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庄乐遥/草稿
日元
[纂]日元(码:JPY)
日圓是日本的官方货币,正式名稱為圓(日本語:円〔圓〕/えん,日語羅馬字:Yen[一]),亦稱作日元,全称为日本圓,货幣符號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4217的货币代码為JPY。其發行機構為日本銀行,纸币称为「日本银行券」,由國立印刷局所印製。其在儲備貨幣的国际构成比例仅次于美元與歐元,列於第3位。
字源
[纂]「円」字在晚清傅雲龍所著《-{游}-歷日本圖經·卷二十·日本文學 上·日本文表附錄日本異字》中指為「-{圓}-」的俗字。另,江戶時代中期日本人太宰純於《倭楷正訛》遺稿例舉俗字即有外「囗」內「丨」之形[二],可見「円」其來有自。
中國的硬幣曾於江戶時代在日本廣泛使用,因而早期的日文漢字與中文漢字的「-{圓}-」寫法、意義相同,並與韓文的「圜」(원)為同源字。相較而言,現代日語書寫採用新字體的「円」字,而中文在非正式场合则通常使用笔画较少的一个同音字「元」[三]。
標準日語將「円」的罗马字写作「en」,但英語中的拼法却是「yen」。其最大的原因被認為是幕末過渡到明治期間,英美人將其串標為「yen」並流通國際。史上首部正规的英和和英辭典──赫本所著的『和英語林集成』(初版1867年)中,将「e」「we」[je]音開頭的單語全部写作「ye」[je],即效仿了英国汉学家麦都思所著,混合了使用「e」和「ye」的『英和和英語彙』(1830年)。因為麦都思並沒有造訪日本也没有与日本人交流过,而是在雅加達(舊名巴達維亞)结合和荷辞典及从去过日本的人群获得的信息编写而成。其后赫本發現日文中的「e」除了一部分的地方之外,並不是發[je]音而是[e]音後,在完成了赫本式羅馬字的第三版(1886年版)中,除了「円」和格助詞的「へ(he)」以外,所有的「エ」開頭都改成「e」了。显然此时为了将此货币名称进行区别,已将其定形為「yen」,也是因為在西洋語言中「yen」比較不會和其他詞語混淆(例如法語的前置詞en等)且连读时也容易發「yen」[jen]音。
歷史
[纂]現在使用的日本貨幣單位「圓」(円),是在1871年6月27日(明治4年5月10日)制定的,以取代當時的四进制的二分金。「圓」(円)的名稱是源于18世紀時,由西班牙和其殖民地墨西哥所發行的「銀圓」,後來在明治年間,由英國殖民地香港造幣局所發行的「香港壱圓」開始流入日本,與其同時「銀圓」的名字也一并傳入日本。日本政府于1870年,仿照當時的港幣以同品位,同量的銀貨製造貨幣,首次發行了銀本位制的貨幣,從此時起日本貨幣被命名爲(円)。後來伊藤博文有鑑于當時的国際情勢,把貨幣制度改爲金本位,仍然以圆为单位,一圓与1500毫克纯金等值,并设有辅币单位錢及厘,兑换比例为十进制,即1圓=100錢=1000厘。[四]
银本位与金银复本位
[纂]在日本国内,白银的价值相对较高。因而其黄金与白银比价要低于国际市场,这就使得国际投机商有利可图。他们将銀兩运入日本,换成黄金,再到其他国家卖出。此举扰乱了日本经济,到1874年,日本实际上转向了银本位制。[五]虽然白银的价格相对于黄金仍然在下跌,但出于贸易结算的考虑,日本对外贸易多以银币计算。
金本位
[纂]1897年,随着日本货币法的发布,日元的金本位制度第二次以法律形式被确立下来。该法律规定一日元与750毫克黄金等价。1931年英国取消金本位之后,日本也在同年12月31日由大藏省宣布停止黄金输出,禁止金幣与鈔票之间的兑换。
日圓与美元的汇率
[纂]由于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日元在战后极度贬值。1946年2月,日本制订《金融紧急措施》。规定将超额银行券存入银行,限制存款的提取。该措施取得短期效果,但由于日本政府为了促进经济恢复而采取赤字政策,大量发行货币、不加限制地向企业发放贷款人为引发通货膨胀,所以日本的通货膨胀率并没有下降。[六]为了恢复日本经济,美国在日本实行了模板:Le。作为其计划的一部分,1948年12月10日美国政府向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發表了《日本经济稳定计划》,也就是所谓的经济九项原则。该计划实行限制贷款;稳定物价、工资;减少财政赤字等措施。1949年4月25日,日本开始实行固定汇率制,本来美国方面的计划是将汇率设置在330日元兑1美元,但考虑到日本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而最终确定为360:1这一数值。[七]1日元的含金量为2.46852毫克。[八]
