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尋

見(前二〇)(二〇五〇一〇〇二五〇五〇〇
  • 雲夢澤的縮略圖
    夢,中華大澤,在故楚地。夫楚有七澤,夢其一也。橫跨江南北,方九百里。古人以其域廣,乃耕作畎亩之治。周景王六年,王與鄭伯田焉。漸而田多。唐宋之際,陸現於澤中。今涸者居多,唯洪湖殘焉。或有誤作彭蠡澤者,非也。 孔安國《尚書正義》 杜預《春秋左傳正義》……
    五二三 位元組(七九字) - 二〇一六年一二月三日 (六) 二三時四六分
  •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縮略圖
    既下南京,蔣中正大肆捕殺共產黨人。遂奔江西。十六年起義於南昌,中國工農紅軍是立。二十年,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都瑞金。二十三年,國民革命軍圍攻瑞金,八萬紅軍不能支,乃西走。至貴州遵義,追兵見緩,遂議定策。責博、李德之過,撤其要職,改以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主事。二十五年,紅軍抵延安吳起鎮,餘部七千……
    八 KB(一一一四字) - 二〇二三年四月八日 (六) 一五時四七分
  • 雲堇的縮略圖
    文英,英合音朱蒂·愛麗絲·李,雲堇財生瑀月戲以對揚。 雲堇財卿規,京優倡也,和組願透堇財傳董華相戲曲,起人心於戲曲,故米哈遊於中文之外,本留楊揚和上觀。五里分零七本戲疏,堇財以京劇戲曲《神女劈觀》四方玩家游中華戲曲,特原得一番戲曲和樂器連一級,對《神女散觀》二作。中國媒悠悠徐步,以為自反有浮亟……
    二 KB(二三八字) - 二〇二二年一〇月二六日 (三) 〇一時二四分
  • 河南省的縮略圖
    河南省 (分類「中華人民共和國諸省」)
    此文所述者乃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省也。欲尋他地,宜閱「河南」。 河南省( 普通話聲聞[file]),黃河之南也,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省,亦稱中原、中國、豫州、中州。簡稱豫,省府鄭州,口越億,居中國第二。安陽、洛陽、開封諸古都望郡,咸在其境。河南多兵戈荒禍,然乃中華文化之所源。豫地屬漢,間有回民。……
    四 KB(四三四字) - 二〇一九年五月一四日 (二) 一四時四六分
  • 雲南省的縮略圖
    雲南省 (分類「中華人民共和國諸省」)
    雲南省,簡書曰滇、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省也。漢武帝時,彩雲見南中,遂得此名。省會昆明市。 南中諸蠻雜居,靡莫之属。不與中國通。楚頃襄王遣莊蹻南征,入滇池,克定南中。以秦絕其歸道,乃自立為滇王。秦呂不韋死,其族徙於南中。漢武帝元封二年,置益州郡,郡治滇池。復有牂牁、犍為、越嶲三郡。漢明帝永平十一年……
    二 KB(三〇六字) - 二〇一七年八月二一日 (一) 一一時五六分
  • 長江的縮略圖
    出三峽,入宜昌,曰荊江,荊楚之地也,故名。水流平直,然多險。至湖廣,地低平,夢澤也,江水曲折,沙泥易積,每逢多雨,必成澤國。者,江水東南入洞庭湖,納湘、資、沅、澧四水。今四水先入湖,至巴陵城陵磯納於江,復東北向納漢。遇大澇,則以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納荊洪於湖中。 既合漢水,東南至九江市。……
    三 KB(四二七字) - 二〇二一年九月二三日 (四) 〇七時三〇分
  • 迨及今世,中華諸地,若中土、臺灣、香港、澳門者,猶習文言為國文教育,而日本亦有所涉獵。 今華語之言辭簡練者,粵語有所存。港臺習乎國中者,習文言文數篇。高中生又研之若干。近代粵劇、粵曲,以至武俠小說,亦屬「文白夾雜」。香港文壇嘗興「三語糅夾」(又曰三及第),文言、白話、粵語三者混用是也。 陳……
    五 KB(五五四字) - 二〇二四年五月一九日 (日) 一五時〇三分
  • 遼寧省的縮略圖
    遼寧省 (分類「中華人民共和國諸省」)
    遼寧省,簡書曰遼,別號遼東。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省也。幽燕之地。遼寧者,謂遼域安寧之意。省會瀋陽市。 禹貢九州,幽即斯也。周代商立,封召公於此,甚有德政,其民思之,乃作《甘棠》頌其德。累世至戰國,七雄其一也,周之同姓,唯燕後亡。漢興,置幽州,亡衛氏朝鮮,置漢四郡轄之。漢末群雄并起,公孫氏遂世據之,至公……
    三 KB(三六五字) - 二〇一七年八月二一日 (一) 一一時四六分
  • 徐州市,約言徐,稱彭城,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下地級市,列江蘇省西北,本有五省通衢之名。市境東接港市、宿遷市,南界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西北邻山東省葑澤市、濟寧市,北達山東省棗莊市、臨沂市。地處蘇鲁皖三省界,黃淮平原東南界,地西高東下,以平原為主,有雲龍山、泉山、九里山諸丘。境內淮沔沂沭泗水下流……
    六一三 位元組(一一二字) - 二〇二二年一月二八日 (五) 〇二時二三分
  • 廣東省的縮略圖
    廣東省 (分類「中華人民共和國諸省」)
