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
劉伯承,名明昭,字伯承,小名孝生,以字行於世。清四川開縣人,光緒十八年生。
川中名將
[纂]少貧寒。年十五,父以病卒。家徒四壁,無以資伯承進學,遂返家力農,然常懷鴻鵠之志,憤恨於華夏之喪亂,欲拯民於水火。宣統末,革命黨起義於武昌,革命之潮席捲海內。伯承感奮於時,以為造英雄之勢也,欲投軍。親戚皆勸,伯承慨然答曰:“大丈夫當仗劍拯民於水火,豈敢惜身而袖手!”,遂剪辮從戎。
民國元年,入蜀政府陸軍將校學堂習軍事,學業冠諸生。越明年,國父倡二次革命,投熊克武四川討袁軍。伯承臨陣奮勇,火線升連長。軍敗,之上海,入中華革命黨。四年,返四川,复投熊克武。三月,率眾攻豐都,親冒矢石,以致右眼中彈,患終身。十一年,從熊克武討吳佩孚,大勝於龍泉驛。自此戰後,伯承聲名鵲起,時人譽之曰川中名將。
十四年,以吳玉章勸故,入中國共產黨。伯承奉黨命返川,奔走於蜀地,以期川人響應國軍之北伐。十二月,暴動於瀘州,領起義軍四川各路總指揮。蜀將劉純厚進犯,伯承將兵禦,大勝。以功遷國民革命軍暫編十五軍軍長。
喋血江西
[纂]十五年,蔣中正、汪兆銘先後行清共、分共事。共產黨魁瞿秋白從李立三等議,起義於南昌,號曰“中國工農紅軍”,伯承除參謀長。國軍帥張發奎引大軍攻,三日而入南昌。義軍走廣東。軍既敗,共黨中央遣伯承等凡三十人之蘇聯從學。歷三年業成。及歸國,除中央軍委參謀長兼長江局軍委書記,累遷中央軍委總參謀長,時人以為當世之孫武。李德總兵權,奉“禦敵於國門之外”為圭臬。伯承数谏之,以杵上貶第五軍團參謀長。
初是,軍委會議於寧都,會商用兵方略。書記博古等以毛澤東畏敵怯戰,屢抗上命,謀奪其軍權。是時伯承方歸國,不諳江西軍事,且久習大軍戰法於蘇,不屑游擊,從眾議,許罷澤東職。後又刊文報紙,斥澤東等只堪游擊,不曉兵事,雖有大軍而不得用。博古等深倚之,拜總長,入贊畫軍機。二十一年春,詔命一方面軍攻南豐。南豐地勢寬平,乃軍兵結集之所也,國軍以為進退之據,有毛炳文將兵萬餘屯駐。三軍團長彭德懷性耿直,既得令,憂己兵之寡不堪戰,乃電話軍帥朱德、周恩來,厲聲曰:“此豎子謀也!某請三思!”德曰:“此上命也,其遵之。”果進戰不利,死傷枕藉。德懷臨陣,暴怒,曰:“若如此戰,三日吾軍亡矣!此皆劉伯承所誤。可恨!可恨!”伯承聞之,曰:“紅軍固習游擊邪。”自是,澤東、德懷皆銜伯承。然南豐之令出時,伯承謂非善策,博古、李德不聽。及頓兵城下,以總長改令佯攻,以收圍點打援之效。德懷未聞焉。
二十二年,國府剿共五,紅軍不能支,乃棄瑞金西走,是謂“長征”。伯承复拜總長,兼督中央縱隊。明年一月,麾師濟烏江,徇遵義。毛澤東與左右發難,責博古、李德輕用大軍,以致敗績,复掌兵。伯承得入贊畫軍機,所歷赤水、遵義諸役皆勝。紅軍略滇北,伯承親以精兵千餘著國軍衣甲,星夜疾趨皎平渡,下之,然後紅軍得安然渡水。國軍追至,望洋而已。五月,兼先遣隊司令。從政委聶榮臻及所部進大涼山。彝酋小葉丹據之,伯承親以身往,曉以大義,乃歃血會盟。後全軍從容過彝區,悉伯承之功也。
南征北戰
[纂]二十五年,倭軍寇華,以國、共合作故,紅軍改番號八路軍,伯承除一二九師師長,拜中將。鄧小平佐之。統所部入晉,周旋於太行山。是時忻口戰事急,國軍患寇之飛機,伯承命千餘陰襲寇陽明堡之機場,毀飛機三十餘,擄獲無算。十月,軍抵平定。寇攻娘子關急,伯承受命襄助,伏兵七亘村。七亘十里峽谷,寇之糧道也。旁夾崇山絕壁而徑道險狹,其寬僅容一車。旬日,寇五百餘及輜重行,入彀,令擊之。寇大潰,奔不得出,盡墨。捷報既傳,父老以牛酒犒師。复伏兵。或谏之,伯承曰:“敵固知我用兵不复,是以必過七亘村二,正得一舉殲之。”令所部佯撤,實复伏焉。明日寇至,令揮軍出,寇潰,奔走測魚鎮,所棄輜重塞道中。二十八年,與諸將張兵出,斷正太鐵路,殲敵眾。其經略太行有年,寬政事,勸農桑,輕賦役,民咸稱焉,寇不能逾。
