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
天干 | ||||||||||||||||||
---|---|---|---|---|---|---|---|---|---|---|---|---|---|---|---|---|---|---|
| ||||||||||||||||||
地支 | ||||||||||||||||||
|
干支者,十天干十二地支也,配之,得六十對,循環往復,故為六十甲子。以之載年、月、日、時。
十干者,《說文》云︰「甲東方之孟,陽氣萌動,從木,戴孚甲之象。乙象春,草木冤曲而出,陰氣尚彊,其出乙,乙也與︱同意。乙承甲,像人頸。丙位南方,萬物成炳,然陰氣初起,陽氣將虧。從一入冂,一者,陽也。丁夏時萬物皆丁實,丁承丙,像人心。戊中宮也,象六甲五龍相拘絞也。戊承丁,像人脅。己中宮也,象萬物辟藏詘形也。己承戊,像人腹。庚位西方,象秋時萬物庚庚有實也。庚承己,像人𪗇。辛秋時萬物成而孰;金剛,味辛,辛痛即泣出。從一從䇂。䇂,辠也。辛承庚,像人股。𡈼善也。從人、士。士,事也。一曰象物出地挺生也。癸冬時,水土平,可揆度也。像水從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壬,像人足。」
十二支者,《說文》云︰「子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為偁。象形。丑紐也。十二月,萬物動,用事。象手之形。時加丑,亦舉手時也。寅髕也。正月,陽氣動,去黃泉,欲上出,陰尚彊,象宀不達,髕寅於下也。卯冒也。二月,萬物冒地而出。象開門之形。故二月為天門。辰震也。三月,陽氣動,靁電振,民農時也。物皆生,從乙、匕,象芒達;廠,聲也。辰,房星,天時也。從二,二,古文上字。巳巳也。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午啎也。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也。申神也。七月,陰氣成,體自申束。從臼,自持也。吏臣餔時聽事,申旦政也。酉就也。八月黍成,可為酎酒。象古文酉之形。戌滅也。九月,陽氣微,萬物畢成,陽下入地也。五行,土生於戊,盛於戌。從戊含一。亥荄也。十月,微陽起,接盛陰。從二,二,古文上字。一人男,一人女也。從乙,象褢子咳咳之形。《春秋傳》曰:『亥有二首六身。』」
循環
[纂]干支六十而一迴,為明其理,表列於此︰
甲子 | 乙丑 | 丙寅 | 丁卯 | 戊辰 | 己巳 | 庚午 | 辛未 | 壬申 | 癸酉 |
甲戌 | 乙亥 | 丙子 | 丁丑 | 戊寅 | 己卯 | 庚辰 | 辛巳 | 壬午 | 癸未 |
甲申 | 乙酉 | 丙戌 | 丁亥 | 戊子 | 己丑 | 庚寅 | 辛卯 | 壬辰 | 癸巳 |
甲午 | 乙未 | 丙申 | 丁酉 | 戊戌 | 己亥 | 庚子 | 辛丑 | 壬寅 | 癸卯 |
甲辰 | 乙巳 | 丙午 | 丁未 | 戊申 | 己酉 | 庚戌 | 辛亥 | 壬子 | 癸丑 |
甲寅 | 乙卯 | 丙辰 | 丁巳 | 戊午 | 己未 | 庚申 | 辛酉 | 壬戌 | 癸亥 |
紀年
[纂]干支紀年自漢初肇,始行於莽,通於漢末。據載,章帝元和二年,上有旨,舉國以干支紀年矣。
夫干支紀年者,「甲子」為首,「乙丑」次之,類推如是,六十而復,循環不息。(注︰其以立春歲次也,曰歲首,非以正月初一也。)
紀月
[纂]干支紀月,一地支對一節氣時段,月之始,以交節時定也,非以初一。敞甲己之年,正月約丙寅;乙庚之年,正月約戊寅;丙辛之年,正月約庚寅,丁壬之年,正月約壬寅,戊癸之年,正月約甲寅。依此,餘月類推。六十月合五年;週而復始,循環不息。如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年冬至月即「甲子月」。有歌訣證:「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丙辛必定尋庚起,丁壬壬位順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覓,甲寅之上好追求。」
為明其理,概以下表列之︰
