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九江市

今本(此為底本,未經審校)
文出維基大典
(渡自九江
九江市
九江市之所在
九江市之所在
歸屬: 中華人民共和國
所屬 江西省
治所 潯陽區
執事 殷美根
用語 普通話贛語
人口 四百七十五萬(二〇一〇年)

九江,舊名潯陽。處西北,陰一。山擁千嶂,江環九派,高氣清,富有佳境。自古乃舟車輻輳,商賈雲集之通都大。地處四省之界,襟江帶湖,背倚廬山,乃兵家必爭之重鎮也。

二〇〇五年瑞昌地震,市區無礙,然轄下市縣多亡者。

勝景

[]
九江煙水亭

九江雄蟠贛北,瀕江扼湖,山水得天獨厚。匡廬奇秀,天下聞名,佳境美景奇詭瑰麗,今列世界遺產,慕名遊者益眾。其襟江帶湖之勢、懸泉雲瀑之勝、登臨旅居之便、中西合璧之風情集於一身,觀光旅遊、休養避暑皆宜,雄冠諸山。

鄱陽湖贛江撫河信江修水饒河而注長江,浩浩蕩盪,煙波萬頃,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向以魚米之利、舟楫之便、風光之秀而著稱於世。千里湖山之觀,美不勝收;或淼淼然橫無際涯,或欣欣然歸帆漁歌。

石鐘山、鞋山、落星墩、軍山、印山、扁擔山隔水相望,各具姿態;冬季,吳城沙岸湖洲,萬隻候鳥雲集,白鶴天鵝群蔚為稀世奇觀,尤令人嘆為觀止,曾譽為「中國第二座萬里長城」,都昌老爺廟乃朱元璋所建,江王爺廟之域乃著名鄱陽湖百慕大三角之地。九江江山殊秀,座座洞天別開。

彭澤龍宮洞沙河獅子洞與湧泉洞、瑞昌峨眉洞群,千奇百怪、鬼斧神工、渾然天成。置身其中,如夢似幻,撲朔迷離,恍如隔世而仙遊。

九江城北面長江,南屏匡廬,東臨湖口而西望幕阜,得盡山傍水抱之寵;城內甘棠湖水光瀲灩,岸柳成蔭;薄暮、輕煙漫籠,畫舫漣漪,可謂優雅之至。 煙水亭琵琶亭潯陽樓能仁寺天花宮九江長江大橋、九江長江公路大橋,鎖江樓,九八抗洪廣場等景點可發思古之幽情,可觀今日之成就。

誠如古人詩云:九派潯陽郡,分明似畫圖。

沿革

[]
九江一府五縣(含江北故地)舊地圖(清)

據《晉太康地記》記載,九江之名源於「劉歆以為湖漢九水(即贛水、鄱水、餘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澤也」。

設九江郡,治所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為今之九江市,但未置縣。此乃九江之名首現,但速九江郡微矣,至三國易淮南郡,故西漢一千五百多年間九江之名與今之九江市無關也。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二〇一年)於此置柴桑縣,漢文帝設尋陽縣(縣治江北,古長江​​為今太白湖、龍感湖一線),是此地置縣之始。

三國時屬孫吳,柴桑隸武昌郡,尋陽隸廬江郡。

西永興元年(三〇四年),析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二縣立尋陽郡,初治尋陽縣,咸康中移治柴桑縣,隸江州。永嘉三年(三〇九年),尋陽縣治南遷,江北劃歸蘄春。江北尋陽故城易名「潯水城」。

東晉咸和中溫嶠移江州治尋陽,故「江南之尋陽著,江北之尋陽益晦,後遂廢漢尋陽縣入柴桑縣,自是以後皆以尋陽郡城為尋陽城矣。」(《讀史方輿紀要》)

南朝析柴桑縣置汝南縣,析豫章郡別置豫寧郡,屬高州,尋陽郡改屬西江州。陳天嘉四年廢高州,旋省西江州,尋陽、豫寧2郡仍屬江州。

開皇九年(五八九年)廢郡置江州,廢柴桑、汝南​​,復立尋陽縣。十九年(五九九年),改潯陽縣為彭蠡縣。大業二年(六〇六年),改彭蠡縣為彭城縣,尋廢彭城縣為湓城縣。三年又改江州為九江郡。

武德四年(六二一年)復稱江州,貞觀初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屬江南西道,天寶元年(七四二年)江州改稱潯陽郡,乾元元年(七五八年)復為江州。析湓城置潯陽、楚城縣,後俱入潯陽縣。南唐改潯陽為德化,廢江州。

