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紹興市

已檢查
文出維基大典
紹興市
紹興市之所在
紹興市之所在
歸屬: 中華人民共和國
所屬 浙江省
屬地 領一區三市兩縣
治所 越城區
執事 市委書記 張金如
用語 官話 吳語
人口 一百三十七萬餘
建置 中華民國元年廢紹興府,改原山陰、會稽兩縣為紹興縣,一九五零年設市

紹興,古之都,會稽山陰也。自明以來,多出名士,俗云:「紹興士比鯽魚多」,此之謂也。明紹興張岱夜航船》載曰,紹興凡春秋十八以下者,皆讀書,至十八,若不成,始力田,或有業文為生者,曰「師爺」云云。是故文華大盛,江南諸名都莫之比也。越中有十景,曰秦望觀海、爐峰看雪、蘭亭修禊、禹穴探奇、土城習舞、鏡湖泛月、怪山瞻雲、吼山雲石、雲門竹筏、湯閘秋濤。復產上嘉紹酒香糕腐乳等,有名江南。今工於織造而榮於釀造焉。

沿革

[]

初為會稽郡屬地,秦王政二十五年,以故越地置吳郡,郡治吳縣,越地隸屬之。始皇三十七年東巡至會稽南部屬地,更名大越曰山陰,至後漢,會稽郡分治,浙水以東為會稽,治山陰。東晉南朝為東揚州,治山陰,隋唐置越州總管府,唐末置浙江東道節度使,轄越、睦、衢、婺、台、明、括、溫八州。

入宋,乃更屬兩浙十三州之兩浙東路,為兩浙東路首府,轄明、越、台、處、溫、婺凡六州,轄今浙水以南。高宗昭仁宪孝皇帝紹興中,改越州為紹興,取「紹祚中興」之義,後升紹興府,為兩浙東路府治,宋之陪都。宣統三年,裁山、會兩縣,嗣以展緩至八月裁併,兩縣付印信檔案繳府。元龍鳳十二年,改紹興路為府,治會稽,山陰兩縣。有明一代,紹興府隸浙江承宣佈政使司,浙江上八府,紹興其一也,下轄山陰縣、會稽縣、蕭山縣、諸暨縣、餘姚縣、上虞縣、嵊縣、新昌縣

民國元年,廢紹興府,革山陰、會稽兩縣,為紹興縣,隸浙江軍政府。三年,置道,以紹興縣隸之。十六年,廢道制,紹興縣區皆隸省。二十四年,置行政督察區,同道制,以紹興縣隸之。翌年,以數名區,紹興縣隸屬第三行政督察區。一九四九年五月七日,共產黨解放軍入城,六月六日,置紹興縣人民政府,十月,復析其地爲兩縣,以城區為縣級市,一九五零年設市,一九六二年,以原蕭山杭州一九八三年置為省轄市。

政區

[]
紹興市行政區劃圖

紹興轄區一,曰越城區,口六十五萬,轄縣有二,曰紹興縣,口七十一萬,曰新昌縣,口四十三萬,轄縣級市者三,曰諸暨,口一百零六萬,上虞,口七十七萬,嵊州,口七十三萬。紹興舊臣,勝跡昭著,有沈園八字橋蔡元培故居周家臺門迎恩門諸景,城外則有東湖鑒湖蘭亭諸景。

它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