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儒家,《漢志》曰:「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陽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
儒門以孔子為始。初子見用於魯,魯君昏,乃去魯周遊,皆不庸,乃反魯專事教化。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
時天子失尊,諸侯相併,大夫僭越,子弒父、臣弒君者不絕。子以為周禮不行,乃主復禮。禮之行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是為正名。復禮當以克己。君子克己自脩乃成仁。仁者,孝悌忠恕。仁君子執大器,乃教化萬民,使失道之世歸正。故曰儒家之初,以克己為仁者,以仁者化萬民,是尚賢也。克己者後禮,復禮而正名,使上下安分,天下復定。子暮年刪定六經,為後世儒學之始。六經者,詩、書、易、禮、樂、春秋。唯樂於秦火失,餘皆列十三經。其弟子亦以其言行輯為論語,列為四書。
孔子孫子思之再傳,有孟子焉。孟子主義,義者宜也,君子當取義。又以人性本善之說為要。孟子以人有四端,皆天而然之,曰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推而廣之,則為仁、義、禮、智,當以學以固其善本而成仁者。以王者當以其善端而行仁政,行仁政則天下黎民歸心,失道諸侯自為驅民,終保民王天下。仁政之謂也,制民以產,故行井田;輕役少兵,不失農時;推恩廣播,百姓順服。故曰仁者無敵。主法先王。政以民本,故有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亦周遊列國,終不用。著孟子七篇傳世,列為四書,又為十三經。
後有出荀子。荀子學於齊,主隆禮重法。荀子以人之善行為偽,人之行也本於其欲。故王者當主禮以約其欲,使民奉於正。主法後王。荀子性惡而隆禮之說,世常相較於孟子之說。又其徒出李斯、韓非,故儒門亦多非之者,後世亦鮮有治荀學者。韓愈稱荀子之說「大醇小疵」。著荀子。
儒家之學,於鬼神無說,於法用不詳,故漢世儒學為陰陽家所滲雜,流於荒誕。儒家於政亦常與法並用。漢宣帝嘗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此言得之。
儒家以孔子為先,傳至孟子而興,再傳荀子而有法家之大成。儒家乃與墨家、道家、法家並稱顯學。秦用法家,詔焚書,儒家為之一挫。後儒生以口述重修經典,至漢武帝間為上所納,獨尊於百家。後學以儒為正統,至五四初廢。
儒家之卷
[纂]
敘事完備,有條不紊,遂列正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