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院制度

文出維基大典

書院制度,肇乎華夏。書院之名也,始於唐玄宗時,如麗正脩書院集賢書院,皆建於朝廷,乃修書之所,雖間供御前侍講,全無學校之形。至士人構屋讀書,亦或名書院,而非如後世聚徒講學之地。[一]茲書院源始之二方[二]

嶽麓書院

初書院始盛。蓋自五代之亂,庠序蕩然,學子修習無所,乃就聚書之學館觀書。[一]范仲淹執掌南都府學,於是書院一興[三][四]。書院之尤著者,如白鹿洞嶽麓應天嵩陽,稱天下四大書院。書院之務有三:藏書、供祀、講學。主持者多大儒,於人倫教化之講求也,深所致力。公設學校以外,亦通新徑以究學術。各書院皆訂有教條學則,而白鹿洞學規,尤諸儒之所取法。宋時書院有官、私之分,而私所立者爲多。長書院者有洞主、洞正、堂主、山長等名。書院或稱精舍,如象山書院之初稱應天精舍;亦稱書堂,如朱熹之稱白鹿書院爲白鹿書堂。[一]

代書院,視宋尤盛,其名稱不下百數,肇建者有太極書院。即偏遠,亦稍設,若瓊州東坡書院。官所立者稍多,主持者稱山長,多一時之選。凡師儒之命自朝廷者曰教授,命自禮部宣慰司者曰學正、山長、學錄教諭。課業則主程之言。自由講學外,生徒肄業於書院者,守令舉薦之,臺憲考覈之,或用爲教官,或取爲屬吏,書院遂爲育才之所。[五]

明代書院,初較宋元爲衰[一]。其後國學之制漸,科舉之弊孔熾[六]。其弊有三:教師不足;學生無志;利欲充塞[七]。於是士大夫復倡講學之法,書院因以興[六]。自王陽明良知之學聚徒講習於軍旅之中,爰東南景附,書院突盛。陽明講學之所也甚多,若龍岡、貴陽、濂溪、稽山、敷文諸書院,既皆隨處經營,隱然以復古校爲己任。而同時湛若水亦建西樵講舍,構白沙書院。彼二人之教法也,旨趣也,各有所異,學者遂分王、湛之學。若水教法:士之來學者,先令習禮,然後聽講。陽明教法:士之初至者,先令高等弟子教之,而後與之語。陽明歿,弟子建書院以敬其師者尤夥。嘉靖末,徐文貞力廣其制,飭撫臺蒞鎮,必立書院以教生徒。萬曆初,張居正深惡之,遂改各省書院爲公廨。迄居正敗,其事復興。一時著名者有徽州、江右、關中、無錫,幾與宋代四大書院相埒。天啟中,人或不知各處書院,而統謂之東林。東林者,無錫書院名也。萬曆間,顧憲成李攀龍等講學其中。及攀龍起爲總憲,以忤魏忠賢,卒因此而併天下書院悉毀之。[一]

代書院,亦沿宋明之制。順治中修復石鼓書院,厥後各省以次建設。書院師長由督撫擇經明行修足爲多士楷模者禮聘之。其施教也蓋有三:一爲講求理學;二爲考試時文;三爲博習經史詞章,各有成就。講學者多大師:清初北則孫奇逢,南則黃宗羲,西則李顋,時人爲之三大儒。嘉慶道光間有李兆洛姚公瑩咸豐同治間有李聯琇俞樾光緒間,變法維新,書院一改爲學校,而書院制度遂廢。[一]

[]

《中華百科全書》云:「綜觀歷代書院,雖以當政者之愛憎,時有興替,而其於當時公學、私學之教育,或相輔相成,或矯正時弊,士人得有自由講習之所,以清高自持,德教自許,其有功於名教亦可謂大矣。至其重視人格教育、生活教育,以氣節爲尚,修身爲本,合身教言教而爲一,於今猶有足式者焉。」[一]

王夫之謂有宋書院之始,爲真宗之詔賜《九經》。

[]

  1. 一點〇 一點一 一點二 一點三 一點四 一點五 一點六 楊向時《中華百科全書‧中國書院制度》
  2.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第三十三頁,東方出版中心以二〇〇四年七月刊上海。
  3. 《范文正公集·年譜》云:天聖五年「公寓南京應天府……時晏丞相殊爲留守,遂請公掌府學。公常宿學中,訓督學者,皆有法度,勤勞恭謹,以身先之。由是四方從學者輻湊,其後以文學有聲名於場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4. 《宋史·晏殊傳》載:「(晏殊)改應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
  5. 元史·卷八十一·志第三十一》
  6. 六點〇 六點一 趙所生、薛正興主編《中國歷代書院誌》,一九九五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刊行於南京。
  7.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第百五十二頁,東方出版中心以二〇〇四年七月刊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