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置牧司

文出維基大典

僑置牧司,南寓永嘉遺黎於他州,遙置所失州郡也。南北朝仍之。其名號屢易,境土恒遷,史官謂之難悉。

晉置僑州[]

司州[]

晉元帝渡江,僑置司州於徐,河東郡南寓者,僑置本郡於武陵郡孱陵縣界上明地。弘農郡南渡者,置本郡於潯陽

兗州[]

元帝僑置兗州於京口。無常治。後改南兗州。實治廣陵。咸康四年,僑置陳留郡於北譙界,屬南兗州。安帝治世,割廣陵之建陵、臨江、如皋、甯海、蒲濤五縣僑置山陽郡。安帝義熙中,青州、并州合爲兗州。青、并無土,唯存其名耳。

豫州[]

元帝僑置襄城郡、繁昌縣於丹陽郡春榖縣。成帝治世,僑立豫州於江淮之間,虛治蕪湖。既失淮南,割丹陽境僑置淮南郡,虛治湖。當塗縣南寓者,僑置之。以淮南、廬江、安豐三郡屬之。寧康元年,移治姑孰。孝武帝治世,因新蔡郡南寓者僑置南新蔡郡。

雍州[]

元帝僑置始平郡於武當城。秦郡人南渡者,僑置之堂邑,改秦郡。又僑立所轄尉氏縣屬之。孝武帝治世,僑置雍州於襄陽

青州[]

元帝僑置青州於廣陵,是爲南青州。劉裕北伐,築東陽城居之。是為北青州。南青州後省。

徐州[]

元帝渡江,徐州半失。僑置淮陽、陽平、濟陰、北濟陰四郡。琅邪郡南寓者,僑置本郡并懷德縣。置南東海、南琅邪、南東平、南蘭陵等郡於江乘。置郯、朐、利城、祝其、厚丘、西隰、襄賁七縣於曲阿。割武進爲臨淮、淮陵、南彭城等郡,置南徐州。僑置頓丘郡,屬北徐州。義熙七年,以淮北爲北徐州,淮南爲南徐州。徐、幽、冀合爲徐州。幽、冀無所治、屬縣,唯存其名耳。

益州[]

李特僭號於蜀,陷益州。晉僑置諸巴東郡桓溫入蜀,復有之。

劉宋僑置[]

南徐州[]

宋武帝永初二年,以晉徐州爲南徐州,北徐州爲徐州。文帝元嘉八年,以北徐州爲南兗州,南徐州徙治京口,以晉陵郡、兗州九僑郡屬之。

南兗州[]

永初三年,檀道濟牧南兗州,治廣陵。永明元年,許刺史柳世隆奏,行土斷,省其濟陰、下邳、淮陽、東莞四郡。此四郡者,并有名無土,僑民散居州境,朝廷患之。

北徐州[]

明帝治世,失武帝北伐所克州郡,僑置徐州,治鐘離。此徐州非彼南徐州也。泰豫元年,移治東海郡。元徽元年,還治鐘離。又割秦梁二郡屬縣屬之。

北兗州[]

此兗州非彼南兗州也。宋武帝北伐,置之河南,治滑台。文帝元嘉十三年,徙治鄒山,又遷彭城。至元嘉三十年,治瑕丘,領東郡、陳留郡、濮陽郡。後北失於。僑置牧司於淮陰。

南豫州[]

宋武帝北伐,割以西,雷澤以北者屬豫州。永初三年,以淮東爲南豫州,淮西爲豫州。五年,以揚州淮南、宣城屬南豫州,治宣城。其地旋沒於魏。七年,以曆陽、淮陰、南譙三郡并南兗州臨江郡縣爲南豫州。

豫州[]

此豫州非彼南豫州也。永初中,寄治睢陽,郡、縣在淮西。

青州、冀州[]

宋以晉北青州爲青州,治東陽城。孝建二年,徙治歷城。明帝治世,淮北沒於魏。僑置牧司於鬱洲。文帝元嘉中,冀州治歷城,後與青州同沒。

司州[]

文帝嘗僑置諸汝南,旋廢。明帝以南豫州義陽郡爲司州。後廢帝元徽四年,增領安陸、隨、安蠻三郡。

雍州[]

宋文帝元嘉二年,割荊州之襄陽、南陽、新野、順陽、隨五郡為雍州。

[]

  • 房玄齡《晉書·地理志上下》
  • 沈約《宋書·州郡志》
  • 蕭子顯《南齊書·州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