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第一次世界大戰

已檢查
文出維基大典
(渡自歐戰
一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略云一戰,或名歐戰。西元一九一四年歐洲列國相爭,及後美國日本中國諸國俱戰,故曰「世界大戰」。英國法國俄國美中日諸國為「協約國」;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為「同盟國」。英法戰德於西線;德奧戰俄於東線;巴爾幹諸國戰於南線;戰至一九一八年,德奧敗,各弭兵立約,並立國際聯盟以保太平。然凡爾賽之約欺德國過甚,德人多惡法人,欲雪前恥,而國際聯盟羸弱,不能息諸國之爭,遂令德復侵法,而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戰爭之國

[]

協約國

[]

同盟國

[]

前因

[]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先,諸國相爭已然不息。戰之主因有四:一曰民族主義,二曰殖民地之爭,三曰同盟林立,四曰軍備之賽。

歐洲諸國之爭,已歷數百載。十九世紀之末,民族主義日起,德意志、義大利一統其邦。其中普魯士建德意志,歷普法戰爭,法蘭西敗,割地賠款,法人多欲雪恥。德國國相俾斯麥,欲養精蓄銳,恐法人復仇,遂盟於俄羅斯、奧匈帝國,稱三帝同盟

又,奧斯曼帝國國勢漸衰,為俄國所敗,巴爾幹諸國俱自立。列國俱欲霸於此地,扶立各國,遂生仇讎。內中俄奧兩國,各不相讓,其相爭為最。起自俄土戰爭,土耳其敗,立聖士提法諾條約。歐洲諸國,恐俄國坐大,俱反之。列強遂議於柏林,俾斯麥主之。俾氏專護奧匈,俄國損兵折將,竟無所獲,遂惡德奧。三帝同盟遂亡。德奧乃立德奧同盟以抗俄。義大利、法國相爭突尼斯,終法國為突尼斯之宗主國。俾斯麥乘勢合義奧兩國並為三國同盟。德皇威廉一世既崩,威廉二世即位,遂罷俾斯麥,不能安俄之心,俄國遂盟於法國,立法俄同盟抗德。

英國素不立盟,見德國海軍日盛,恐危及本國,遂立英法協定,解二國之仇,共抗德國。又因法國撮合,立英俄條約,英、法、俄三國協約之勢遂成,由是同盟林立。

英國為保其國,亟造大船以壯其水師之力,其船碩大無朋,為眾海軍之最,稱無畏艦。德英兩國遂爭建無畏艦。英國以其艦數倍於德國水師以保其國之安,復合法俄,各專一海,防德國之海軍,稱三海聯防。法德俄奧四國亦擴其陸軍。列國相互猜忌,故各自生隙,歐洲之勢如累卵之危也。

法國欲立摩洛哥為保護國,德國兩反之,稱摩洛哥危機。後法國得英俄諸國之助,得遂其願,然德國、英法相惡益甚。又,波斯尼亞並黑塞哥维那兩地自奧斯曼帝國兵敗,為奧匈代治,塞爾維亞素欲取兩地,以立大塞爾維亞,然波黑終為奧匈所併。塞爾維亞不得已,遂盟於保加利亞、希臘並黑山,共敗奧斯曼,又因奧匈作梗,不能得阿爾巴尼亞之地。奧匈、塞俄亦相惡焉。後保加利亞不喜其獲,復戰於塞國等,大敗。此二戰稱巴爾幹戰爭

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奧匈太子斐迪南大公為塞爾維亞族人所刺於薩拉熱窩。奧匈帝國乘勢發最後通牒於塞國,立十令。塞國以最後通牒犯其主權,絕之。七月二十八日,奧匈帝國遂宣戰於塞爾維亞。俄國傾舉國之力以助塞國。德國令俄國止動員之令,復恐腹背受敵,令法國中立。二國俱不應之。德國遂宣戰於法俄,侵比利時以擊法。英國以德國犯比利時之中立,危及本國,遂亦宣戰於德。此乃第一次世界大戰也。

西線之戰

[]

比利時陷

[]

德國行前參謀長施里芬之戰略,取道比利時,抄法軍之後。八月二日,德軍出兵盧森堡。三日,擊比利時。比軍據列日要塞死守,戰十日方陷。英法得以聚軍守法國之邊。法軍亦起兵擊阿爾薩斯洛林兩地。八月下旬,德軍越比利時、盧森堡,戰英法聯軍於法國北境。聯軍退,德軍兵臨巴黎,復會戰於馬恩河。兩軍俱折損極多,德軍不得已,乃退兵,巴黎遂得保。兩軍俱欲繞至敵軍之後圍之,謂之「奔至大海」。至此後戰乃成壕溝、陣地戰之局。

相持不下

[]

