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出維基大典

,守營禦敵之器也。亦稱「窩弓」,「十字弓」。傳為黃帝所創,其發矢不仗人力,而依機括。雖行遠不及弓,然行疾較烈甚,入物之深亦倍矣。

惟其形式,略異於,身之首橫拴度翼。翼背之中,橫置一,曰「臂」,臂後鏤設一匣,曰「郭」,發弦之機匿於此,上連掛弦之件,曰「牙」,牙後有準星,曰「望山」,皆制。臂面刻直槽,以盛。發時先架弦於機,望山目的,扣機則脫弦,而弦激出,速疾無與倫比也。

弩臂、翼製,以十里香為佳,黃楊木次之。弩弦多取青麻,今世亦以鋼絲為質。繞以鵝翎,塗以黃蠟。其弦上翼則緊,放下乃弛,故鵝翎可報首尾於內。其矢隨弩制,以匹槽。削為桿,箬葉為羽,斫破桿,羽銜於其中而纏約之。可作箭,用草烏一味,熬成濃膠,淬於鏃,見血則封喉,人畜立斃。

上弦之時,唯力是視,小者以手攀捩,臂力即張,曰「擘張弩」;大者須用踏,配一人力蹶方可弦之,曰「蹶張弩」。《漢書》云「蹶張材官」者,即此類。

弩之構造不同,名亦各異。《周禮》載有四,曰夾弩庾弩唐弩大弩夾弩瘦弩較輕便,速甚疾,城壘攻守之用;唐弩大弩多勁力,然操習頗繁複,多備於戰。

漢武帝初,軍中製連弩,可發矢數枚,為步卒禦敵之利器。又有大黃弩,飛將軍李廣善使之,嘗射殺匈奴裨將,解圍困。東漢,有「腰引弩」傳世,為單張之最。《武備志》曰其:「力弱者用蹶張,力雄者仍用腰張」。三國時,諸葛亮改連弩,製為「元戎弩」,以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

以來,尤尚甲兵,乃更床弩。三卒協一弩,曰上弩、進弩、發弩,各司其職。厚力射遠,可至千餘步,多所殺傷。時,造有神臂弩、克敵弩,皆可並發二矢、三矢者,然《天工開物》云其「守營兵器,不利行陣」,足見勢微矣。

及至火器興,遂廢之。後世習此者益少,而並忘其形也。有多丘之,山民患猛獸,籍以自衛,亦有獵户操此謀生。至若今日,置為虎賁演練之兵,秘行潛襲,惟弩可殺敵於無聲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