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漢年號表
外觀
前漢
[纂]干支 | 天子 | 年號 | 公元 | 注 |
---|---|---|---|---|
辛丑 | 漢武帝 | 建元元年 | 前一四〇年 | 年號之始也。其年猶沿秦曆,以十月為歲首 |
壬寅 | 建元二年 | 前一三九年 | ||
癸卯 | 建元三年 | 前一三八年 | ||
甲辰 | 建元四年 | 前一三七年 | ||
乙巳 | 建元五年 | 前一三六年 | ||
丙午 | 建元六年 | 前一三五年 | 八月有星孛於東方,長竟天,次年遂改元元光 | |
丁未 | 元光元年 | 前一三四年 | ||
戊申 | 元光二年 | 前一三三年 | ||
己酉 | 元光三年 | 前一三二年 | ||
庚戌 | 元光四年 | 前一三一年 | ||
辛亥 | 元光五年 | 前一三〇年 | ||
壬子 | 元光六年 | 前一二九年 | 衛青擊匈奴,下龍城,朔方定,次年遂改元元朔 | |
癸丑 | 元朔元年 | 前一二八年 | ||
甲寅 | 元朔二年 | 前一二七年 | ||
乙卯 | 元朔三年 | 前一二六年 | ||
丙辰 | 元朔四年 | 前一二五年 | ||
丁巳 | 元朔五年 | 前一二四年 | ||
戊午 | 元朔六年 | 前一二三年 | 十月,帝狩得瑞獸,次年遂改元元狩 | |
己未 | 元狩元年 | 前一二二年 | 趙翼曰此年始用年號,其先者皆追記 | |
庚申 | 元狩二年 | 前一二一年 | ||
辛酉 | 元狩三年 | 前一二〇年 | ||
壬戌 | 元狩四年 | 前一一九年 | ||
癸亥 | 元狩五年 | 前一一八年 | ||
甲子 | 元狩六年 | 前一一七年 | 得寶鼎,次年遂改元元鼎 | |
乙丑 | 元鼎元年 | 前一一六年 | ||
丙寅 | 元鼎二年 | 前一一五年 | ||
丁卯 | 元鼎三年 | 前一一四年 | ||
戊辰 | 元鼎四年 | 前一一三年 | 有說是年得寶鼎,始用年號,其先者皆追記 | |
己巳 | 元鼎五年 | 前一一二年 | ||
庚午 | 元鼎六年 | 前一一一年 | 四月封禪,詔明年改元元封 | |
辛未 | 元封元年 | 前一一〇年 | ||
壬申 | 元封二年 | 前一〇九年 | ||
癸酉 | 元封三年 | 前一〇八年 | ||
甲戌 | 元封四年 | 前一〇七年 | ||
乙亥 | 元封五年 | 前一〇六年 | ||
丙子 | 元封六年 | 前一〇五年 | ||
丁丑 | 太初元年 | 前一〇四年 | 五月正曆,更以正月為歲首。故是年有十五月 | |
戊寅 | 太初二年 | 前一〇三年 | ||
己卯 | 太初三年 | 前一〇二年 | ||
庚辰 | 太初四年 | 前一〇一年 | 破大宛,詔明年改元天漢 | |
辛巳 | 天漢元年 | 公元前百年 | ||
壬午 | 天漢二年 | 前九十九年 | ||
癸未 | 天漢三年 | 前九十八年 | ||
甲申 | 天漢四年 | 前九十七年 | ||
乙酉 | 太始元年 | 前九十六年 | ||
丙戌 | 太始二年 | 前九十五年 | ||
丁亥 | 太始三年 | 前九十四年 | ||
戊子 | 太始四年 | 前九十三年 | ||
己丑 | 征和元年 | 前九十二年 | 應劭曰此言征伐四夷而天下和平。舊籍古物,征又从廴,未知孰是 | |
庚寅 | 征和二年 | 前九十一年 | ||
辛卯 | 征和三年 | 前九十年 | ||
壬辰 | 征和四年 | 前八十九年 | ||
癸巳 | 後元元年 | 前八十八年 | 典中又作後元年,疑武帝崩時號未定,故稱後元。今人因之,以免混淆其先之後元 | |
甲午 | 後元二年 | 前八十七年 | ||
