,以辭令之學授徒,一時北部名流,多集館下。於是而交休蒙大辟,交久而情益親。繼而主格拉斯高名學講習,其明年改主德行字,又時時以計學要義演說教人。
故週六絕妙錄 |
---|
週六
中華民國國父孫文,字逸仙,本字德明,別號中山,清廣東香山縣翠亨村人也,同治五年十月初六生。父道川,嘗業裁縫於澳門,後歸田園。母楊氏,蓋名媛也。長兄眉,業商於夏威夷都檀香山。次兄早逝,文其季也。
幼嘗力田作,後就學村塾。日誦《三字經》,悶然厭之,求解於師,師反責其離經叛道。年十三,赴檀香山求學,目其地咸勝中國,欲法之以救國。入耶校,同學多蔑視之,遂剛柔並濟,卒服眾生。越三年,卒業,成績冠絕。復易校再,卒返國。
及歸,村民爭逆之。文所論說,舉凡濟世安民者,無有不服。然鬼神之事多甚,文憤之,遂破其像,村民責斥,卒去鄉。旋至香港,翌年入皇仁書院。時值清法大戰,清勝而不勝,文始決亡清而立民國之志。及至卒業,遂入廣州博濟醫學校,交鄭士良。士良交遊甚廣,遂籍其力,羅致有志。甫一年,復赴港,入香港西醫學院,交陳少白、尢列、楊鶴齡三人,相依甚密,所言咸革命事,友遂戲稱「四大寇」。適遇同邑陸皓東,卒說服之。年二十七,卒業,復冠全校。
故週日絕妙錄 |
---|
週日
段祺瑞,字芝泉,名啟端,安徽合肥人也。祖佩,素與劉銘傳善。歷任淮軍銘部團練、統領。祺瑞少隨祖仕,以聰敏見知,頗異之。及祖卒,徒行二月,輾轉投於族叔從德,留作軍幕,專掌司書。
弱冠,考入天津武備學堂,習炮科。居學堂日,攻讀苦勤,學業冠諸生,官費咨送遊學於德意志。光緒十六年,歸國,任軍械局隨營教習官。自甲午海戰始,附軍戍威海。袁世凱練兵小站,擢陸軍炮隊統帶,武衛右軍各學堂總辦。凡號令行下,處事值機,世凱所倚重之,由是顯名。與馮國璋、王仕珍並稱「北洋三傑」。
宣統三年八月,辛亥首義,革命黨軍置軍政府。既下武昌,復取漢陽,據漢口,清廷惶。九月,乃起世凱為湖廣總督,督辦剿撫,節制長江水陸各軍。祺瑞亦超遷之,詔令署江北提督、總統第二軍。協國璋部戰於灄口,水陸夾擊,連陷漢口、漢陽,指日下武昌。捷傳數日,世凱懷異心,遽令停攻,藉此拜總理內閣大臣,祺瑞代攝湖廣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