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黃現璠

文出維基大典
璠公之像,峙於扶綏

黃現璠,南寧府新寧州僮人也,光緒二十五年歲次己亥秋十月十一日生。本名甘錦英,年十七,乃易名。族為布壯,家世農,然以勇聞於鄉。祖懷忠,號打虎英雄,嘗與延淩王結義,為王子衛隊十長,屢解主厄。伯新勇,以豪俠名遠播,救抗法名將淵亭於危,遂與之結金蘭之契焉。

新昌,淳樸人也,愛子類孟母。璠三歲失恃,依父樵活。髫年慕學,惜家貧,父雖有斷機杼之志,非力所能濟也,其安能負笈乎?然困頓如斯,璠猶性穎向學甚,嘗伺塾授業,潛聽之,無金市書,假讀皆人。所肄書,韋編三絕,方得其精。塾師奇之,特延入館。既入簾幕,刻厲自勉。囊螢映雪,勤學不輟。

丁巳之春,璠始入振式高小,啟蒙新知。至壬戌歲夏,拔萃於二千士子,以縣魁而膺選桂三師。丙寅歲,桂薦北師三十士,筆試三日。現璠晝考夜讀,連宵達旦,竟三夜不寐。及榜發,三百餘士中,璠序七,為扶南之冠,遂榮登北師堂。是歲,負笈上京,乃入北師大預科。璠廣覽群書,尤嗜史籍,讀日知錄,心折亭林。遂懷經世之願,以教為業,矢志振興民族之文化,終身弗渝矣。逾二載,入北師大史學門,師事援庵文如一山、希聖諸先生。以資匱,遂謀職助學。從一山先生文政院,兼授文史,凡數載。學識日積,修為益深。

壬申夏,璠既業,撰元史論二篇,偕同窗修中國通史綱目三卷,傳於世。學有成,舉送研究院。從德潛究音韻,治教化於湘宸。歷三秋,沉浸典籍,筆耕不輟,至廢寢忘食。鉤沈發微,碩果累累。撰述五篇,東北歷史考察其一也。又出高中外國史二卷,元代農民之生活譯著一冊,唐代社會概略專著一帙,皆為時譽。希聖師嘗曰:璠,苦讀苦作,真書生也。又於唐代社會概略序雲:民國廿年,餘於師範大學史學門授中國社會史。常與餘論道者,乃是書之撰者現璠也。

璠研國史之暇,旁及泰西諸典,得魯氏說,欲以其精華,匡吾之所不逮。時倭寇犯關外,覬覦中原,璠心憂之。慨然曰:國之興衰,繫於史學;教化之本,實由斯出。乃著文以警國人。初,筆稿既就,獻於錢玄同氏。玄同氏鑒之,評曰:觀念更新,議論激昂。持論有理,點評允當。逐薦之於學刊。璠治學,素秉尊卑弗論,極境弗求,忌諱弗避之旨,蓋發軔於此。是時,璠之生父薨,哀慟欲絕。嘗歎曰:吾父送余讀書,備嘗艱辛,平生所望,悉系於吾。不幸遽爾溘逝。苦哉!余父!痛哉!吾心!每念先父悲苦及恩,餘亦抱恨終身。涕泗滂沱,不能自已。又雲:故餘自幼嗜學如命,孜孜不倦,不敢稍懈,實感吾父艱辛與慈愛也。史載漢代儒生,多出寒門,遠遊問學,恒抱憂患,敢言無諱。甚合余性,故平生聊以漢儒自況。

乙亥之冬,璠辭庠序,別九載寒窗。初欲負笈西遊,窺異邦史法之奧,惜金匱未果。聞東瀛西技亦興,遂渡海求知。入其國最高學宮,從師和田氏、加藤氏,砥礪史籍,研精覃思。來歲春,蒙廣西省府之賜公費,攻高等學位。遊學之際,璠黽勉窮研,昕夕無間。作北宋覆後北地義師等五篇文,宋世太學生救國之舉一卷亦成,皆璠孜孜於學之明證也。閑則拜見鼎堂先生,共論華夏上古之事,切磋琢磨,獲益良多。

丁醜夏,倭犯盧溝,七七之變驟起,抗寇軍興。璠聞之,棄外榮,不為難卻,歸鄉從教化之業。曆掌廣西、中山、桂林諸大學教席,終其身,執經講學不輟。誠壯族啟後之先師、巨擘也。璠先後授華夏通史、上古、斷代、文史、文獻諸學。兼領廣西大學教諭、國文司業、掌藏書之事。殫精竭慮,惠澤弘多。