乙未 | 漢昭帝 | 始元元年 | 前八十六年 | |
丙申 | 始元二年 | 前八十五年 | ||
丁酉 | 始元三年 | 前八十四年 | ||
戊戌 | 始元四年 | 前八十三年 | ||
己亥 | 始元五年 | 前八十二年 | ||
庚子 | 始元六年 | 前八十一年 | ||
辛丑 | 始元七年 元鳳元年 |
前八十年 | 八月改元元鳳 | |
壬寅 | 元鳳二年 | 前七十九年 | ||
癸卯 | 元鳳三年 | 前七十八年 | ||
甲辰 | 元鳳四年 | 前七十七年 | ||
乙巳 | 元鳳五年 | 前七十六年 | ||
丙午 | 元鳳六年 | 前七十五年 | ||
丁未 | 漢廢帝 | 元平元年 | 前七十四年 | 四月昭帝崩,迎立昌邑王賀,在位廿七日而廢,未改元 |
戊申 | 漢宣帝 | 本始元年 | 前七十三年 | |
己酉 | 本始二年 | 前七十二年 | ||
庚戌 | 本始三年 | 前七十一年 | ||
辛亥 | 本始四年 | 前七十年 | ||
壬子 | 地節元年 | 前六十九年 | ||
癸丑 | 地節二年 | 前六十八年 | ||
甲寅 | 地節三年 | 前六十七年 | ||
乙卯 | 地節四年 | 前六十六年 | ||
丙辰 | 元康元年 | 前六十五年 | ||
丁巳 | 元康二年 | 前六十四年 | ||
戊午 | 元康三年 | 前六十三年 | ||
己未 | 元康四年 | 前六十二年 | ||
庚申 | 元康五年 神爵元年 |
前六十一年 | 二月改元神爵,三月始行 | |
辛酉 | 神爵二年 | 前六十年 | ||
壬戌 | 神爵三年 | 前五十九年 | ||
癸亥 | 神爵四年 | 前五十八年 | ||
甲子 | 五鳳元年 | 前五十七年 | ||
乙丑 | 五鳳二年 | 前五十六年 | ||
丙寅 | 五鳳三年 | 前五十五年 | ||
丁卯 | 五鳳四年 | 前五十四年 | ||
戊辰 | 甘露元年 | 前五十三年 | ||
己巳 | 甘露二年 | 前五十二年 | ||
庚午 | 甘露三年 | 前五十一年 | ||
辛未 | 甘露四年 | 前五十年 | 黃龍見,詔明年改元黃龍 | |
壬申 | 黃龍元年 | 前四十九年 | ||
癸酉 | 漢元帝 | 初元元年 | 前四十八年 | |
甲戌 | 初元二年 | 前四十七年 | ||
乙亥 | 初元三年 | 前四十六年 | ||
丙子 | 初元四年 | 前四十五年 | ||
丁丑 | 初元五年 | 前四十四年 | ||
戊寅 | 永光元年 | 前四十三年 | ||
己卯 | 永光二年 | 前四十二年 | ||
庚辰 | 永光三年 | 前四十一年 | ||
申巳 | 永光四年 | 前四十年 | ||
壬午 | 永光五年 | 前卅九年 | ||
癸未 | 建昭元年 | 前卅八年 | ||
甲申 | 建昭二年 | 前卅七年 | ||
乙酉 | 建昭三年 | 前卅六年 | ||
丙戌 | 建昭四年 | 前卅五年 | ||
丁亥 | 建昭五年 | 前卅四年 | ||
戊子 | 竟寧元年 | 前卅三年 | ||
己丑 | 漢成帝 | 建始元年 | 前卅二年 | |
庚寅 | 建始二年 | 前卅一年 | ||
辛卯 | 建始三年 | 前三十年 | ||
壬辰 | 建始四年 | 前廿九年 | ||
癸巳 | 建始五年 河平元年 |
前廿八年 | 三月改元河平 | |
甲午 | 河平二年 | 前廿七年 | ||
乙未 | 河平三年 | 前廿六年 | ||
丙申 | 河平四年 | 前廿五年 | ||
丁酉 | 陽朔元年 | 前廿四年 | ||
戊戌 | 陽朔二年 | 前廿三年 | ||
己亥 | 陽朔三年 | 前廿二年 | ||
庚子 | 陽朔四年 | 前廿一年 | ||
辛丑 | 鴻嘉元年 | 前二十年 | ||