随着日本的崛起和经济的复苏,对美国出口的逐步扩大,美国方面开始感觉到了压力并希望日元升值。另一方面,随着美国的尼克松总统在1971年宣布放弃美元对黄金的固定比价,布雷顿森林体系被破坏,日元开始升值。日本政府为了维持日元汇率,约投入27亿美元,将其升值控制在6%的范围之内。日本政府的干预行为给货币市场打响了日元还会进一步升值的信号。[九]同年12月8日,发达国家财政部长达成史密森协议,协议规定日元升值16.88%,新汇率为308:1并可以在5%的范围内上下浮动。[一〇]事实上史密森协议不过是一种在小范围内变化的固定汇率制,同时日元升值之后的日本仍然保持着大量的出口额,1972年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还是达到了40多亿美元。[一一]受第八次美元危机进一步影响,1973年2月14日日元开始进入第二轮升值,3月时随着各国放弃史密森协议而采用浮动汇率,日元汇率已经达到265日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但这一价格实际被高估,此后日元开始贬值,到1974年时下跌到300日兑换比1美元。[九]
进入1975年之后,日本对美贸易又开始出现扩张趋势,1977年6月美国财政部长维纳·迈克尔·布鲁门塔尔表达对日元停留在低价位的不满。 [一二][一三]随后市场预计日元将要上涨,于是大量买入日元,导致日元在1978年达到了170兑1美元左右的高价。这之后,由于第二次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价格上涨,美国开始出现通货膨胀。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采取提升利率、控制货币发行的措施以期降低通货膨胀率。这一行为虽然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另一方面也导致美元升值。同时,在贸易顺差中掌握着大量外汇储备的日本企业和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高利率,纷纷将多余的美元存入美国的银行,因而日本的美元储备大量外流。[一四]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日元在1979年到1985之间相对于美元贬值,1985年5月日元兑美元汇率大约在250比1。[一三]
然而由于美国所采取的紧缩型货币政策,美国的对外贸易逆差仍然在增大,1984年时达到了1090亿美元。1985年6月中美元又经历了小幅上涨,[一四]在美国政府的主持之下,日本、联邦德国、英国、美国和法国的财政部长及央行行长于1985年9月22日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召开会议,达成了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协议。[一三]该协议史称广场协议,主要内容为5国集团(G5)共同促进美元的贬值。[一五]协议签订之后3个月,日元便升值20%,达到200日元兑1美元的水平,1987年时更是达到120日元兑1美元。为遏制日元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央行将贴现率由5%下调至2.5%。然而受J曲线效应的影响,日本对美国的出口不但没有出现预期中的降低,反而有所上升。[一六]同时,弱势美元对于美国吸收国外投资不利,因此美国希望阻止美元的进一步贬值。1987年2月美国又号召7国财长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召开会议,会议达成了制止美元进一步贬值的谅解,这一协议被称为卢浮宫协议。[一六][一七]此后日元发生了一定幅度的贬值,日本中央银行因此又多次调整贴现率至6%的水平。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仍然存在,特别是在高技术产业和汽车工业等方面。克林顿政府通过种种方式,干预日元升值。[一四]另一方面,美国自身的赤字政策也使得美元发生贬值,国际资本也将手中的美元兑换成坚挺的日元。 [一六][一八]这一轮升值使得日元在1995年中达到了80日元兑换1美元的高价。1998年后,日元因為亞洲金融危機下跌到145兑换1美元。之后,随着俄罗斯金融危机等原因,日元开始升值,2000年后日元又开始恢复贬值。虽然在2001年美国经历911事件后美元开始贬值,但是由于日本银行的干预,之后的日元仍然保持着下跌趋势,到2002年底时日元兑美元的汇率约为130比1,[一九]之後至2008年前,日圓匯率約在1美元兌100至120日圓間波動。