抗倭事起,璠與歐陽予倩等,共襄衛國周志編纂之事,特闢漢族抗外夷史專欄,璠抽筆承明,以文代戈,援史為鑒,匡時弊而正人心。滿腔赤誠,悉注筆端,書曰:昔明季朝臣驚倭寇之利刃勇戰,猶今日朝中主和之輩,懼敵機之眾,畏炮火之烈。殊不知夷寇之殺戮,雖極殘酷;縱其兵械精良,戰力強悍,終為吾華夏所滅。明代如是,今日亦然。又曰:中華諸族同心協力,抗倭禦侮,則克敵制勝,可期也。不信者,拭目以待耳。璠愛國之志,浩然正氣,躍然紙上。自此,璠治學之要,因時而變,乃專攻社會生活之史。以精研說文為基,遍覽註疏,月撰一文,考中外古今禮儀、飲食、服飾、風俗之源流,究其變遷,務求脈絡分明,貫通古今。遂成數十篇宏論,以貽後世。

璠亂世治學,獨具隻眼,專志於蕃夷之社會歷史,躬行採風問俗與研習之道。歲時更迭,輒率門生放跡邊區,跋山涉水,不避險阻,察民情,采民風,搜史料。數度往返,歷時歲餘。與蜷伏於荒山長穀之邊族同甘共苦,食不果腹,夜無寢席。親見苗壯之民,生活困厄,備受外族欺壓,璠慨然憤激,乃操觚直書,斥時弊,歷數當軸強推教化之弊。應廣西大學士子之請,登堂論道,慷慨陳詞,痛詆弊政,疾呼曰:先王之道,家國一體,邦國之興衰,繫乎一姓。民國肇建,天下為公,萬民共主。今乃淪為蔣氏朋黨之私,國非其國,民非其民,黎庶安得坐視!璠之言論,遂被疑為逆黨,數度名列花冊,幾遭拘繫。

歲在辛巳,廣西大學易其長,旋執囚一眾學子,彼輩多寒門之裔,與璠交厚。璠素不韙党人辭修之徒執掌八桂學府。為援蒙難志士,乃倡黜校長之學子抗議。然終致禍患,連其妻麗華,時授業於廣西大學附庠,亦被牽連而逐。此情此景,璠心激憤甚矣。後蒙元一先生之邀,璠乃徙任中山大學史學之席。及至踐四先生于壬午之末去,璠複歸西大,續掌教鞭。

己醜之歲,神州陸沉,赤幟之師定鼎中原,建立華夏共和之國。時璠為八桂名士,才高識遠,新朝慕其才,延之入仕。自此以降,曆七載,職司屢遷。初,典桂西僮族議政之任,領桂省參議之職。未幾,奉詔巡行桂省,並司史志採訪之務。旋被選充文化使節,以通四方之誼。複擢為國朝議政之士,參預蕃政事務之議,繼而又膺對外文事之重責。璠既為民之喉舌,心系桑梓,以國朝參議之尊,遍訪桂省鄉野,周知民隱。所至之處,察民情,問疾苦,體恤民瘼,尤恤少數民族之地,考其風土,探究其生計艱難。每有所得,輒手錄成帙。及國朝議事,必據所見所聞,條陳利弊,上達廟堂。其所奏議,多關乎民生疾苦,興學育才,保全蕃部語言文化,扶持蕃地文化事業,俾族類和睦,邦國安定。璠常曰:欲治天下者,先安百姓;欲安百姓者,必先知民情。複以蕃政參議之身,與同僚商議理蕃之策。於壯域之建,及邕州學府之復,皆多建白,貢獻良多。璠雖位高,然學者本色不改。每當閒暇,輒埋首案牘,著書立說。其所著僮族略記,皆為一時之佳作,後學所重。璠嘗雲:餘雖為政,然不敢忘學者本分。蓋治學與從政,猶車之雙輪,鳥之兩翼,實為一體之兩面也。時值國朝大舉更張學制,西大建制廢。璠乃遷教於新建之廣西師範學府,授史學。初,主國文之學、繼掌藏書。先生于斯執教垂三十載,以至謝世,乃中國學界之終身執教者矣。