壬寅 | 鴻嘉二年 | 前十九年 | ||
癸卯 | 鴻嘉三年 | 前十八年 | ||
甲辰 | 鴻嘉四年 | 前十七年 | ||
乙巳 | 永始元年 | 前十六年 | ||
丙午 | 永始二年 | 前十五年 | ||
丁未 | 永始三年 | 前十四年 | ||
戊申 | 永始四年 | 前十三年 | ||
己酉 | 元延元年 | 前十二年 | ||
庚戌 | 元延二年 | 前十一年 | ||
辛亥 | 元延三年 | 前十年 | ||
壬子 | 元延四年 | 前九年 | ||
癸丑 | 綏和元年 | 前八年 | ||
甲寅 | 綏和二年 | 前七年 | ||
乙卯 | 漢哀帝 | 建平元年 | 前六年 | |
丙辰 | 建平二年 太初元將元年 建平二年 |
前五年 | 六月夏賀良等以圖讖上奏曰漢將敗,宜改元受命以應,遂以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將元年。八月,以其無驗,廢太初元將年,復為建平二年 | |
丁巳 | 建平三年 | 前四年 | ||
戊午 | 建平四年 | 前三年 | ||
己未 | 元壽元年 | 前二年 | 元壽又作元受 | |
庚申 | 元壽二年 | 前一年 | ||
辛酉 | 漢平帝 | 元始元年 | 公元元年 | |
壬戌 | 元始二年 | 二年 | ||
癸亥 | 元始三年 | 三年 | ||
甲子 | 元始四年 | 四年 | ||
乙丑 | 元始五年 | 五年 | ||
丙寅 | 孺子嬰 | 居攝元年 | 六年 | 王莽居攝 |
丁卯 | 居攝二年 | 七年 | ||
戊辰 | 居攝三年 初始元年 |
八年 | 十一月改元初始。初始亦作始初 |
新莽
[纂]干支 | 天子 | 年號 | 公元 | 注 |
---|---|---|---|---|
己巳 | 王莽 | 始建國元年 | 九年 | 王莽篡漢,以初始元年十二月朔為始建國元年正月朔,更丑正 |
庚午 | 始建國二年 | 十年 | ||
辛未 | 始建國三年 | 十一年 | ||
壬申 | 始建國四年 | 十二年 | ||
癸酉 | 始建國五年 | 十三年 | ||
甲戌 | 始建國天鳳上戊元年 | 十四年 | 陳直曰此遺物上誌,亦作始建國天鳳、天鳳。班固獨取天鳳 | |
乙亥 | 始建國天鳳上戊二年 | 十五年 | ||
丙子 | 始建國天鳳上戊三年 | 十六年 | ||
丁丑 | 始建國天鳳上戊四年 | 十七年 | ||
戊寅 | 始建國天鳳上戊五年 | 十八年 | ||
己卯 | 始建國天鳳上戊六年 | 十九年 | ||
庚寅 | 始建國地皇上戊元年 | 二十年 | 陳直曰此遺物上誌,亦作始建國地皇、地皇。班固獨取地皇。以地皇歷三萬六千歲,久也 | |
辛巳 | 始建國地皇上戊二年 | 廿一年 | ||
壬午 | 始建國地皇上戊三年 | 廿二年 | ||
癸未 | 始建國地皇上戊四年 | 廿三年 | 十月,赤眉殺王莽,新亡 |
兩漢間
[纂]干支 | 漢帝 | 年號 | 成家 | 年號 | 朔寧 | 年號 | 公元 | 注 |
---|---|---|---|---|---|---|---|---|
癸未 | 更始帝 | 更始元年 | 隗囂 | 漢復元年 | 廿三年 | 地皇四年三月更始立,建元更始。八月隗囂立號漢復 | ||
甲申 | 更始二年 | 漢復二年 | 廿四年 | 漢復寅正。漢復遺物作復漢,萬斯同作朔寧 | ||||
乙酉 | 劉盆子 光武帝 |
更始三年 建世元年 建武元年 |
公孫述 | 龍興元年 | 漢復三年 | 廿五年 | 六月劉盆子立,十月滅更始。公孫述亦以四月立 是年漢光武帝即位,改元建武。建世又作建始 | |
丙戌 | 建世二年 建武二年 |
