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
烏克蘭 Україна |
||||
---|---|---|---|---|
|
||||
自由、和諧、美好 Воля, злагода, добро |
||||
國歌:烏克蘭仍立人間 | ||||
國體: | 半總統制 | |||
元首: | 彼得·波羅申科 | |||
總揆: | 弗拉基米爾·格羅伊斯曼 | |||
國都: | 基輔 | |||
國語: | 烏克蘭語 | |||
用語: | 俄語 | |||
人口: | 四千五百八十八萬八千 | |||
通貨: | 格里夫納 | |||
產值: | 三千三百一十六萬美元 | |||
均有: | 七千三百美元 | |||
匯價產值 以美國中情局壬辰世界年鑒為準 |
烏克蘭國在東歐羅巴洲,都基輔。民四千六百萬,主烏克蘭族,所言所書,咸為己立。哥薩克亦肇基於斯耳。日本又譯宇克蘭。
史[纂]
初,蒙古滅基輔羅斯各邦,東正教遺民不堪奴役者逃於頓河,自稱自由人,蔑之者称逃奴。
蒙古勢衰,天主教之立陶宛、東正教之莫斯科二大公國爭相拓地。頓河哥薩克為立陶宛大公國馬前卒,取烏克蘭所向有功,大公許以自治,此为頓河哥薩克之盛日。
立陶宛聯邦波蘭,烏克蘭遂奉於波蘭,頓河哥薩克仍自治,然漸次以天主敎化之,降烏克蘭農戶為嗇夫,人心思亂。
頓河哥薩克奉赫米爾尼茨基為首,迎俄逐波,引虎吞狼,兵戈百年,開波蘭亡國之漸。
俄羅斯厲行嗇夫制,自治不再,黑特曼奧列克故伎重施,迎瑞逐俄,波爾塔瓦之敗,卒成俄霸業。
葉卡捷琳娜分波蘭,廢東烏克蘭為小俄羅斯各行省,頓河哥薩克以全民軍役,仍享特權,然盡廢自治,無復有黑特曼。波屬西烏克蘭歸奧地利,波蘭貴族治之,烏克蘭農人無權,稱加利西亞。
十九世紀末,加利西亞烏克蘭人以奧地利文網寬,得發展民族語文。烏國之東,多習俄風。
帝俄解體,烏克蘭左派各黨組織拉達,自立烏克蘭人民共和國,都基輔。
布爾什維克逐克倫斯基,頓河哥薩克奉卡列金為首而立,志願軍(鄧尼金白軍、士官生)走歸之。 布爾什維克立烏克蘭社會主義共和國於哈爾科夫(東部),攻取基輔,拉達乞援於德。卡列金自盡。志願軍走庫班。
德軍盡取烏克蘭,拉達還都基輔,立《布列斯特和約》,許烏克蘭、頓河哥薩克獨立。 德軍庇烏克蘭右翼軍人政變,廢拉達,復黑特曼制度。頓河哥薩克立克拉斯諾夫繼卡列金。 德意志降,兩政府失外援。烏克蘭左派各黨奉彼得留拉為首,以民軍圍基輔,黑特曼出亡。志願軍攻取頓河。
志願軍言俄羅斯不可間,攻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取基輔。彼得留拉走加利西亞。
奧地利降,波蘭復國。加利西亞烏克蘭人自立西烏克蘭共和國,合師於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而東進。
兩烏共和國合布爾什維克,立左派統一戰線,合攻志願軍,鄧尼金走克里米亞。
布爾什維克攻烏克蘭,取基輔。彼得留拉乞援於波蘭。
波蘭取基輔,言烏克蘭古為波蘭領。
波軍敗績,紅軍取基輔,攻華沙,敗績,以《里加條約》分烏克蘭,西烏克蘭歸波,東烏克蘭歸蘇。彼得留拉走死巴黎。布爾什維克以烏克蘭為一民族,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而毋以頓河哥薩克爲民族,定為「敵對階級」,磨滅其名、壓鎭其權、驅民背鄉。
斯大林、希特勒分波蘭,合東西烏克蘭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 斯大林割羅馬尼亞河外比、北二郡,中部為摩爾多瓦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南北併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 斯大林割捷克斯洛伐克喀爾巴仟區,併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 赫魯曉夫割克里米亞,併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 蘇聯解體,烏克蘭立。
西元二千十四年,克里米亞脫離烏國。是年四月七日,哈爾科夫州民變,思獨立,竊佔官府房舍。翌日,樓復歸烏克蘭官府,兼驅暴民,捕七十餘人。方七日,頓涅茨克州民亦變,民親俄者,竊佔此州官府房舍,唱獨立。十六日,敖德薩州民變,亦稱建國,惟未得眾國認可,然烏克蘭官軍仍掌要塞,故該國實不存也。廿七日,盧甘斯克州民變,親俄之民竊佔該州官府房舍,亦稱獨立[一]。
據[纂]
- ↑ 《盧甘斯克邑民集會爲唱獨立》,載於西曆二〇一四年五月十二日。
歐羅巴洲 | ||||||||||||||||||||||
---|---|---|---|---|---|---|---|---|---|---|---|---|---|---|---|---|---|---|---|---|---|---|
| ||||||||||||||||||||||
地理索引 | 萬國首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