丁酉春,黨之中樞頒正風之令,欲借黨外清議抑黨內異聲。士林聞風而动,應令而起,共襄正風之舉,璠亦廁身其間。蓋其平生素守學術無拘之旨,屢質疑黨主學府之策,嚴斥黨意滲學之弊,惡乎外道之淩駕于行家,力倡儒者理學與明理育才之道。嘗言:夫黨非學府之屬,黨政安能代學政乎?然士人之諫,反被視為黨之謗,遂變正風為撻右,肇中華史上迫害士人之巨波。璠首當其衝,受誣頗眾,罪名紛至,如離間族群、煽動黨民之隙、逆官收官售之策等。雖表面屈從批判,然心中未嘗認罪,彼以為己不過盡國朝參議之職,應當軸之召,參與百卉齊放,抒發己見耳。於斥彼異說之眾議時,璠自辯曰:爾等所斥之言,非吾出,乃潤之之語。彼可言,吾何不可?駁者怒斥:汝何敢與黨魁比肩?罪又甚焉!來春,首屆國朝五次集議決,罷黜彝江、現璠、百川等蕃政參議之職。璠更被褫奪自朝及邑之九職,僅存邕州政事參議之虛銜,謬被目為史學與僮族之右宗。

丙午之春,浩劫啟釁,曆十載而璠複罹難。狂徒誣之曰:頑冥不化之右魁也,異說之宗也。又謂其假儒術以圖逆。遂遭眾口交謫,身受酷刑,遊街示眾,辱及門楣,幽囚獨室。家室亦遭洗劫,藏書盡失,焚如棄敝屣。璠屢罹困厄,非偶然也,蓋其勇於抗顏高掌,矢志不搖,秉持中華史家之公正大道所致。如諸遭難之士,璠亦感力不逮。然其心不屈,不納眾詆。憶昔反右,亦複如是。堅守己道,終不認咎。同僚雲:國有大亂之際,昔有數徒,嘗從餘遊,今墮狂徒之伍矣。一日集眾詆璠,不念舊恩,借革命之名,斥其毒害之。璠聞之,習以偏首,迭言啊!啊!徐徐應曰:此言差矣。若謂毒害,乃爾等自求,非吾強施於爾等也。此語一出,四座皆驚,諸狂徒啞然,支吾而退。璠之從容應對,以詼諧解紛,遂成佳話,傳頌久矣。是時,璠幾近幽禁。此後,絕意世事,潛心著述,垂十載。

己末,璠沉冤得雪,名望複振。旋補入國議五屆,膺選民族學會之顧問,又任百越史會副主。時璠公已屆耄耋,然老而彌堅,未嘗稍懈。杖履四方,上參廟堂之議,下論學術之精。于桂主持百越史會,聚天下英才,共襄盛舉。又創灕江學堂,自任山長,躬執教鞭。並肩國議五屆参议之重任,力申昔年惩右之役与文化浩劫之冤,奔走昭雪,上達廟堂,下至州府,務窮本溯源。嘗有一人,以反右獲死緩,禁錮鐵窗二十三載。璠力爭其冤,終得昭雪,複見天日。時人譽之為黃青天,誠有以也。

壬戌正月十八,璠薨,享年八十有四。桂省府感念其生平功績,特將先生靈骨安葬於邕城之八桂陵園,以昭後世。己卯秋,廣西師範大學雅集學者,共襄紀念黃公現璠誕辰百齡之盛會,研討其學術之遺澤。丁酉夏,璠故居錄入扶綏治文化遺產之冊,以彰其鄉土之光輝。及至壬寅夏日,扶綏文體署於璠桑梓樂養城,為璠銅像揭幕,以資紀念。癸卯秋,廣西師範大學於雁山别院講堂前,立璠銅像。以激勵後學,傳承先賢之精神。

初,現璠考論多奇詭,謂「三代無」、「農師非后稷」,言既出,舉世為詫。然極重躬行,執言仗義,每聞世間不平事,奮袂攘襟,拍案而起。平生著述豐碩,不復贅列。

[]
  • 日本外務省情報部編:《現代中華民國・滿洲國人名鑒》. 東京: 東亞同文會業務部出版. 1937年10月25日,第177頁。(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
  • 日本外交部亞洲局監修、霞山會 (編). 《現代中國人名辭典》. 東京: 財團法人霞山會出版. 1957、1962、1966、1972、1982、1986年版,第189、208、327、325、318、588頁。(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
  • 《黃現璠自述》.,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10月.,ISBN 9787549500383
  • 李克、周曉孟、沈智編 編:《國人必知的2300個中國名人》第209頁。遼寧: 萬卷出版公司。2009年11月。
  • 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五百四十二至五百四十九頁收「作者小傳」,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二零零四年。
  • 《民國人物小傳》第百四十二至百四十四頁,臺灣《傳記文學》第七十二卷第一期。
  • 《黃現璠誕生一百週年紀念文集》,廣西師範大學編印,一九九九年。
名言精句,具錄於維基語錄︰黃現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