龍興二年 | 漢復三年 | 廿六年 | ||||
丁亥 | 建世三年 建武三年 |
龍興三年 | 漢復三年 | 廿七年 | 閏正月,盆子降光武 | |||
戊子 | 建武四年 | 龍興四年 | 漢復四年 | 廿八年 | ||||
己丑 | 建武五年 | 龍興五年 | 漢復五年 | 廿九年 | ||||
庚寅 | 建武六年 | 龍興六年 | 漢復六年 | 三十年 | ||||
辛卯 | 建武七年 | 龍興七年 | 漢復七年 | 卅一年 | ||||
壬辰 | 建武八年 | 龍興八年 | 漢復八年 | 卅二年 | ||||
癸巳 | 建武九年 | 龍興九年 | 隗純 | 漢復九年 | 卅三年 | 囂薨,子純立,未改元 | ||
甲午 | 建武十年 | 龍興十年 | 漢復十年 | 卅四年 | 純降漢 | |||
乙未 | 建武十一年 | 龍興十一年 | 卅五年 | |||||
丙申 | 建武十二年 | 龍興十二年 | 卅六年 | 述亡,漢一統 |
後漢
[纂]干支 | 天子 | 年號 | 公元 | 注 |
---|---|---|---|---|
丁酉 | 光武帝 | 建武十三年 | 卅七年 | |
戊戌 | 建武十四年 | 卅八年 | ||
己亥 | 建武十五年 | 卅九年 | ||
庚子 | 建武十六年 | 四十年 | ||
辛丑 | 建武十七年 | 四十一年 | ||
壬寅 | 建武十八年 | 四十二年 | ||
癸卯 | 建武十九年 | 四十三年 | ||
甲辰 | 建武二十年 | 四十四年 | ||
乙巳 | 建武廿一年 | 四十五年 | ||
丙午 | 建武廿二年 | 四十六年 | ||
丁未 | 建武廿三年 | 四十七年 | ||
戊申 | 建武廿四年 | 四十八年 | ||
己酉 | 建武廿五年 | 四十九年 | ||
庚戌 | 建武廿六年 | 五十年 | ||
辛亥 | 建武廿七年 | 五十一年 | ||
壬子 | 建武廿八年 | 五十二年 | ||
癸丑 | 建武廿九年 | 五十三年 | ||
甲寅 | 建武三十年 | 五十四年 | ||
乙卯 | 建武卅一年 | 五十五年 | ||
丙辰 | 建武卅二年 建武中元元年 |
五十六年 | 四月改元建武中元。建武中元《資治通鑑》作中元,《後漢書》二號俱用。考或范書傳鈔有脫漏,司馬溫公從之 | |
丁巳 | 建武中元二年 | 五十七年 | ||
戊午 | 漢明帝 | 永平元年 | 五十八年 | |
己未 | 永平二年 | 五十九年 | ||
庚申 | 永平三年 | 六十年 | ||
辛酉 | 永平四年 | 六十一年 | ||
壬戌 | 永平五年 | 六十二年 | ||
癸亥 | 永平六年 | 六十三年 | ||
甲子 | 永平七年 | 六十四年 | ||
乙丑 | 永平八年 | 六十五年 | ||
丙寅 | 永平九年 | 六十六年 | ||
丁卯 | 永平十年 | 六十七年 | ||
戌辰 | 永平十一年 | 六十八年 | ||
己巳 | 永平十二年 | 六十九年 | ||
庚午 | 永平十三年 | 七十年 | ||
辛未 | 永平十四年 | 七十一年 | ||
壬申 | 永平十五年 | 七十二年 | ||
癸酉 | 永平十六年 | 七十三年 | ||
甲戌 | 永平十七年 | 七十四年 | ||
乙亥 | 永平十八年 | 七十五年 | ||
丙子 | 漢章帝 | 建初元年 | 七十六年 | |
丁丑 | 建初二年 | 七十七年 | ||
戊寅 | 建初三年 | 七十八年 | ||
己卯 | 建初四年 | 七十九年 | ||
庚辰 | 建初五年 | 八十年 | ||
辛巳 | 建初六年 | 八十一年 | ||
壬午 | 建初七年 | 八十二年 | ||
癸未 | 建初八年 | 八十三年 | ||
甲申 | 建初九年 元和元年 |
