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文
外觀
(渡自使用者:TongcyDai/沙盒)
祭文者,哀祭類文字之一體,其源可溯及三代。人告於鬼神者,《詩》之〈黃鳥〉、〈二子乘舟〉,《書》之〈武成〉、〈金滕〉祝辭,《左傳》荀偃,趙簡告辭者。[一]其名多樣,曰祭文、曰弔文、曰哀辭、曰誄、曰告祭、曰祝文、曰願文、曰招魂等皆是。[一]
古之祭告天地、山川、社稷、宗廟,雖亦用祭文,特其意祇限於禮記頌祝而已。後世之祭文,則多用以祭奠死者,兼讚言行,藉致哀思。[二]
祭文之作,以東漢杜篤〈祭延鐘文〉傳世最早。[三]此後代有名篇,如用以追祭先賢者,有顏延年〈祭屈原文〉、韓愈〈祭田橫墓文〉;用以祭親屬者,有劉令嫻〈祭夫徐敬業文〉、韓愈〈祭鄭夫人文〉、〈祭十二郎文〉、〈祭女挐女文〉;用以祭師友者,有李翱之〈祭吏部韓侍郎文〉,歐陽修〈祭石曼卿文〉;用以祭袍澤者,有唐太宗〈祭征遼戰亡將上文〉;用以代機關團體公祭者,有蘇轍〈代三省祭司馬丞相文〉。至於陶潛之〈自祭文〉,僅屬遊戲筆墨,所以自申其鬱勃感憤之情耳。
祭文之體裁,有散文,韻語之分;韻語又有四言、六言、雜言、騷賦、駢儷等種種不同。散文而外,通用者以四言及騷賦居多,用駢儷者少。[四]蓋祭文所以寓哀傷,以切當惻愴為得體;用駢儷即易趨於藻麗,辭華而實靡,情鬱而不宣,皆非斯文之正則也。故姚鼎古交辭類纂序於哀祭類云:「楚人之辭最工,後世惟退之、介甫而已。」
今陸、港、澳、臺習乎中學者,需學文言文數篇,其中不乏名家之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