兩軍屢戰不勝,反折軍士,俱高壘深溝待敵。一九一五年,英法欲收復失地,攻奧貝爾嶺維米嶺諸地,又因彈糧不足,德軍以壕溝機槍力防陣地,聯軍不能克。兩軍各以新式武器助戰,德軍先施毒氣,兩軍又以空軍相助掃射,大小交戰數十,不分勝負,軍士折損甚多,相持不下。至一九一五年末,黑格代為英軍之帥。次年,德軍參謀長法金漢見屢戰不勝,欲「盡流法國之血」,逼降法國,遂盡起主力軍馬,以德國太子領軍攻凡爾登,稱凡爾登戰役。法軍任貝當為將,死守凡爾登,德軍死傷甚多,尚不能勝。

聯軍反攻

[]

英法聯軍乘勢反攻,欲擊德軍還法德邊境,以法將福煦為主帥,戰於索姆河,死傷極多,獲地甚少。兩軍折損共計過三十萬,英軍亦首以坦克助戰於此役。然凡爾登、索姆河兩戰,德軍主力損失殆盡,更無再戰之力,只得退至興登堡防線。德國海軍艦少,為英艦所困於港口。德軍欲突圍出北海,遂戰英艦於北海,稱日德蘭海戰。英軍雖損傷甚多,德軍弗能突圍。德國遂改行無限制潛艇戰,凡過英國海域者俱以潛艇沉之。美國因而深受其害,船毀人亡者不計其數。美國遂忿而絕德國之交。一九一七三月,英國獲齊默爾曼電報,備言德國當助墨西哥收復美國之失地云云。美國舉國怨憤,遂宣戰於德國。

德國生亂

[]

時法軍屢戰,損傷甚多,士氣不振,俱拒行強攻之事。英國得美國彈糧之資,遂極力反攻,合加拿大軍、軍團,攻伊普爾斯帕斯尚爾康布雷諸地,英德兩軍各以坦克、空軍、毒氣、突擊隊等相助,折損甚多。美國遠征軍次第而至,德軍之勢漸衰。時興登堡魯登道夫已替法金漢之職,恐美軍主力一至,協約國勢盛,勢必將敗,遂行皇帝會戰,欲於美軍兵至歐洲之先,敗英法聯軍。初,聯軍各自為戰,為德軍各擊之;後以福煦為帥,總督各軍,終能得勝。德軍雖獲地甚多,然突擊精銳損失殆盡,而美軍主力已至。聯軍大舉反攻,復反攻德軍於馬恩河,破之。又戰於亞眠、索姆河各地,屢戰俱捷。德軍敗至興登堡防線,皆以為其防線固若金湯,牢不可破也。然聯軍勢如破竹,不過百日,竟破之,史稱百日攻勢。時德國國內軍民俱厭戰,海軍兵卒起義於基爾港,舉國俱應之,工人罷工。魯登道夫遭罷,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德意志帝國亡,第一次世界大戰遂終。

東線之戰

[]

俄軍進攻

[]

初,德軍以為俄軍動員必遲於法軍,遂先擊法國。然俄國動員甚速,乘德軍主力戰於西線,侵東普魯士。德軍不得已,乃調軍戰俄軍於坦能堡,大破之,俄國第二軍幾全軍覆沒,俄軍乃退。俄軍初敗奧匈於加里西亞,復圍攻普熱梅希爾要塞,陷之,奧匈折損甚多。後得德軍之助,得挽敗局。

德奧反攻

[]

一九一五年,德國因西線馬恩河之敗,遂聚兵於東線,欲先敗俄國。德奧聯軍遂兵分兩路反攻。馬蘇里安湖高爾李斯-塔爾努夫數戰,俱大破俄軍。俄軍節節敗退,退兵本國。沙皇尼古拉二世遂罷皇叔尼古拉大公司令之位,御駕親征。德奧聯軍遂取波蘭諸地,俄軍折損過百萬,所失彈藥火炮等不計其數。然俄軍兵多將廣,據前沿防線以守,德奧不能勝。斯文提安利德軍戰而失利,不能破俄國防線,遂相持不下。

大破奧匈

[]

至一九一六年,西線協約諸國俱請俄國起兵,以緩西線之危。俄國遂集大軍反攻。初,戰於納羅茲湖,不勝。後用大將勃魯希洛夫之計,以火炮猛轟奧匈防線,復以步兵突擊敵陣,望兵少處猛攻,遂大破奧匈之軍。德軍雖援,亦無能為也。奧匈帝國損失過百萬之眾,更無再戰之力,只得倚德軍之助。羅馬尼亞見俄軍勝,遂投協約國,然屢為同盟國所破,其國幾亡。

帝國敗亡

[]