2008年金融海嘯後,日圓因為避險資金再度進駐強勁升值,2011年10月31日,日元一度升至75.57兌1美元,成為二次世界大戰戰後以來的最高記錄。在此後約近一年間,日圓仍持續於1美元兌80元以下的高檔震盪,強勁已久的日圓危及日本出口,因此在安倍晉三上任後,採行更激進的貨幣寬鬆政策以刺激日本出口產業,由於寬鬆政策奏效,半年內日圓對美元即貶值達20%,2015年7月,日元一度跌至125兌1美元。然而由于英國脫歐公投,作为规避风险,日元被大量外币买入而升值,兑美元汇率立即上升超过4%,[二〇]直到2016年8月目前1美元約可兌換約100日圓。
日圓国际地位
[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日圓的兑换处在严格的管制之下,1964年之后随着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之后,日圓才开始有规模的被使用在国际贸易结算中。70年代之后,日本对外贸易的繁荣和经济的复苏,日圓交换自由化的压力开始增大。1980年日本修改了外汇法,日圓进入了初步的自由化交换阶段。美国由于存在着较大的对日贸易逆差,因此希望日圓汇率能够更加自由。1984年,日圓-美元委员会成立,这被视为日圓邁向国际化的开始。[二一]
流通紙幣
[纂]另外,也有2000元的纸币仍在市面上流通,但已停止制造。2000日元纸币正面是守禮門,背面则有紫式部画像;主要是在冲绳流通。
流通硬幣
[纂]硬幣由日本銀行發行,日本造幣局製造。日本硬幣的鑄造年份不是用公元紀年的,而是採用年號標示,例如2019年鑄造的硬幣是標示「令和元年」。
各類流通硬幣 [一] | |||||||||
---|---|---|---|---|---|---|---|---|---|
圖像 | 面值 | 技術參數 | 描述 | 首次鑄造 | |||||
直徑 | 厚度 | 重量 | 成份 | 邊緣 | 圖左 | 圖右 | |||
¥1 | 20 毫米 | 1.2 毫米 | 1克 | 100% 鋁 | 平滑 | 樹苗,國號及面值 | 面值及鑄造年份 | 1955 | |
¥5 | 22 毫米 | 1.5 毫米 | 3.75克 | 60–70% 銅 30–40% 鋅 |
平滑 | 稻穗,齒輪,水及面值 | 國號及鑄造年份 | 1949 | |
¥10 | 23.5 毫米 | 1.5 毫米 | 4.5克 | 95% 銅 3–4% 鋅 1–2% 錫 |
有凹槽 | 平等院內的鳳凰堂,國號及面值 | 常綠樹,面值及鑄造年份 | 1951 | |
平滑 | 1959 | ||||||||
¥50 | 21 毫米 | 1.7 毫米 | 4克 | 白銅 75% 銅 25% 鎳 |
有凹槽 | 菊花,國號及面值 | 面值及鑄造年份 | 1967 | |
¥100 | 22.6 毫米 | 1.7 毫米 | 4.8克 | 白銅 75% 銅 25% 鎳 |
有凹槽 | 櫻花,國號及面值 | 面值及鑄造年份 | 1967 | |
¥500 | 26.5 毫米 | 2 毫米 | 7.2克 | 75% 銅 25%鎳 |
平滑字體("NIPPON ◆ 500 ◆ NIPPON ◆ 500 ◆") | 泡桐,國號及面值 | 面值,竹葉,橘子,鑄造年份 | 1982(已退出流通使用) | |
7 g | 72% 銅 20% 鋅 8% 鎳 |
有斜凹槽 | 面值,竹葉,橘子,鑄造年份(具防偽特徵) [二] | 2000 |
由於1982年到1999年發行的舊版500日元硬幣的大小、厚薄、金屬成份等和500韓圓硬幣一樣,但只有重量上比較輕,因此有不法份子把500韓圓的中間打洞,使其重量與500日元相同,從而欺騙日本的自動販賣機等機器,以十分之一的價錢換取商品或找換真幣。最終日本在2000年發行新版500日元硬幣,除新增防偽功能外亦改變硬幣的金屬成份,使機器設備可用導電係數判斷硬幣真偽,才解決問題。
過往發行紙幣
[纂]以下面值的纸币均已停止发行,但其中部分纸币仍可流通。
參考資料
[纂]- ↑ “yen”是日语古音所对应的罗马字,现代统作“en”。
- ↑ 《倭楷正訛·附錄省文集》二十八頁。當時例舉「倭俗所為省文者」、今日本新字體的尚有「沢」(-{澤}-)、「釈」(-{釋}-)「滝」(-{瀧}-)、「払」 (-{拂}-)。
