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今本(此為底本,未經審校)
文出維基大典

者,登歌所用之樂器也,大瑟謂之灑。

[]

爾雅》曰︰「庖犧氏作五十絃。黃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勝,乃破為二十五絃。具二均聲。」

然《史記補‧三皇本紀》則云︰「伏羲氏作二十五絃之瑟。」,又︰「炎帝神農氏,作五絃之瑟。」

[]

長八尺一寸,廣一尺八寸,二十七絃。

禮圖舊云:「雅瑟長八尺一寸,廣一尺八寸,二十三絃。其常用者十九絃,其餘四絃,謂之番。番,贏也。頌瑟長七尺二寸,廣尺八寸,二十五絃。盡用之。熊氏云:瑟兩頭有孔,其在底下者,名越。」

鄉飲酒禮》云:「二人皆左,何。瑟後首挎越。注云:越,瑟底孔也。」

燕禮》云:「小臣左何,瑟面鼓執越。注云:越,瑟下孔也。若用之祭祀,則練其絃,疏其越。《樂記》云:清廟之瑟,朱絃而疏越。」

鄭注云︰「朱絃,練朱絃則聲濁。越,瑟底孔也。蓋疏之使聲遲也。以其不練,則體勁而聲清,練則絲熟而聲濁也。疏,通也。使兩頭孔相連而通也。孔小則聲急,孔大則聲遲故也。其大者,別名灑。」

孫叔然云︰「音多變布如灑出也。」

郭云︰「二十七絃,未見所出。」

[]

齊俗訓》︰「瑟無絃,雖師文不能以成曲;徒絃,則不能悲。故絃,悲之具也;而非所以為悲也。若夫瞽師之放意相物,寫神愈舞,而形乎絃者,兄不能以喻弟,此不共之術也。故叩宮而宮應,彈角而角動,此同音之相應也。其於五音無所比,而二十五絃皆應,此不傳之道也。」

[]

其樂書,有陳暘所撰二百卷,姜夔琴瑟考》;熊朋來之瑟譜;朱載堉所撰瑟譜十卷;及至,亦有王鼎宜撰瑟譜。

[]

[]

它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