月地支 | 節氣時段 | 中氣 | 近似農曆月 | 近似陽曆月 | 甲或己年 | 乙或庚年 | 丙或辛年 | 丁或壬年 | 戊或癸年 |
---|---|---|---|---|---|---|---|---|---|
寅月 | 立春至驚蟄 | 雨水 | 正月 | 二月 | 丙寅月 | 戊寅月 | 庚寅月 | 壬寅月 | 甲寅月 |
卯月 | 驚蟄至清明 | 春分 | 二月 | 三月 | 丁卯月 | 己卯月 | 辛卯月 | 癸卯月 | 乙卯月 |
辰月 | 清明至立夏 | 穀雨 | 三月 | 四月 | 戊辰月 | 庚辰月 | 壬辰月 | 甲辰月 | 丙辰月 |
巳月 | 立夏至芒種 | 小滿 | 四月 | 五月 | 己巳月 | 辛巳月 | 癸巳月 | 乙巳月 | 丁巳月 |
午月 | 芒種至小暑 | 夏至 | 五月 | 六月 | 庚午月 | 壬午月 | 甲午月 | 丙午月 | 戊午月 |
未月 | 小暑至立秋 | 大暑 | 六月 | 七月 | 辛未月 | 癸未月 | 乙未月 | 丁未月 | 己未月 |
申月 | 立秋至白露 | 處暑 | 七月 | 八月 | 壬申月 | 甲申月 | 丙申月 | 戊申月 | 庚申月 |
酉月 | 白露至寒露 | 秋分 | 八月 | 九月 | 癸酉月 | 乙酉月 | 丁酉月 | 己酉月 | 辛酉月 |
戌月 | 寒露至立冬 | 霜降 | 九月 | 十月 | 甲戌月 | 丙戌月 | 戊戌月 | 庚戌月 | 壬戌月 |
亥月 | 立冬至大雪 | 小雪 | 十月 | 十一月 | 乙亥月 | 丁亥月 | 己亥月 | 辛亥月 | 癸亥月 |
子月 | 大雪至小寒 | 冬至 | 十一月 | 十二月 | 丙子月 | 戊子月 | 庚子月 | 壬子月 | 甲子月 |
丑月 | 小寒至立春 | 大寒 | 十二月 | 一月 | 丁丑月 | 己丑月 | 辛丑月 | 癸丑月 | 乙丑月 |
紀日
[纂]干支紀日,六十日約合二月;週而復始,循環不息。據考,有一商末帝乙時之甲骨,刻六十甲子,疑為其時日曆,故可知,商時已干支紀日矣。《春秋·隱公三年》載︰「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此為干支紀日之確始也。
紀時
[纂]干支紀時,六十時辰合五日;週而復始,循環不息。惟須慎之,子時越日,故分早晚二部。晚子時又曰子夜。日上起時亦有訣:「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從戊起, 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發, 壬子是真途。」
為明其理,表列於此︰
時辰地支 | 協調世界時東八區 | 甲或己日 | 乙或庚日 | 丙或辛日 | 丁或壬日 | 戊或癸日 |
---|---|---|---|---|---|---|
早子時 | 零至一時 | 甲子時 | 丙子時 | 戊子時 | 庚子時 | 壬子時 |
丑時 | 一至三時 | 乙丑時 | 丁丑時 | 己丑時 | 辛丑時 | 癸丑時 |
寅時 | 三至五時 | 丙寅時 | 戊寅時 | 庚寅時 | 壬寅時 | 甲寅時 |
卯時 | 五至七時 | 丁卯時 | 己卯時 | 辛卯時 | 癸卯時 | 乙卯時 |
辰時 | 七至九時 | 戊辰時 | 庚辰時 | 壬辰時 | 甲辰時 | 丙辰時 |
巳時 | 九至十一時 | 己巳時 | 辛巳時 | 癸巳時 | 乙巳時 | 丁巳時 |
午時 | 十一至十三時 | 庚午時 | 壬午時 | 甲午時 | 丙午時 | 戊午時 |
未時 | 十三至十五時 | 辛未時 | 癸未時 | 乙未時 | 丁未時 | 己未時 |
申時 | 十五至十七時 | 壬申時 | 甲申時 | 丙申時 | 戊申時 | 庚申時 |
酉時 | 十七至十九時 | 癸酉時 | 乙酉時 | 丁酉時 | 己酉時 | 辛酉時 |
戌時 | 十九至廿一時 | 甲戌時 | 丙戌時 | 戊戌時 | 庚戌時 | 壬戌時 |
亥時 | 廿一至廿三時 | 乙亥時 | 丁亥時 | 己亥時 | 辛亥時 | 癸亥時 |
晚子時 | 廿三至廿四時 | 丙子時 | 戊子時 | 庚子時 | 壬子時 | 甲子時 |
據
[纂]- 漢許慎《說文解字》
- 葛民勤,怎樣從已知年份和日期得到對應的干支紀年和紀日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