- ↑ 日本郵政於昭和23年(1948年)3月發行之大阪「遞信展覽会記念」郵票小全張內的單枚面值標註為「5 en 五圓」,而同年5月發行之青森「新聞と切手展览会記念」郵票小全張內的單枚面值則被標註為「200 弍円」
- ↑ 日本圆 (zh-hans) - 存於2008年9月21日自原本。
- ↑ 关于日本市场经济 (zh-hans)
- ↑ 日本政府战后初期反通货膨胀政策 (zh-hans)
- ↑ 道奇计划与日本经济 (zh-hans)
- ↑ 记 忆 (zh-hans)
- ↑ 九點〇 九點一 固定汇率向浮动汇率转变的历史教训 (zh-hans)
- ↑ 日元汇率变化与日本经济发展 (zh-hans)
- ↑ 四、走向平等伙伴的日美关系(1972-1980年) (zh-hans)
- ↑ Geithner's China Bashing Bodes Ill for Stocks (en)
- ↑ 一三點〇 一三點一 一三點二 升值抑或贬值:透析 1970-1990 年的日元走势 (zh-hans)
- ↑ 一四點〇 一四點一 一四點二 美元政策长镜头 (zh-hans)
- ↑ 什么是“广场协议” (zh-hans)
- ↑ 一六點〇 一六點一 一六點二 广场协议与日本“失去的十年” (zh-hans)
- ↑ “广场协议”与日本错估形势 (zh-hans)
- ↑ 日元大幅升值的原因及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zh-hans) - 存於2012年1月30日自原本。
- ↑ 日元对美元汇率走势分析 (zh-hans)
- ↑ 英国退欧 日元升值为哪般?
- ↑ 日圓国际化之路 (zh-hans)
雨林
[纂]醣類
[纂]醣類(洋名:Carbohydrate),或曰碳水化合物,廣布自然,常構之以碳、氫、氧三素,乃多羥基醛、酮及其縮聚、衍生之物也。舊所言「碳水化合物」,乃故因其質「Cn(H2O)n」;今知鼠李糖(C6H12O5)、甲醛(CH2O)之類醣非其質而質非其醣者,而所用日薄。醣類,單醣、二醣、多醣之類也。其分子量較微之單醣、二醣者,常雲之醣也;其分子量較著如澱粉、纖維素者,雖無似醣之表,然其裏亦為多醣。[一] 醣類,生物之能質與骨幹者也。澱粉之於植物,醣原之於動物,佇能以供其乏困;甲殼素之於外骨骼,纖維素之於細胞壁,築骨以守其柔弱。遺傳焉,則核酸、輔因子之中堅;免疫焉,凝血、信導之連結。[二] 醣類,食糧之本也。[三][四]。
歷史
[纂]字形始於先秦,如「飴」;至漢,而「𩛿「「餳」「餹」等並現。「飴」「𩛿」意在軟醣而「餳」「餹」意在软糖。「𩛿」「餳」音xíng而「餹」音táng(「餳」亦有táng音)[註 一]。至六朝,始得「糖」形。[五]「醣」始見於民國,為化學翻譯而造,中國大陸以漢字簡化而為「糖」。
中國制蔗糖之史,則始於三國魏晉南北朝至唐之際。[五]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糖法出西域,唐太宗始遣人傳其法入中國,以蔗準過樟木槽取而分成清者,為蔗餳。凝結有沙者為沙糖,漆甕造成如石如霜如冰者為石蜜、為糖霜、為冰糖。」
醣類之「醣」與「糖」殊,「糖」意指软糖,泛指甜而可溶於水之有機化合物晶體,如果糖、麥芽糖及蔗糖;而醣類無所不包,無甜味者亦可稱之。
化學結構
[纂]天下之醣,莫不以單醣構之,是故單醣,醣類之基也。單醣者,通式常如「(CH2O)n,(n≥3)」是書,有「H-(CHOH)x(C=O)-(CHOH)y-H」之結構,多羥基醛、酮也。雖有甲醛(CH2O)、肌醇(CH2O)6)之非醣異類,通式蓋相符也。
夫直鏈單醣共存於環狀單醣,半縮醛異關環之機也,化學平衡而後存。單醣,常以脫氧、氨化飾之,如DNA之脫氧核醣與幾丁質之N-乙酰氨基果糖也。[六]
夫二醣,兩分子單醣脫水縮合之所得,連以醣苷鍵,最簡之多醣也。元初通式如「C12H22O11」是書,雖類繁而稀見,唯蔗糖、乳糖、麥芽糖三者所見甚廣。二醣,亦細別之於還原性二醣與非還原性二醣,有無半縮醛(酮)羥基而有無變旋現象與還原性之異也。[七][八]
夫多醣,單醣之長鏈者也。單元數寡者,常謂之寡醣。單元數巨之多醣,生物高分子者也,行貯能、建構之效於眾生。其纖維素、甲殼素者,謂世間數極著之有機分子也。[九]
醣化學
[纂]醣化學,分屬有機化學,醣之化學性質及化學反應為之科學也,亦延之於醣酸之性。主要化學反應如下:
- 醣類縮醛化:醣類成縮醛之作用。
- 氰醇反應:醛醣(酮醣)與氰、腈發生反應,得氰醇。
- 洛布雷·德·布律-埃肯施泰因轉變:醛醣-酮醣異構化作用。
- 阿馬道裏重排:氮代醛醣胺同分異構重排為1-氨基-1-去氧-2-酮醣。
- 內夫反應:壹、二級硝基化合物負離子水解於酸,得醛醣(酮醣)和壹氧化二氮。