八十四年 | ||
乙酉 | 元和二年 | 八十五年 | 二月更用四分曆 | |
丙戌 | 元和三年 | 八十六年 | ||
丁亥 | 元和四年 章和元年 |
八十七年 | 七月詔以瑞物仍集,改元章和 | |
戊子 | 章和二年 | 八十八年 | ||
己丑 | 漢和帝 | 永元元年 | 八十九年 | |
庚寅 | 永元二年 | 九十年 | ||
辛卯 | 永元三年 | 九十一年 | ||
壬辰 | 永元四年 | 九十二年 | ||
癸巳 | 永元五年 | 九十三年 | ||
甲午 | 永元六年 | 九十四年 | ||
乙未 | 永元七年 | 九十五年 | ||
丙申 | 永元八年 | 九十六年 | ||
丁酉 | 永元九年 | 九十七年 | ||
戊戌 | 永元十年 | 九十八年 | ||
己亥 | 永元十一年 | 九十九年 | ||
庚子 | 永元十二年 | 公元百年 | ||
辛丑 | 永元十三年 | 一〇一年 | ||
壬寅 | 永元十四年 | 一〇二年 | ||
癸卯 | 永元十五年 | 一〇三年 | ||
甲辰 | 永元十六年 | 一〇四年 | ||
乙巳 | 永元十七年 元興元年 |
一〇五年 | 四月改元元興 | |
丙午 | 漢殤帝 | 延平元年 | 一〇六年 | |
丁未 | 漢安帝 | 永初元年 | 一〇七年 | |
戊申 | 永初二年 | 一〇八年 | ||
己酉 | 永初三年 | 一〇九年 | ||
庚戌 | 永初四年 | 一一〇年 | ||
辛亥 | 永初五年 | 一一一年 | ||
壬子 | 永初六年 | 一一二年 | ||
癸丑 | 永初七年 | 一一三年 | ||
甲寅 | 元初元年 | 一一四年 | ||
乙卯 | 元初二年 | 一一五年 | ||
丙辰 | 元初三年 | 一一六年 | ||
丁巳 | 元初四年 | 一一七年 | ||
戊午 | 元初五年 | 一一八年 | ||
己未 | 元初六年 | 一一九年 | ||
庚申 | 元初七年 永寧元年 |
一二〇年 | 四月改元永寧 | |
辛酉 | 永寧二年 建光元年 |
一二一年 | 七月改元建光 | |
壬戌 | 建光二年 延光元年 |
一二二年 | 三月改元延光 | |
癸亥 | 延光二年 | 一二三年 | ||
甲子 | 延光三年 | 一二四年 | ||
乙丑 | 少帝懿 | 延光四年 | 一二五年 | 少帝懿立二百日崩,未改元 |
丙寅 | 漢順帝 | 永建元年 | 一二六年 | |
丁卯 | 永建二年 | 一二七年 | ||
戊辰 | 永建三年 | 一二八年 | ||
己巳 | 永建四年 | 一二九年 | ||
庚午 | 永建五年 | 一三〇年 | ||
辛未 | 永建六年 | 一三一年 | ||
壬申 | 永建七年 陽嘉元年 |
一三二年 | ||
癸酉 | 陽嘉二年 | 一三三年 | ||
甲戌 | 陽嘉三年 | 一三四年 | ||
乙亥 | 陽嘉四年 | 一三五年 | ||
丙子 | 永和元年 | 一三六年 | ||
丁丑 | 永和二年 | 一三七年 | ||
戊寅 | 永和三年 | 一三八年 | ||
己卯 | 永和四年 | 一三九年 | ||
庚辰 | 永和五年 | 一四〇年 | ||
辛巳 | 永和六年 | 一四一年 | ||
壬午 | 漢安元年 | 一四二年 | ||
癸未 | 漢安二年 | 一四三年 | ||
甲申 | 漢安三年 建康元年 |
一四四年 | ||
乙酉 | 漢沖帝 | 永憙元年 | 一四五年 | 《後漢書》作元嘉,《後漢紀》作永熹。清何焯考實為永憙 |
丙戌 | 漢質帝 | 本初元年 | 一四六年 | |
丁亥 | 漢桓帝 | 建和元年 | 一四七年 | |
戊子 | 建和二年 | 一四八年 | ||
己丑 | 建和三年 | 一四九年 | ||