復置江州。太平興國七年(九八二年)析江州星子、都昌、洪州建昌3縣置南康軍,天禧四年江州、南康軍同屬江南東路,紹興元年江州隸江南西路,南康軍隸江南東路。

為江州路、南康路,屬江西行中書省。元末陳友諒稱帝,以江州為都。

改江州路、南康路為九江府、南康府,從此九江之名定矣。清沿明制。

一九一二年廢府,各縣直隸於省。一九一四年設潯陽道,德化縣因與福建德化縣同名,改德化縣為九江縣。一九一七年設九江市,一九三六年復為九江縣。同年江北(今黃梅下鄉地區)劃歸黃梅縣。

一九四九年五月七日共軍入城,九江易主,七月十九日設九江專員公署,析九江縣城區設九江市,一九七九年改為九江地區。一九八〇年九江市劃出於九江地區,升為省轄市,市轄潯陽、廬山、郊區三區,一九八三年七月廿七日地市倂也。

一八六一年,九江據《天津條約》與《北京條約》闢為通岸,復於城西長江與甘棠湖間之修狹之地設九江英租界,面積一百五十畝(一九二七年歸也)。開埠始,怡和、太古輪船於江西之境唯停靠於此,九江速代樟樹鎮、吳城鎮而成江西貿易之樞。速為國之四大米市、四大茶市之一。十九世紀末,廬山之牯嶺為避暑勝地,歲夏引眾中外之人上山避暑,民國稱夏都甚矣。

風韻

[]

江環湖繞之九江,古乃高僧名士、文人墨客慕名登臨之境。魏晉南北朝,高僧慧永慧遠,名道士陸修靜等曾至九江,尋覓淨土,築舍修行。爾後至九江為官,訪友,遊覽,隱居之文人雅士五百餘人。由此,九江人文景觀勝跡如林。

論文,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居於此;亦黃庭堅故里。宋四大書院之白鹿洞書院建於此。有綱,有規,有秩之府,養靖節之士,有用之才,流風餘緒,澤及明清。

九江之山川,留眾騷人墨客之足。明嘉靖《九江府志》稱:九江「自陶(淵明),謝(靈運)以來,儒風綿綿,相續不絕;高人閒士,蟬聯不絕」。多乃執領風騷之儒。詩壇巨擘,文章巨公,如江淹謝靈運李白李渤白居易蘇軾蘇轍王安石陸游朱熹楊萬里唐寅王守仁紫霞真人魏禧潘耒康有為等,皆為九江共廬山之景所傾,放歌山水,記敘遊踪,敷陳掌故,留眾詩、題記、墨跡、軼聞、佳話。

論軍,東晉時,都督荊、江、雍、梁、交、廣、益、寧八州諸軍事,荊、江二州刺史陶侃,潯陽人也。周訪、周楚,週撫一家兩代,保晉屢建功勳。北宋將王韶,南宋將余玠,率部戰與吐蕃蒙古,有功,官至樞密副使和兵部侍郎。

九江亦兵家逐鹿之場。灌嬰英布周瑜操水師於鄱陽湖;陶侃,溫嶠,庾亮起兵平亂,解建康之圍,岳飛率部五戍江州朱元璋陳友諒麈戰於鄱陽湖上,石達開林啟榮創清師於湖口,不一而足。

金戈鐵馬馳騁江州,留古戰場眾矣。 諸葛亮舌戰群儒,群英會蔣幹中計,柴桑口臥龍弔孝皆發於此。朱元璋大戰鄱湖十八載之跡,遍布於匡山蠡水之間。 愛國志士者,維新志士陳寶箴一門四傑,子陳三立,孫陳衡恪陳寅恪。武寧李烈鈞,湖口起兵,反共和辛亥革命元老。

[]

有民四百五十萬口,中有市民五十萬口,均一平方公里二百三十五人。九江乃地,少數民族者二十五族,中有六族一百人以上:土家

非如贛地通贛語,九江之民多用官話

工業

[]

有煉油、化工、化肥。憑江之利,有出入口。

大學

[]

有九江財政經濟學院。

交通

[]

京九鐵路、合九鐵路、銅九鐵路等線連之。交通便也。右鄰鄱陽湖,左連洞庭水,京九鐵路與江為國之南北、東西交流之軸於此。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齊全。 九江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旅遊資源天下富,享「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之九江為天下眉目之地。是使九江為軍事重鎮及商業文化交流之心也。

政區

[]
九江市所在

區:潯陽區廬山區、開發區、八里湖新區

縣:九江縣湖口縣都昌縣星子縣德安縣永修縣武寧縣修水縣彭澤縣

代管二縣級市:瑞昌市、共青城市

代管:廬山風景名勝管理局(副地級)

其下轄二百三十五鎮、十一街道。

結義之城

[]

外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