- 佛爾遞降反應:醛醣碳鏈遞降反應之壹。
- 柯尼希斯-克諾爾反應:醣基鹵化物與醇取代得醣苷。
註
[纂]- ↑ 音據《現代漢語字典》、《漢語大字典》等,季羨林《醣史》雲:「𩛿、餳音yi……餳、餹音tang」,與字典略殊
據
[纂]- ↑ Flitsch, Sabine L.; Ulijn, Rein V. Sugars tied to the spot. Nature. 2003, 421 (6920): 219–20. PMID 12529622. doi:10.1038/421219a.
- ↑ Maton·Anthea、Jean Hopkins, Charles William McLaughlin, Susan Johnson, Maryanna Quon Warner, David LaHart, Jill D. Wright Human Biology and Health ;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USA:Prentice Hall,一千九百九十三年; ISBN 0-13-981176-1
- ↑ Advances in Carbohydrate Chemistry.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1953-04-01, 1 (1): 109–111. doi:10.1021/jf60001a611.
- ↑ Carbohydrate Synthons in 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 Synthesis, Functional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Edited by Zbigniew J. Witczak (Wilkes University) and Kuniaki Tatsuta (Waseda University).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Distribut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shington, DC. 2003. xiv + 210 pp. $135.00. ISBN 978-0-8412-3740-7.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3-06-01, 125 (25): 7748–7748. doi:10.1021/ja033524i.
- ↑ 五點〇 五點一 PDF 季羨林文集 第九卷:醣史 (壹)
- ↑ 、Anet, E.F.L.J.The Carbohydrates: 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Vol 1A ; 第二版; San Diego:Academic Press,一千九百七十二年;〈Chapter 4: Mutarotations and Actions of Acids and Bases〉
- ↑ Irvine, James Colquhourn. Progress in the Structural Study of Carbohydrates. Chemical Reviews. 1927-07-01, 4 (2): 203–229. doi:10.1021/cr60014a003.
- ↑ Irvine, James Colquhoun. The Constitution of Polysaccharides. Chemical Reviews. 1924-04-01, 1 (1): 41–71. doi:10.1021/cr60001a002.
- ↑ Mancera, M.; Zamora, F., Roffé, I., Bermúdez, M., Alla, A., Muñoz-Guerra, S., Galbis, J. A.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Poly(d-mannaramide)s and Poly(galactaramide)s. Macromolecules. 2004-04-01, 37 (8): 2779–2783. doi:10.1021/ma035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