庚寅 | 和平元年 | 一五〇年 | ||
辛卯 | 元嘉元年 | 一五一年 | ||
壬辰 | 元嘉二年 | 一五二年 | ||
癸巳 | 元嘉三年 永興元年 |
一五三年 | 五月改元永興 | |
甲午 | 永興二年 | 一五四年 | ||
乙未 | 永壽元年 | 一五五年 | ||
丙申 | 永壽二年 | 一五六年 | ||
丁酉 | 永壽三年 | 一五七年 | ||
戊戌 | 永壽四年 延熹元年 |
一五八年 | 六月改元延熹 | |
己亥 | 延熹二年 | 一五九年 | ||
庚子 | 延熹三年 | 一六〇年 | ||
辛丑 | 延熹四年 | 一六一年 | ||
壬寅 | 延熹五年 | 一六二年 | ||
癸卯 | 延熹六年 | 一六三年 | ||
甲辰 | 延熹七年 | 一六四年 | ||
乙巳 | 延熹八年 | 一六五年 | ||
丙午 | 延熹九年 | 一六六年 | ||
丁未 | 延熹十年 永康元年 |
一六七年 | 六月改元永康 | |
戊申 | 漢靈帝 | 建寧元年 | 一六八年 | |
己酉 | 建寧二年 | 一六九年 | ||
庚戌 | 建寧三年 | 一七〇年 | ||
辛亥 | 建寧四年 | 一七一年 | ||
壬子 | 建寧五年 熹平元年 |
一七二年 | 五月改元熹平 | |
癸丑 | 熹平二年 | 一七三年 | ||
甲寅 | 熹平三年 | 一七四年 | ||
乙卯 | 熹平四年 | 一七五年 | ||
丙辰 | 熹平五年 | 一七六年 | ||
丁巳 | 熹平六年 | 一七七年 | ||
戊午 | 熹平七年 光和元年 |
一七八年 | 三月改元光和 | |
己未 | 光和二年 | 一七九年 | ||
庚申 | 光和三年 | 一八〇年 | ||
辛酉 | 光和四年 | 一八一年 | ||
壬戌 | 光和五年 | 一八二年 | ||
癸亥 | 光和六年 | 一八三年 | ||
甲子 | 光和七年 中平元年 |
一八四年 | 十二月改元中平 | |
乙丑 | 中平二年 | 一八五年 | ||
丙寅 | 中平三年 | 一八六年 | ||
丁卯 | 中平四年 | 一八七年 | ||
戊辰 | 中平五年 | 一八八年 | ||
己巳 | 少帝辯 漢獻帝 |
中平六年 光熹元年 昭寧元年 永漢元年 中平六年 |
一八九年 | 四月少帝即位,改元光熹 八月辛未改元昭寧 九月甲戌董卓廢弒少帝,獻帝立,改元永漢 十二月,詔除光熹、昭寧、永漢三號,復為中平六年 昭寧號之用,僅三日 |
庚午 | 初平元年 | 一九〇年 | ||
辛未 | 初平二年 | 一九一年 | ||
壬申 | 初平三年 | 一九二年 | ||
癸酉 | 初平四年 | 一九三年 | ||
甲戌 | 興平元年 | 一九四年 | ||
乙亥 | 興平二年 | 一九五年 | ||
丙子 | 建安元年 | 一九六年 | ||
丁丑 | 建安二年 | 一九七年 | ||
戊寅 | 建安三年 | 一九八年 | ||
己卯 | 建安四年 | 一九九年 | ||
庚辰 | 建安五年 | 公元二百年 | ||
辛巳 | 建安六年 | 二〇一年 | ||
壬午 | 建安七年 | 二〇二年 | ||
癸未 | 建安八年 | 二〇三年 | ||
甲申 | 建安九年 | 二〇四年 | ||
乙酉 | 建安十年 | 二〇五年 | ||
丙戌 | 建安十一年 | 二〇六年 | ||
丁亥 | 建安十二年 | 二〇七年 | ||
戊子 | 建安十三年 | 二〇八年 | ||
己丑 | 建安十四年 | 二〇九年 | ||
庚寅 | 建安十五年 | 二一〇年 | ||
辛卯 | 建安十六年 | 二一一年 | ||
壬辰 | 建安十七年 | 二一二年 | ||
癸巳 | 建安十八年 | 二一三年 | ||