俄軍雖勝,國內經濟不堪負荷,民無衣食,兵缺彈糧,民不聊生。又因前線交戰士卒折損極多,軍民厭戰,俱以沙俄為暴政。一九一七年三月,各地民眾俱起事,沙皇終退位,俄羅斯帝國遂亡。然臨時政府猶未罷戰,陸軍部長克倫斯基親令俄軍攻加里西亞之地,惟不能取勝。至此士卒更無戰心。十一月,布什維爾克之首列寧復率眾起事,立蘇維埃俄國,亡臨時政府。終俄國罷戰,立約於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割地賠款,東線遂罷戰。

歐洲之戰

[]

巴爾幹戰線

[]

奧匈帝國因太子為塞爾維亞族人所刺,又得德國之諾,遂宣戰於塞。奧匈遂兵多而精,因俄國起兵,其勢已分,而塞國動員,其兵竟眾於奧匈,復據險以守,奧匈屢戰不能克,折損兵士甚多。至一九一五年,保加利亞因巴爾幹戰爭之敗,割地賠款,素懷恨在心,因德奧許以其國前所失之地,遂起兵三十萬,兵分兩路擊塞爾維亞。德國亦派兵相助。塞國三面受敵,節節敗退,塞國大將軍普特尼克令全軍退走,自蒙的內哥羅入阿爾巴尼亞,得盟國接應,遷希臘科孚島。退兵時飢寒交迫,折損甚多。同盟國遂起兵追之,蒙的內哥羅、阿爾巴尼亞俱陷。然德國欲使希臘入同盟國,故不發兵攻之。協約國起兵駐於馬其頓之地,兩軍相持不下。

一九一六年,羅馬尼亞素欲取特蘭西瓦尼亞南多布羅加諸地,見俄國大將勃魯希洛夫大破奧匈,遂乘勢宣戰於同盟國。然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奧斯曼帝國俱合軍反攻,羅馬尼亞大敗,其都布加勒斯特陷於十二月。羅馬尼亞軍節節敗退,得俄軍之助,死守摩爾達維亞,方得殘存。至一九一八年,俄國生變,布什維爾克掌權,乃割地求和,羅馬尼亞腹背受敵,遂亦求和,立約於布加勒斯特

希臘嘗立約許諾助塞,然其國王康斯坦丁一世乃德皇之妹夫,遂令中立。其相韋尼澤洛斯主戰,為國王所罷。韋尼澤洛斯遂自立於克里特。英法亦起兵助之,國王不得已,遂讓位其子。保加利亞雖屢勝,其國中經濟不堪負荷,百姓漸困,軍民離心。 一九一八年九月,法將德斯佩雷領英法希塞諸國之兵反攻,保加利亞勢敗,軍民俱叛。保國國王斐迪南一世乃罷兵求和。協約聯軍遂長驅直入,收復塞爾維亞之地。羅馬尼亞亦復兵反攻,收復失地。聯軍兵至匈牙利之地。終德奧敗降,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希臘諸國各獲地於匈牙利、保加利亞諸敗國。

義大利戰線

[]

義大利雖通盟於德奧,然特侖蒂諾諸地為奧匈所據,而其居者多為義人,義人多欲併之,故義奧兩國已然有隙。大戰之初,義大利以三國同盟乃防守之約,奧匈先攻塞爾維亞,遂不發兵助德奧。一九一五年,英法諸國許以的里雅斯特特倫托戈里齊亞伊斯特拉半島達爾馬提亞諸地,義大利遂起兵戰奧匈於伊松佐河

義軍之兵遂三倍於奧匈,其戰有十一,俱未獲大勝。義軍亡者過三十萬。奧匈亦折損甚多,又因東線之敗,遂請德國起兵。一九一七年十月,德奧聯軍起兵反攻,大破義軍於卡波雷托。然一九一八年六月,奧匈復起兵反攻,戰義軍於皮韋亞河,不能得勝,折損甚多,終其軍勢敗。至十月末,奧匈境內各族俱自立,其國勢已危,為義軍所破於維多利亞-威尼托之地,其軍潰敗。終奧匈罷戰求和,而奧匈帝國既亡,奧地利、匈牙利諸地俱自成一國。

戰後

[]

一九一八年,同盟國勢敗,雖勝於東線,然西線、義大利、巴爾幹、中東各地協約聯軍反攻,屢獲大勝。九月,聯軍勝於馬其頓,保加利亞軍民俱叛,沙皇斐迪南一世遂罷戰,復讓位於其子鮑里斯三世。十月末,奧匈境內諸部俱自立,遂亦罷戰。奧地利、匈牙利各自立,奧匈遂亡。奧斯曼帝國亦降。十一月,德國民變,德皇威廉二世退位,改制共和,史稱威瑪共和。諸國議和於巴黎,各弭兵立約。德國立凡爾賽條約,奧地利立聖日耳曼條約,匈牙利立特里亞農條約,保加利亞立納伊條約,奧斯曼帝國立色佛爾條約。然所立之條,俱甚嚴苛,內中以色佛爾、凡爾賽兩約為最,敗方多所不滿。

