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鴉片之役

已檢查
敘事完備,有條不紊,遂列正典。
文出維基大典

大清道光二十年英國以其民在華通商遭困,且大清官民危其性命,令水師侵中國。其事肇乎鴉片,故名鴉片之役[]。英人亦稱第一次英中戰爭,以其二國首戰也。

通商舊恨

[]
鴉片庫

自康熙中,英人即在華營商。然三朝以降,皆以通商為施恩外國,且無益於本業,乃自閉關,僅開海關以應之。英人來華,多購茶葉絲綢,蓋其國人好之也。時中國以為通貨,英人則用金幣。故東來英商,必備白銀。以金購銀,復以銀購華貨,而華人不好其物,縱茶錦利大,亦不償失。及乾、以下,英人數使華,求開海關不果。故華英積怨,實以百年。

吸食鴉片

既以英貨無利,英商自印度鴉片,以銷中國。蓋鴉片可成癮,一日用之,難以割捨。其利在華日大,禁之不絕,蓋贓官陰許之。華人成癮者日多,鴉片之利愈增。華貨得銀,不足以購,銀因日少,銀價升,民苦之。而吸食鴉片者,既壞風俗,亦減農桑之害。朝廷察之,有議弛禁者,有議嚴禁者,亦有議製鴉片以爭利者。鴻臚寺卿黃爵滋奏曰:「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道士、隨在吸食。故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歲漏銀一千七八百萬両。自十一年至十四年,歲漏銀至二千餘萬両。自十四年至今,漸漏至三千萬両之多。此外福建、浙江、山東、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數千萬両。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臣不知伊於胡底!」雖和議者少,終清宣宗納爵滋之言,道光十八年湖廣總督林則徐欽差大臣,赴廣東禁煙。

禁煙新仇

[]

十九年春,則徐抵粵。兩廣總督鄧廷楨已嚴申禁令,捕拏煙犯,英商渣甸先避回國。則徐知水師提督關天培忠勇可用,令整兵嚴備。檄諭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義律查繳煙土,驅逐躉船,呈出煙土二萬餘箱,親蒞虎門驗收,銷於海濱,四十餘日始盡。請定洋商夾帶鴉片罪名,依化外有犯之例,人即正法,貨物入官,責具甘結。他國皆聽命,獨義律未從。於是閱視沿海炮台,以虎門為第一門戶,橫檔山武山為第二門戶,大小虎山為第三門戶。海道至橫檔分為二支,右多暗沙,左經武山前,水深,洋船由之出入。天培創議於此設木排鐵鍊二重,又增築虎門之河角炮台,英商船後至者不敢入。義律請令赴澳門載貨,冀囤煙私販。澳門總督邊度嚴斥拒之,遂潛泊尖沙嘴外洋。

穿鼻洋海戰,戰前義律已數襲中國,皆不果

會有英人毆斃華民林維喜,義律聞之,以錢納維喜家人,欲瞞其事。則徐覺之,命新安知縣梁星源查明。義律自以有領事裁判權,抗不交犯。則徐以事關中外,倩人譯得《萬國公法》,知義律實無法權,復告以納人。義律不理,逕自輕判,並船載犯五人歸國服刑。則徐遂斷其糧,撤買辦、工人以困之。又逐英人於海上。

同年,英王維多利亞英國國會得悉遠東有事。英王曰:「在華之事,致我國與其商務盡絕,此關係我國臣民利害,並及王室之威儀,孤極重之。」義律在華,仍使郭士立請息事端於則徐,不允。同日義律令襲中國水師,為所退。英國內閣以國人在華有難,以二百七十一票對二百六十二票,決議侵華,令備兵船於粵洋。二十年,英國以義律從兄懿律為海軍統帥及全權代表。夏,英師抵華,合兵船四十餘,並士卒四千。

穿鼻草約

[]
琦善赴大沽口英艦撫英人

初,則徐已備戰粵洋,英師來攻,退之。轉北攻廈門,時廷楨閩浙總督,再退英人。唯東南各地,僅有備。後英師北陷浙江定海,陳兵天津大沽口之外。宣宗大驚,命直隸總督琦善赴津撫夷。琦善本主弛禁,則徐赴粵之先,嘗以利誘之,不果。懿律遞照會,欲以自辯。琦善告義律以南歸廣州,即免則徐。懿律等以為事已成,從之。後則徐果免,改以琦善為欽差大臣。

英人既還粵,懿律因病辭歸,義律復主事。求以重開商埠、賠償煙價兵費、訂定稅則,並使英領事治英人。宣宗聞之,僅予以重開商埠,以英人貪多,詔再逐。義律早知不果,乃陷沙角、大角,逼琦善議和。宣宗新詔同日,琦善私和於義律,定《穿鼻草約》,大清須割讓香港予英國,並以六百萬員償兵費煙價,開廣州為商埠。琦善以割地大事,須先請示於宣宗,故未字約。翌日義律擅稱約成,後五日,兵臨香港島,自為行政官。琦善瞞香港之事,後為廣東巡撫怡良所彰,即日免職。英國外務大臣巴麥尊亦以草約利少,香港島荒涼無物,遂免義律職,改以璞鼎查主事。

南京條約

[]
南京定約,耆英在左,璞氏在右

道光廿一年,璞鼎查抵華。其先,宣宗命奕山將兵二萬抗英,為義律所破,英師僅損九人。璞氏抵,即令北侵,連陷廈門定海鎮海寧波。清復命奕經當之,再敗。以冬將至,南歸廣州。

翌年夏,璞氏襲取吳淞寶山上海,皆捷。及鎮江陷,全城遭焚,漕運塞,兵臨江寧府,且危及京師糧食,宣宗乃命耆英伊里布為欽差大臣,議定和約。

初,四議約於靜海寺。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廿四日,即公元一八四二年八月廿九日,耆英登英旗艦汗華,簽定《南京條約》。約定以香港為英王屬地;大清賠白銀二千一百萬員以償兵費、煙價、商欠,分期交足;開上海寧波廈門廣州福州通商,英國可以駐使;華英兩國文書不分上下。

後事

[]

此後英方以條約不明,復定《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英人犯事交由英官收辦,遇有交涉由華、英官員共查,且如有新恩施及他國,英人得一體均沾。定明英人得在五口議定界址內,租賃房屋,或租地自建以為居住,關稅則以雙方共定。及《望廈》、《黃埔》兩約立,英人以一體均沾條,求其修約,終惹亞羅戰爭

鴉片戰爭使大清示弱於萬國。及亞羅戰爭再敗,泰西列強紛至沓來,宰割中華。然鴉片戰爭於中華幾無痛癢,故時人不以為然,圖強者僅一二。而清之不明萬國通例,任外人立租界,共外國定稅收,反以便利無礙。

[]
  1. 清史稿  ;〈卷一百五十六 志一百三十一 邦交四 美利堅〉載曰:「道光二十一年,英因鴉片之役,詔停貿易」

參見

[]

敘事完備,有條不紊,遂列正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