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
外觀
(渡自隋唐大運河)
大運河,隋始名。時乃廣通渠、山陽瀆、通濟渠、永濟渠、江南河之合稱。源洛陽,西走廣通渠達大興城,北沿永濟渠達涿州,南經通濟渠、山陽瀆、江南河達江都、餘杭。
隋文帝開皇四年,詔宇文愷率水工鑿渠,引渭水,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餘里,名曰廣通渠。漕運通利,關內賴之。
煬帝大業元年,以山陽瀆水道屈曲,又發淮南民十餘萬,拓改浚治,自山陽至揚子入江。三月,發河南諸郡男女,前後百餘萬[一],開通濟渠,自西苑引穀、洛水達於河,又自板渚引河通於淮。官吏督役嚴急,役丁死者什四五。瀆、渠皆五月而通,二渠廣四十步,渠旁皆築御道,樹以柳。自長安至江都,又置離宮四十餘所。八月,帝御龍舟,幸江都。
四年,又發河北諸郡百餘萬眾,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婦人從役。七年二月乙亥,帝自江都御龍舟入通濟渠,遂幸於涿郡。
六年,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餘里,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並置驛宮、草頓。利帝東巡會稽[二],未果。
自是天下利於轉輸,商旅往返,船乘不絕。
註
[纂]據
[纂]- 李延壽: 《北史·煬帝紀》
- 魏徵: 《隋書·煬帝紀》
- 魏徵: 《隋書·志十九·食貨志》
- 杜佑: 《通典·卷十·食貨十·漕運》
-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