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羅

敘事完備,有條不紊,遂列正典。
文出維基大典
北魏時之新羅

新羅弁韓苗裔也。居樂浪地,橫千里,縱三千里,東距長人,東南日本,西百濟,南瀕海,北高句麗。而王居金城,環八里,衛兵三千人。謂城為侵牟羅,邑在內曰啄評,外曰邑勒。初,有啄評六,邑勒五十二。

朝服尚白,好祠山神。八月望日,大宴賚官吏,射。其建官,以親屬為上,其族名第一骨、第二骨以自別。兄弟女、姑、姨、從姊妹,皆聘為妻。王族為第一骨,妻亦其族,生子皆為第一骨,不娶第二骨女,雖娶,常為妾媵。官有宰相侍中司農卿太府令,凡十有七等,第二骨得為之。事必與眾議,號和白,一人異則罷。宰相家不絕祿,奴僮三千人,甲兵牛馬豬稱之。畜牧海中山,須食乃射。息穀米於人,償不滿,庸為奴婢。

唐時王姓,貴人姓,民無氏有名。食用柳桮若銅、瓦。元日相慶,是日拜日月神。男子褐褲。婦長襦,見人必跪,以手据地為恭。不粉黛,率美髮以繚首,以珠綵飾之。男子剪髮鬻,冒以黑巾。市皆婦女貿販。冬則作竃堂中,夏以食置冰上。畜無羊,少驢、騾,多馬。馬雖高大,不善行。長人者,人類長三丈,鋸牙鉤爪,黑毛覆身,不火食,噬禽獸,或搏人以食;得婦人,以治衣服。

其國連山數十里,有峽,固以鐵闔,號關門,新羅常屯弩士數千守之。初,百濟伐高句麗,來請救,悉兵往破之,自是相攻不置。後獲百濟王殺之,滋結怨。

顯慶五年,百濟、高句麗、靺鞨共伐取其三十城。遣使大唐請救,高宗蘇定方討之,以其王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遂得救,而百濟亡。後數年,唐遣李勣薛仁貴出師,亡高句麗,俄而退還,新羅略得其地,朝鮮遂一。

是時中外寧謐,民物阜成,然盛極而衰。自是群盜蝟起,弓裔叛北原,甄萱據完山,生民塗炭疆宇。國亡無日,其王猶且荒淫,遊佚晏然,自肆鮑石之樂。後萱兵奄至,君臣被戮,宮闈見辱。國雖苟存,然天命已去,人心已離。僅守成一州之地,生聚圖存。至末王敬順王,終臣高麗,遂亡。計有安宗朴氏十王,昔氏八王,金氏三十七王,合五十五王,共九百九十三年。

新羅世系[]

前朴氏

新羅始祖赫居世居世干

南解次次雄

儒理尼師今

前昔氏

脱解尼師今

後朴氏

婆麝尼師今

祗摩尼師今

逸聖尼師今

阿達羅尼師今

前昔氏

伐休尼師今

奈解尼師今

助賁尼師今

沾解尼師今

舊金氏

味鄒尼師今

後昔氏

儒禮尼師今

基臨尼師今

訖解尼師今

新金氏

奈勿尼師今

實聖尼師今

訥祗麻立干

慈悲麻立干

知麻立干

智證麻立干

新羅法興太王原宗

新羅真興太王彡麥宗

新羅真智太王舍輪

新羅真平太王白淨

新羅真安太王國飯 真平王封

新羅真正太王伯飯 真平王封

新羅善德女王德曼

新羅真德女王勝曼

新羅文興太王龍春 太宗追尊

新羅太宗武烈大王春秋

新羅文武大王法敏

新羅神文大王政明

新羅孝昭大王理洪

新羅聖德大王興光

新羅孝成大王承興

新羅景德大王憲英

新羅惠恭大王乾運

後金氏

宣德王

元聖王

昭聖王

哀莊王

憲德王

興德王

僖康王

閔哀王

神武王

文聖王

憲安王

景文王

憲康王

定康王

真聖王

孝恭王

神德王

景明王

景哀王

敬順王

降高麗,國除

[]

敘事完備,有條不紊,遂列正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