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盧溝橋事變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文出維基大典

何以稱蛇足

[]

陳一事必具其先後。其先遇事必退,其後舉國抗之。實盧溝橋之變之重也。--阮薰華 二〇〇九年二月六日 (五) 一一時四〇分 (UTC)[回覆]

何為退?何為進?喜峰口白刃鏖戰,事在民國二十二年,此為退?又盧溝橋此役,平津繼陷,此為進?君不知中國事久矣,又好強譯白話,行事任職皆曰「為」,籍事籍物皆曰「以」,舉目新知,惟二字洶洶,斷不扼遣詞之要,見文言之美,若此行文,日作百篇,亦有何用?--延陵世家 二〇〇九年二月六日 (五) 一四時二四分 (UTC)[回覆]

卿言極是,謹受教。然所謂進退者,大勢也。喜峰口大捷,卒退守平津。平津陷於此,舉國盡力而抗,雖寸土不得,豈非進乎。--阮薰華 二〇〇九年二月六日 (五) 一四時三七分 (UTC)[回覆]

既有蔣公廬山之言,何復書進退之由。且微言大義,誠乃秉筆良旨,伏乞惜筆墨,勿書為上。--延陵世家 二〇〇九年二月六日 (五) 一五時二九分 (UTC)[回覆]

然也,近世書簡現,亦疑乎當年東北軍之“不抵抗”竟是誰之言矣。攘外必先安內,其真禍國乎?吾附延陵君之議,止書實事可也。夏侯 韜 二〇〇九年二月九日 (一) 〇三時一七分 (UTC)[回覆]

以時勢論,蔣公真灼見也(^_^")。前得延陵賜教,我亦以今本為上也。--阮薰華 二〇〇九年二月一二日 (四) 一三時五一分 (UTC)[回覆]

用字遣詞

[]

事記其實,國民革命軍奮戰抗日,英姿長存。圖所為者,憶其事也,焉能但以其象述焉?今某君不遠千里,蒞臨大典,斷言為誤。在此望諸君共議,以求一道。--孔明居士 二〇〇九年二月一二日 (四) 〇三時二一分 (UTC)[回覆]

班固《為第五倫薦謝夷吾疏》載:「竊見鉅鹿太守……英姿挺特,奇偉秀出。」此贊神質。又《周書·文帝紀上》載:「竊觀宇文夏州,英姿不世,雄謨冠時。」此喻才華絕倫。或云,卒伍之征,鮮用此意。--延陵世家 二〇〇九年二月一二日 (四) 一三時三六分 (UTC)[回覆]

容我白話一下:簡單一句:中立不是連形容詞都不能用。--阮薰華 二〇〇九年二月一二日 (四) 一三時四七分 (UTC)[回覆]


檔案:JapaneseBombardedWanpingBeijing1937.jpg

圖於粵語維基為「日軍炮轟宛平城」,若作「日軍奮激宛平城英姿」,於日本軍國主義者或忠於天皇老兵心中為事記其實憶其事也,事記其實、憶其事也未必中立

容我再白話一下:姿態 vs 英姿,作戰 vs 奮戰,毆打 vs 毒打,殺君 vs 弒君.... 中文用字褒貶強勁,一字之差,天淵之別。

English Wikipedia's caption for "國民革命軍奮戰盧溝橋英姿" is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troops at the Marco Polo Bridge, 1937” which is the most neutral.--WikiCantona 二〇〇九年二月一四日 (六) 一一時一四分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