    廣東省,在中華南境,嶺南左璧也。亦作粵,越地也。北以五嶺當中原霜雪;中有鬱、溱、循三水,會於番禺,沃土千里;南以南海通西洋諸洲。故自唐宋以降,農商兩利,人口滋長。清季以粵方近於西洋,先行西化。洋務、維新、革命之念,皆由此起。工商繁盛,一時無兩。近世變法,亦以廣東最急。四方之民多會此。或從商、或傭工。故粵省人口今至繁,達萬萬數。……
    五 KB(七三九字) - 二〇二一年七月五日 (一) 一八時一九分
  • 吳語的縮略圖
    東北三百五十萬人、閩北一角三十萬人,凡百三十三縣,吳越民凡一億零二百萬。 從史、文、言性論,吳語極近中古雅言,承中華之整八聲調、三十六聲母法體。如今吳語多古音也,音與《切韻》、《廣韻》等韻合。 吳語存盡濁音,平上去入之平仄韻,局地留尖團音,多古語。吳語法結構與國語差大。吳語乃江南人思道與涵養之集也……
    六 KB(四九〇字) - 二〇一九年一月一九日 (六) 二一時四六分
  • 饕餮的縮略圖
    饕餮 (分類「中華譚之生物」)
    饕餮,中國譚之獸也。《山海經》有載其事:「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 《左傳》曰:「縉氏有不才之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  饕餮一文似未成。宜善之。……
    五〇〇 位元組(七五字) - 二〇二一年五月一五日 (六) 一五時四二分
  • 紹興市的縮略圖
    紹興,之越都,會稽山陰也。自明以來,多出名士,俗云:「紹興士比鯽魚多」,此之謂也。明紹興張岱《夜航船》載曰,紹興凡春秋十八以下者,皆讀書,至十八,若不成,始力田,或有業文為生者,曰「師爺」云云。是故文華大盛,江南諸名都莫之比也。越中有十景,曰秦望觀海、爐峰看雪、蘭亭修禊、禹穴探奇、土城習舞、鏡湖……
    四 KB(五五一字) - 二〇二三年一一月一日 (三) 〇三時二六分
  • 漢語的縮略圖
    語序為:主謂賓,偏次先於正次。於數數,必附量詞於數後。各方言語法略異,故白話文之行可亂文字。乃以國語語法為白話文語法。 者語法,同乎文言。 主文:漢字 三代以降,漢字初成。秦以書同文,必用小篆,其後偶有數變,用之不更至民季,共和國立,納昔錢玄同所倡簡字法,加以矯正,遂……
    二三 KB(一〇七五字) - 二〇二四年六月一日 (六) 〇七時一八分
  • 椒江區的縮略圖
    椒江區,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台州市,市轄區也,亦為台州治所。幅員方二百七十四公里,口五十四萬餘。 椒江區居溫黃平原,處台州中東部,北通臨海,南極路橋,西通臨海、路橋、黃巖,東瀕東海。中通椒江,城因江而興,人以水而生,故名「椒江」。全區方二百七十四公里(有方二百八十公里者),至於海域,則方一千六百零四公里。……
    九 KB(六五二字) - 二〇二三年一一月一日 (三) 〇二時二一分
  • 豐臺區的縮略圖
    豐臺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處市南,東與朝陽區接,北與東城、西城、海淀、石景山四區接,西北與門頭溝區,西南面與房山區,東南與大興區接之。方四千五百九十頃,口二百二十一萬四千有奇。東西長七十一里,南北寬三十里。 商周之世,豐臺地屬北京薊城之郊也。西周地屬薊國,春秋戰國地屬燕。秦時置薊縣,縣治陰鄉城……
    四 KB(五〇一字) - 二〇一八年五月一八日 (五) 一四時五二分
  • 發現之旅的縮略圖
    Morel著,一九九六年出版,ISBN 9782070533954。(簡化字中譯本卷八十九《紫禁城》,李聖譯;他語本:英文、義大利文、俄羅斯文、斯洛維尼亞文、韓文) 卷三六〇《La redécouverte de la Chine ancienne》(再探中華文明史),Corinne Debaine-Francfort著,一九九八年出版,ISBN……
    二六 KB(五〇七字) - 二〇二〇年一二月二八日 (一) 一三時〇八分
  • 清明 (分類「中華節日」)
    據《曆書》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恰逢季春時節,蓋始於公曆四月四至六日間。此日亦為節日,曰清明節。據傳始於顯貴之「墓祭」禮,後民間相倣傚,祭祖掃墓於此日,遂成俗。 清明之俗南北甚異。北人重墓祭;南人則郊遊。另有插戴柳枝、放風箏、取薪火、畫蛋、鬥雞、盪鞦韆……
    三 KB(四九二字) - 二〇一三年七月三日 (三) 〇九時三八分
  • 中國朝代 (分類「中華史」)
    禹,夏開國之君,中華世襲君主制之締造者也。中華之君雖名為天下之首,其權亦有旁落之時。中華君主之位,唯傳於宗室,故曰家天下;而開明之治可謂「與士大夫共天下」。然外戚當國時,其勢之盛可代行君權,甚而取君而代之。先夏時,禪讓乃舉部族之長之法也,故曰公天下,止乎禹。 王朝更替,乃中華……
    三〇 KB(五一一〇字) - 二〇二三年九月二日 (六) 〇八時四二分
  • 穆天子傳 (分類「中華史誌」)
    全書,凡六卷。又有晉郭璞註其書,清檀萃有《穆天子傳註疏》,其後有洪頤煊校正本,繼洪氏而作者有翟升之《覆校穆天子傳》。近有丁謙所作之《穆天子傳地理考證》、顧實《穆天子傳西征講疏》等。自清以降,學者多有疑之風,清姚際恆考其為偽,今學者常征舊題新作,意欲推倒其為偽書之成說,乃作《穆天子傳新註》,云:……
    一 KB(二六八字) - 二〇一三年三月一一日 (一) 一一時四〇分
見(前二〇)(二〇五〇一〇〇二五〇五〇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