敗方

[]

土耳其之父凱末爾率眾退英法、希臘、亞美尼亞之軍,據小亞細亞立國,廢哈里發,亡奧斯曼,改制共和。協約國乃廢色佛爾之約,改立洛桑條約土耳其共和國遂得立。

奧匈帝國既亡,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諸地各立一國。塞爾維亞並黑山合奧匈舊地斯拉夫之地,立南斯拉夫王國。奧地利、匈牙利俱割地賠款,無復大國之數。協約國令奧地利不得併入他國。一九一九年,匈牙利復為羅馬尼亞所敗。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匈牙利欲收復失地,遂入軸心國,然不能勝。至今匈國之境,猶與一九二零年時同。

德國割地於波蘭、法國,不得設海、空之軍,賠款極鉅,德人俱引以為恥。國中背刺說為人所信。適逢經濟大蕭條,德國窮困,威瑪共和國不能行善政,不得人心。納粹黨希特勒乘時而興,奪國擴軍,聯義立盟,曰軸心國。德人均欲從其戰,以廢凡爾賽約,復欲敗諸國,一雪前恥。第二次世界大戰,可謂肇於此也。

初,義大利得協約國之諾,方擊奧匈。然戰後義國不能得達爾馬提亞之地,復戰方得阜姆。國人多以為為協約國所叛。又,義國欲擴其勢於巴爾幹,為南斯拉夫所阻。後國內奉法西斯極權主義者日眾,墨索里尼掌權。至第二次世界大戰,通盟於德國,侵阿爾巴尼亞、北非、希臘諸地,亦緣於此也。

勝方

[]

英法大勝,德國之殖民地盡為兩國所併,大英帝國版圖盛極之時,亦於一戰之後也。然兩國折兵甚眾,國中經濟漸衰。天下經濟之都,為紐約所代,不復為倫敦有也。

美國雖勝,國民多厭戰焉。故不入國際聯盟,復行孤立主義,不干歐洲之勢。然戰時美國以彈糧助協約國,賒貸予英法諸國。故一九三零年代,大蕭條起於美國,而及歐洲諸國。

俄羅斯帝國既亡,布爾什維克掌政,立蘇維埃俄國。未幾,內戰復起,白兩軍相爭,諸國俱干之,軍民苦不堪言。至一九二二年,紅軍得勝,得立蘇聯。其國行社會主義,以列寧為主。一九二四年,列寧薨,斯大林繼其位。遂大興工業,其國勢漸盛。然西方諸國俱惡其國。

時中國為北洋政府所掌,雖宣戰於德奧,然巴黎和會之上,英法諸國袒護日本,欲以山東半島膠州灣予日。使者顧維均慨然陳詞,說以是非,歐美諸國俱奇之。後日本以辭會相逼,時義大利已去,諸國恐和約不得立,乃允之。中國有學子三千人,以「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為號,力反之。舉國工人、學子俱應之,是為五四運動。終顧維鈞拒簽其條。至一九二二年,諸國復議於華盛頓,日本方以山東半島歸中國。

一九一四年,日本得英軍之助,取德屬青島。巴黎和會之上,日本得山東半島膠州灣之地。至經濟大蕭條,軍人乘勢而起,掌其中樞,漸行軍國主義,復行大陸政策,侵中國諸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欲立大東亞共榮圈,入軸心國,戰於亞洲、太平洋,竟戰於美國。

天下大勢

[]

自此戰後,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德意志帝國四大帝國俱亡,帝制不復為歐陸諸國所用。帝國舊地之上,諸小國俱自立。其國勢皆甚弱,倚英法之助,方得立國。歐洲英法德義諸國歷此大戰,國勢漸衰。美國、日本諸國國勢漸盛,俱成強國。

自一九一七年俄國革命,諸國俱起革命。一戰之末,德國起革命。次年,匈牙利亦然。後愛爾蘭、墨西哥、埃及諸地俱起革命。其勢至一九二三年方止。

一戰既止,諸國俱厭戰矣,故立國際聯盟,以保太平。然美國不入國際聯盟,又無兵馬,其勢甚弱,但倚大國之助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先,極權諸國肆虐,兼併他國,國際聯盟弗能止。

一戰雖止,然禍亂連年,諸國不安。一戰之末,因美國兵至歐洲,疫疾隨之而至,世稱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至一九二九年,又起大蕭條。一九三九年,德國欲一統歐洲,進攻波蘭,又啟二次大戰之端矣。

另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