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韓戰

已檢查
文出維基大典
(渡自朝鮮戰爭
韓戰

韓戰,亦稱朝鮮戰爭,兩韓內戰也。一九五零年始,凡三載,乃休。

日本明治四十三年大韓隆熙四年日韓合邦大韓帝國亡。迄二戰終,日本降,以「三八線」分朝鮮故土,美利堅據其南,蘇聯佔其北,俄而各擁其隨者立國:李承晚據南,號大韓民國金日成據北,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美患李氏北伐,故兵械諸事,節制甚嚴,兵源雜蕪,多自昔日軍;金氏之國,蘇聯未嘗干其內政,然資以火器甚殷,又助金氏練兵,更得朝籍中國人民解放軍之力,皆銳兵也。故南、北之勢,強弱懸殊。

韓戰形勢變化圖

蘇、美既各扶立兩國,遂皆撤兵。金日成欲以兵混一半島,遂啟戰端。一九五〇年六月二十五日,金日成誣以韓國北犯,遣大兵南伐,輒取開城。二十八日,陷其都首爾[註 一]。韓師猝不及防,兼之兵械頗劣,三月之內,李承晚避走釜山。事聞聯合國,皆責朝鮮。七月,十六國合兵為一,號聯合國軍,並以麥克阿瑟為帥。以拒朝軍。

初,聯合國軍固守釜山;九月十五日,登陸於仁川,成合圍之勢,朝鮮人民軍敗績。聯軍越三八線北進,十月十九日,陷平壤;至二十四日,朝鮮諸道皆失,聯軍兵臨鴨綠江

金日成遁中朝邊境,遣使中共求救。毛澤東聞之,授林彪為帥,遣志願軍往救。林彪有疾,乃遣彭德懷。十九日,志願軍入朝以助,至是復北韓諸道,更欲一鼓作氣,以逐聯師。時朝鮮半島,聯合國軍、韓國軍據其南,志願軍、朝鮮人民軍據其北;美國以空軍之利多斷中朝糧道,中朝以兵相拒。迨一九五一年三月十五日,聯合國軍再復首爾,韓都四易其手,昔日京城,化作焦土。四月初,鉅戰有四,美府欲止兵於鴨綠江南,麥克阿瑟欲行專擅,總統杜魯門乃解其職,李奇微續掌帥,時四月十一日也。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嘗言道,彼若以空軍炸燬中國東北,並對華行海禁,則「時、地、敵、戰四事者,皆謬也」。五月,雙方皆欲休戰,兩月之間,美、蘇密使又再。然兩軍皆欲得上風,故硝煙未歇;七月十日,第五戰役終,皆傷亡枕藉。自古誇己之功,本為常事,然八月之間,兩軍各折兵逾八萬,竟為事實。

鏖戰凡三年,相持於三八線,雖互有攻伐,皆莫能勝。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約定休戰板門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據停戰線北,大韓民國據其南;新線比之三十八度線,相差無幾,故仍稱三八線;唯開城入朝鮮,而韓國界東北移。界之南北,設非軍事區,自是弭兵。

美、蘇既各領其盟,冷戰之勢日張。蘇聯既固共產之盟,復以軍售獲利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遂與之相歡,且助以兵、工之技。戰之初,美即遣第七艦隊臺灣海峽,又固盟於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雖得蘇聯長技之助,然莫能征臺。日本亦以此戰,售美輜重,既振工肆,復以二戰戰犯掌政商諸事;此亦日本復興之端也。

而今戰事雖疏,唯朝、韓互揣敵意,朝韓邊界屯兵之眾,世所知名。

[]
  1. 時「首爾」僅得韓語之稱,未得漢名,華文皆取其舊稱曰「漢城」;至二〇〇五年,始正名焉。
聲音動靜,具錄於維基共享︰韓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