三十三年,倭降,除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鄧小平為政委。國軍將史澤波入上黨,奉命討之。軍薄長治,困澤波城中。晉帥閻錫山驚,急遣將彭毓斌率二萬餘往救,中伏屯留北,敗績。澤波突圍南走,竟覆師沁水。師移邯鄲,錫山再敗。遂揮師東向,席捲冀南。凡五戰,皆勝,克敵七萬,河朔望風降。明年,轉戰山東,自夏至春,下城數十,破敵十萬。中央通令嘉獎。
三十五年,中央將圖進取,令渡黃河,經略中原。时胡宗南攻陝北急,毛澤東累詔劉鄧,令下大別山,曰:“陝北甚危,若二月間不能分胡宗南軍勢,則不能支。”八月,毀後方積蓄,軍發大別山。時黃河屢決,氾濫魯豫間,或水深及膝,或淤泥盈塞,前足起,後足陷,方圓千里,了無人跡。蔣中正謂伯承“北渡不成而南竄”,令大軍追截,欲殲其軍黃氾區。伯承親勉士卒,竟六日而過。參謀總長陳誠坐失機貶。中正自領總長,親赴兩淮督戰。二十日,前鋒趨汝河。初,中正以汝、淮必經之路,令收其舟楫,尺木不得過江,又遣精銳萬餘屯於汝河南岸。及伯承至,前橫大河,後又追兵。乃登高而呼,曰: “狹路相逢,唯勇者勝!”,令作浮橋渡之。三軍感奮,莫不以一當百,鼓譟前搏之,呼聲震野。戰二日,國軍潰,得渡。軍次淮河,患無舟楫。時追兵已近,駁火殿後。伯承親以身測水之深淺,曰:“堪可渡”。急令軍涉水過之。方渡畢,追兵至,會淮水暴漲,國軍數十萬徒望洋而已。
既至大別山,檢點部卒,折損近萬,重兵器械皆棄於途。與守軍戰,三戰不利。遂議分兵,小平留經營山區,伯承自領大軍出外。所部陳錫聯、彭濤東出皖西,克六安。大別山北臨淮水,西接桐柏,南控江漢,軍於此得東窺南京。中正憂,令白崇禧為帥,督師經略大別山。崇禧以持重為要,緩緩進逼,避與伯承大戰。初,澤東謂大別山舊之所據,軍至,其民必簞食壺漿以迎。然自紅軍去後,國府行保甲法,民有故於紅軍者,以通匪論,處極刑。又廣建保安團、還鄉團,巡曳山嶺間,是以民不敢助。加之大別山濕氣重,伯承軍中多北人,不習水土。凡六月,僅戰二,殲敵萬餘,而己軍士逃亡,凍餓飢餒者不可勝數。明年春,出大別山,僅留部千餘游擊。
九月,華東帥粟裕克濟南,乃上奏中央,欲乘勝殲淮海間國軍,以圖徐州。準之。後國軍大至,乃調伯承部與戰。遂建牙一總華東、中原各軍。命小平掌事,伯承等預之。師圍國軍將黃維部十萬餘於雙堆集,殲之。此戰大勝,破國軍五十餘萬,中正之羽翼,一朝殆盡。澤東聞捷報,歎曰: “長江以北無大戰矣。”
三十七年,和議不成,受命同諸將麾師渡江。南京既下,除南京軍管會主任。六月,兵進西南,席捲川康。所遇皆克。國朝立,除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并經略西藏。
功成身退
[纂]一九五一年,上表辭西南任,轉授中央軍事科學院院長兼政委。謂“治軍必先治校”,凡解放軍條令條例,典章制度,皆出其手。五五年,拜元帥,授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五七年,授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五八年,彭德懷總軍委事,以伯承墨守成規,申文斥之。後坐教條主義,罷官,訓練總監蕭克等亦貶。
六二年,印軍犯邊。總參謀部問於伯承。時雙眼已盲,不能視物,乃以手撫沙盤籌畫之。我師卒大破印軍,西陲乃安。六六年,起復中央軍委副主席,兼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八二年乞骸骨。八六年薨於北京,年九十四。
家人
[纂]初娶同縣程宜芝,子俊泰,中鴉片煙毒,行無稽。次娶吳景春,伯承之蘇區,失散。後娶汪榮華,子太行,官至裝甲兵部隊作戰部副部長,拜少將;太渥,官至空軍裝備部副部長,拜少將;蒙,官至總參謀部參謀;女華北、解先、彌群、雁翎。彌群官至空軍指揮學院副院長,拜少將。
據
[纂]- 劉伯承《劉伯承回憶錄》
- 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中共黨史人物傳·卷四一》
- 楊國宇、陳斐琴《劉伯承用兵錄》
敘事完備,有條不紊,遂列正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