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

文出維基大典
宋孝宗成孝皇帝
名諱 趙昚
生卒 建炎元年紹熙五年
在位 隆興元年紹熙五年
政權 趙宋
廟號孝宗
諡號紹統同道
冠德昭功
哲文神武
明聖成孝皇帝
陵墓永阜陵
先君 養父宋高宗
嗣君 宋光宗
年號
隆興乾道淳熙

孝宗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字元永太祖大孝皇帝七世孫,秀安僖王偁次子也。帝以建炎元年十月戊寅生於秀州,初名伯琮

建炎四年元懿太子薨,高宗膝下無子。乃選太祖宗枝伯字輩者入內養之,紹興二年五月,帝中選,年五歲。尋賜名,除貴州防禦使。紹興五年,高宗立資善堂於內裏,使讀書。以範沖兼、朱震為傅。封建國公,授保慶軍節度使。紹興十二年,封普安郡王。

紹興十三年,秀王偁薨,帝居喪三年。十六年,還於大內。尋授常德軍節度使。三十年二月,高宗立帝爲皇子,更名。封建王,授甯國軍節度使。帝素憤金人跋扈,時兩淮失守而朝臣恬然無進取之意,帝乃自請為前鋒討敵。惟直講史浩力陳太子將兵之不宜,高宗意乃解,使帝扈從之建康,諸將識之。

紹興三十二年五月,立帝爲皇太子,改名,賜字元永。昚猶晟也。時高宗在位既久,有禪意,自金主完顏亮擾邊事平以來,意更甚矣。遂於是年六月降御劄禪位,退居德壽宮。帝旋踐祚,改元隆興。五日一朝德壽宮。奉太上甚謹。太上悅而嘉之曰:「吾付託得人,無憾矣。」是月,史浩拜相。尋用浩策,詔中原諸州豪傑,許以封王賜爵。二月,盡黜秦檜舊黨。官府減俸,以資軍需。夏四月,帝詔張浚入對,將北伐。以白金二十五萬資江淮都督府。五月,張浚渡江。李顯忠進擊宿州,宋金鏖戰於宿,宋軍諸將臨陣亡走者眾,旋大潰於符離。北伐不果。七月,奪宿州亡走將校官銜。是月,籍沒李顯忠家。賜還岳飛故家產業。秋八月,金人請還宋軍北伐所復海、泗、唐、鄧四州,不許。冬十月,朝廷集百官議和議事,是月,立皇后夏氏。十二月,以張浚為尚書右僕射,都督江淮軍馬如故。朝臣盧仲賢擅割四州於金,奪官繫獄。

隆興二年春,宋金和議始。詔長江上游守邊諸將嚴防北兵,勿先釁事。以張浚視軍江淮。四月,帝定志議和,罷江淮都督府,張浚并罷。六月,朝廷欲棄唐州、鄧州,虞允文在鎮,受命不從。七月,撤海州、泗州戍軍。自是年入夏以來,江淮水患不息,詔振之。八月,張浚薨。冬十月,帝以金人國書格式不正,拒之。是月,金兵渡淮。十一月,金人連陷楚州、濠州、滁州。帝詔以入金歲貢犒軍。是月,太學生七十二人伏闕上書,請罷湯思退王之望,用陳康伯等。尋以康伯為相,宋金議和,乃正宋帝名分、相為叔侄,減歲貢幣十萬,宋割商、秦二州。是為隆興和議。議成,帝降詔安撫江淮州民。減死犯罪一等,雜犯皆大赦,唯臨陣亡走官吏不赦。歲除,改元乾道

乾道元年春二月,帝謁太上皇帝於德壽宮。是月,復罷江淮都督府。尚書僕射陳康伯薨。三月,虞允文拜相。秋八月,立皇子愭爲皇太子。冬十月,金降人劉蘊古坐洩軍機,死。是月,帝御殿冊太子,并謁太上皇帝於德壽宮。淮北有亂民渡江者,邊將討平之。十二月,洪適拜相。