甲午 | 建安十九年 | 二一四年 | ||
乙未 | 建安二十年 | 二一五年 | ||
丙申 | 建安廿一年 | 二一六年 | ||
丁酉 | 建安廿二年 | 二一七年 | ||
戊戌 | 建安廿三年 | 二一八年 | ||
己亥 | 建安廿四年 | 二一九年 | ||
庚子 | 建安廿五年 延康元年 |
二二〇年 | 三月改元延康,蜀中劉備不從 十月禪讓曹丕,後漢亡 |
季漢
[纂]干支 | 天子 | 年號 | 公元 | 注 |
---|---|---|---|---|
辛丑 | 昭烈帝 |
建安廿六年 章武元年 |
二二一年 | 時獻帝已遜位,獨蜀中劉備不奉魏,仍用建安年 四月,備即皇帝位,改元章武。是年魏黃初二年 |
壬寅 | 章武二年 | 二二二年 | 十月,孫權建元黃武 | |
癸卯 | 漢後主 |
章武三年 建興元年 |
二二三年 | 五月改元建興 |
甲辰 | 建興二年 | 二二四年 | ||
乙巳 | 建興三年 | 二二五年 | ||
丙午 | 建興四年 | 二二六年 | ||
丁未 | 建興五年 | 二二七年 | 是年魏太和元年 | |
戊申 | 建興六年 | 二二八年 | ||
己酉 | 建興七年 | 二二九年 | 八月,權即皇帝位,建國號吳,建元黃龍 | |
庚戌 | 建興八年 | 二三〇年 | ||
辛亥 | 建興九年 | 二三一年 | ||
壬子 | 建興十年 | 二三二年 | 是年吳嘉禾元年 | |
癸丑 | 建興十一年 | 二三三年 | 是年魏青龍元年 | |
甲寅 | 建興十二年 | 二三四年 | ||
乙卯 | 建興十三年 | 二三五年 | ||
丙辰 | 建興十四年 | 二三六年 | ||
丁巳 | 建興十五年 | 二三七年 | 是年魏景初元年。公孫淵自立燕王,建元紹漢 | |
戊午 | 延熙元年 | 二三八年 | 燕亡。是年吳赤烏元年 | |
己未 | 延熙二年 | 二三九年 | ||
庚申 | 延熙三年 | 二四〇年 | 是年魏正始元年 | |
辛酉 | 延熙四年 | 二四一年 | ||
壬戌 | 延熙五年 | 二四二年 | ||
癸亥 | 延熙六年 | 二四三年 | ||
甲子 | 延熙七年 | 二四四年 | ||
乙丑 | 延熙八年 | 二四五年 | ||
丙寅 | 延熙九年 | 二四六年 | ||
丁卯 | 延熙十年 | 二四七年 | ||
戊辰 | 延熙十一年 | 二四八年 | ||
己巳 | 延熙十二年 | 二四九年 | 是年魏嘉平元年 | |
庚午 | 延熙十三年 | 二五〇年 | ||
辛未 | 延熙十四年 | 二五一年 | 是年吳太元元年 | |
壬申 | 延熙十五年 | 二五二年 | 是年吳神鳳元年、建興元年 | |
癸酉 | 延熙十六年 | 二五三年 | ||
甲戌 | 延熙十七年 | 二五四年 | 是年魏正元元年、吳五鳳元年 | |
乙亥 | 延熙十八年 | 二五五年 | ||
丙子 | 延熙十九年 | 二五六年 | 是年魏甘露元年、吳太平元年 | |
丁丑 | 延熙二十年 | 二五七年 | ||
戊寅 | 景耀元年 | 二五八年 | 是年吳永安元年 | |
己卯 | 景耀二年 | 二五九年 | ||
庚辰 | 景耀三年 | 二六〇年 | 是年魏景元元年 | |
辛巳 | 景耀四年 | 二六一年 | ||
壬午 | 景耀五年 | 二六二年 | ||
癸未 | 景耀六年 炎興元年 |
二六三年 | 八月改元炎興 十一月後主降魏,漢亡 |
據
[纂]- 中央研究院 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04-06.
敘事完備,有條不紊,遂列正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