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襄子

文出維基大典

趙襄子無恤姓,氏,亦作毋恤春秋大夫,趙氏族長,戰國時之之實宗。諡曰襄子,故史稱趙襄子也。

[]

出身[]

生年不詳,一作敬王十五年生,母乃從妾,又是人之女,是故,其於諸子中名低,位最下之庶子也。於其幼時,甚至連簡子亦薄之。然,襄子幼而敏而好學,膽識過人,不似諸兄紈絝,久久,為趙家臣姑布子卿之意。子卿素以善相信於簡子焉。一日,簡子召諸子來,請子卿相之,子卿遂舉毋恤矣。簡子素重子之教與養。嘗以訓詞,書於竹片上,分授諸子,責其認真習讀,悟其旨也。並告之三年後逐一考之。然,於考時,其諸子,連世子伯魯,亦誦不出,乃至竹板亦不知失於何處焉。唯毋恤謂板上之訓誦如流,而終以竹板攜藏身,常檢點自身焉。於是,趙鞅始信子卿所薦,以毋恤為賢也。及諸子成,簡子又為之深之考也。一日,其召子曰:「吾將一符藏於常山上,汝等去求乎,先得者有賞。」於是,諸子馳往,尋寶符於常山。然而,其莫得符,只得空手歸焉。唯毋恤曰:「吾得之寶符。」趙鞅聞聽令具狀道之。毋恤曰:「以常山之險攻,代可歸趙焉。」簡子悅異,頓覺唯毋恤明己之心,乃趙大業之後者也。遂廢世子伯魯,特立毋卹為世子。

四十四年,簡子卒[一],毋恤襲晉卿之職,史稱襄子。

圖代[]

襄子姊為代王夫人,以有如此之親,於簡子卒,襄子至夏屋山,請代王見,代王無備來會之。宴中,襄子已設伏陷,酌之人行斟時,因以酌用之銅勺殺代王及從官也。代王卒,趙遂伐代,一舉取代,以其地併入趙圖。襄子之姊泣而呼天,拔笄自刺而死也。

智伯之怨[]

簡子卒,晉卿由智伯瑤代。智伯為晉正卿,強其家勢,速為智氏、趙氏、韓氏魏氏等大夫中,權大,最強之族也。

周貞定王四年,智伯與襄子同圍京師,智伯以襄子先領兵攻城,襄子則以辭推諉,使智伯出,善辨之智伯時而忿恚罵曰:「汝貌醜,懦弱膽怯,趙簡子何以立汝為後耶?」襄子曰:「吾思一能忍辱之襲人,謂趙宗並無損罷!」

四年之後,智伯與襄子再討鄭,智伯帶幾分醉意灌襄子,及襄子辭,智伯竟將酒杯擲襄子面也。襄子之士皆欲殺智伯以雪恥,襄子以對:「主君以僕為儲,甚重一點,所以吾能忍辱也。」

權之膨脹,使智伯有代晉之心焉。十四年,智伯挾晉侯命,巧以復晉之霸業,而與趙、三卿各索一萬戶之邑也。韓康子魏桓子知是智伯欲削別家,然不敢與之爭,如數出也。

而襄子不肯俯首任智伯弄,又昔與智伯有隙,因甚固絕智伯使:「先人之業田者,那得送與他人耶?」智伯見韓、魏兩卿拱獻地,而襄子乃敢抗,勃然大怒,加新仇舊恨之催化,遂自親為元帥,挾韓、魏伐趙焉。襄子獨力拒,別無他途也。然,襄子亦醒然自知,以趙氏之力與三家抗,眾寡懸絕,獨木難支,遂以父臨終之命,退守晉陽,以地之險,克疲之短,相機再舉也。

晉陽之役[]

智伯率三家之兵困晉陽,襄子憑地險與人和之優,與敵周旋一年有餘。是年夏,智伯借山水至,掘晉水汾河之壩,水灌晉陽,城中懸釜而炊,人或易子相食,晉陽雖民無叛意,而群臣皆有異心焉。即在此機,襄子計至晉陽城已為危急,而韓、魏將愈無戰心。以趙氏之亡雖在睫下,而韓、魏亦知趙之亡語其何也。乃命家臣張孟談夜黑風高入韓、魏兩營,曉之以唇亡齒寒之理,譬之與趙盟,以智伯勝驕不備之機,內外夾攻滅智氏,共分其地也。其後,智伯功虧一簣。於襄子之精謀下,同盟反戈,腹背受敵,落個慘敗,禍及九族之禍。連己之顱亦為庶人之器矣。由此,晉四卿之爭,變三卿鼎足,趙氏則在襄子之領下,力挽狂瀾,滅必欲滅己之智伯,家之勢盛矣,為後之三家分晉定其基也。

大度[]

智伯敗死,其客豫讓欲為之報仇,意刺毋恤而被發,毋恤赦之。豫讓又漆身、吞炭為啞,時毋恤走橋而欲刺之,毋恤馬驚,豫讓又發。毋恤問:「子嘗事范氏中行氏,智伯伐之,何不為之效死,獨為瑤效,為其殺吾?」豫讓曰:「范、中行氏以眾人待吾,則吾以眾人報之;智伯以國士待吾,則吾以國士報之。」毋恤甚感,然仍令兵圍豫讓也。豫讓請毋恤贈衣刺之,以致報仇之意。毋恤益感,將衣送之,其三躍而刺之,既而自殺。

趙人聞之,莫不為豫讓泣之。

君臣之道[]

趙襄子猶慎持其權。於晉陽之圍時,群臣惶惑,皆欲求人之路,謂襄子以不敬,唯高共一人莫敢失禮焉。勝後,趙襄子賞,以共為首。實共並無功,眾皆議也。襄子曰:「方晉陽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禮,是以先之。」於其觀之,恭順之臣比立功之將更重,以其將固有,然若無前,則無以持其身及其家統者。

宗法[]

宗法與襄子而言,與同事之人則尤異。其自為趙簡子之庶子,為世子,嗣主之,自宗法俗為不正之。其之立與世子伯魯之廢,屬廢嫡立庶,廢長立少,與宗統之嫡嗣制異。其直謂之不安,多方補救焉。其初嗣位,即滅代,即以世子伯魯之子封為代成君也。

襄子生五男,其晚年不立己之子,而欲傳位於其兄伯魯之後。以伯魯與其子趙周皆早卒,遂立伯魯之孫為世子也。

傳位風波[]

周威烈王元年,襄子無病而終,在位三十三年。

襄子卒,弟桓子逐浣,自立為君,嗣位一年亦卒。趙氏之人曰:「桓子立實非襄子之意也。」並殺其子,复迎還浣,立為國君,是為獻子。獻子生,是為烈侯

魏斯,魏桓子之孫,即魏文侯。韓康子生武子,武子生虔,封韓景侯。繼而三侯分晉,戰國始。

[]

於晉六卿攫政之酷爭中,趙襄子審結內,外張,又能知時,變化反,敗中取勝,卒使趙具其列諸侯,為分晉之三家一也。[二]

出處[]

[]

  1. 竹書紀年》:簡子卒於定公三十七年。
  2. 沈長雲,《趙國史稿》,中國:中華書局,二零零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