乾道二年春正月,撤建康府六合戍軍,還其軍田於民。二月,帝幸玉津園行燕射禮,遂幸龍井。夏六月,降詔裁剪冗官,官人欲得升遷者,須實任知縣一屆。秋八月,兩淮行鐵製錢,銅錢通行不過長江。復行交子會子於鎮江,令蘇北、蘇南民相兌換。交、會者,紙鈔也。是月,魏杞拜相。製中興以來戰功十三處。九月,帝令視溫州水災,所在有難振濟之。冬十二月,江淮交子、會子之制已行數月,詔省部以成效進呈御覽。

乾道三年春正月,詔復行銅錢於江北。三月,帝謁太上皇帝於德壽宮,從幸行在臨安府清波門外聚景園。秋七月,莊文太子愭以疾薨。四年春二月,蔣芾拜相。四月,追封韓世忠為蘄王。冬十月,陳俊卿拜相。

乾道五年四月,詔振閩人家貧而得子者,費用官給。乾道六年夏,裁剪樞密院官額百一十四員,六部官額百五十員。秋七月,上岳飛廟號忠烈。九月,金人許歸宋欽宗梓宮。乾道七年二月,立皇子惇為太子。乾道八年正月,頒《乾道格式》。冬十一月,令除蜀中外八路鬻官田。九年正月,復鬻田於兩浙。淮、贛、川繼而效之。二月,追加蘇軾太師,由是眉山之學盛。十一月,大赦,改元淳熙

淳熙元年春正月,御賜交趾國名曰安南。以交趾主李天祚為安南王。二月,虞允文薨。淳熙二年十一月,帝欲免天下苗稅三一,有司奏曰國用不濟,事寢。時贛、鄂茶商相結為盜,舉其雄者賴文政為首,侵犯府州。是年秋九月,提刑辛棄疾捕文政,斬之。寇平。然文政奸猾,有民劉四者,貌酷似文政,諸盜乃斬其首進之,而朝廷卒不覺。淳熙四年,帝命吕祖謙辑本朝文章,翌年,成皇朝文鑑百五十卷。

淳熙六年冬十一月,帝御筆著論百則,論及賞罰用人之策,頒示群臣。七年,帝從太上兩宮幸翠寒堂避暑。夏四月,免明州官債十五萬緡。五月,南蠻黎州五部入蜀,王師剿滅不利,州郡遭創。六月王師再戰蠻人,死傷者眾。黎州亂。八月,五部復犯黎州,官軍重賄之,五部乃降。冬十一月,江、浙、淮西、湖北遇旱,詔發糧給貸,富民出財振之,可補官。歲除,野無餓殍。

淳熙十四年冬十月,太上皇帝體不豫,帝謁德壽宮侍疾。太上尋崩,帝大怮,詔服喪三年,以皇太子領政。淳熙十六年春正月,周必大留正拜相。二月,帝禪位於太子,車駕入居重華宮。紹熙五年六月,帝崩於重華殿,年六十八。群臣上廟號孝宗。

明儒王夫之以帝侍親純孝,懷興復之志,惟氣量之有不足焉。符離之潰,幸而金人無乘機之心。隆興之和,起宋金同喪之先因,可以爲鑒。帝固非大有爲之君,然罷黜檜黨,追彼岳王,天時不利,振濟有方,隆興之議,能正宋名分,罷貢為幣。縱公論不能顯之,亦不能非之爾。帝處太上時,日夜嘗不離一漆杖,宮人睥睨怪之,或一日,帝遊園而忘杖,命二黃門歸宮以取,及二人攜杖,甚重,始覺其通身精鐵爾。帝暮年仍有意河洛,故以此杖健體如此。

杭州文廟宋孝宗光堯石經之閣碑刻

宗室[]

后妃[]

皇子[]

  • 莊文太子愭
  • 魏惠憲王愷
  • 光宗
  • 邵悼肅王恪

皇女[]

  • 嘉國公主

引據[]

  • 《宋史》脫脫撰
  • 《鶴林玉露》羅大經著
  • 《武林舊事》周密著
  • 《宋論》王夫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