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莫扎特

今本(此為底本,未經審校)
文出維基大典
幼年莫氏,年五歲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亦作莫札特莫差特神聖羅馬帝國薩爾斯堡人也,公元一七五六年一月廿七日生。父雷歐波得為作曲名家。母安娜,先夭三子,一七五一年生其姊娜內兒,又折兩子於其姊與其生間。行七。

三歲學詠春,辨音,強記,五歲問父授大鍵琴,後亦學及小提琴、管風琴及樂曲創作,更驚人,知閱讀、書寫、計算,甚能視讀樂譜、巧弄拍律。六歲已譜小步舞曲KV.2、4、5者三及快板KV.3一。

一七六二年一七六六年,其父受聘於大主教施拉頓巴赫Schrattenbach,偕其及姊娜內兒遊,一七六三年六月九日慕尼黑,轉之維也納,始長演於歐洲,巡迴於主要城市:慕尼黑奧格斯堡曼海姆法蘭克福布魯塞爾巴黎倫敦海牙阿姆斯特丹第戎里昂日內瓦洛桑。聞者深致之,更博名於樂界矣。途晤蕭伯特於巴黎,訪巴赫子於倫敦,始知新發之鋼琴義大利歌劇、並識交響曲之構也。

一七六七年,年十一,著歌劇《阿波羅與希亞欽杜斯Apollo et Hyacinthus,K.38,由薩爾斯堡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學生演之。奧地利返,乃來往於維也納。一七六八年夏著二歌劇:《牧羊人與牧羊女Bastien et Bastienne、《善意之謊言La finta semplice,年方十二。明年大主教拔為樂團首席。

父欲使通於鄰國義大利,乃假,留職止薪。一七六九年一七七三年間,莫氏時赴他鄉研劇,後著《彭都王史特里達特》Mitridate re di Ponto、《阿斯卡尼歐在阿爾巴》Ascanio in Alba、《盧齊奧西拉》Lucio Silla三歌劇。識馬蒂尼於義大利。波隆納愛樂學院Accademia Filarmonica de Bologne史鮮未冠者,而莫氏次焉。教宗克勉十四世封以金馬剌騎士Cavaliere del lo speron d'oro

一七七一年十二月十六日大主教施拉頓巴赫逝,親王柯羅雷多Colloredo繼其司而為莫氏之新主也。

莫氏肖像,時年三十

莫氏居故里,不得運,其遊學不怡於新主柯羅雷多,命所作皆範教儀。十七歲,弗甘約馴,後三年,相交惡焉。間識海頓於維也納,交書信,相知惜。

海頓謂莫氏父曰:「予當上帝誠言,汝子為我或望知,作曲第一之英者,其瑰意超品并譜識最高者矣。」

莫氏曰:「惟海頓,歡而入吾心之秘耳。」

一七七六年莫氏二十歲,欲去薩爾斯堡,親王大主教拒,黜樂團首是脅。居期年,先與母之慕尼黑,無業,經奧格斯堡曼海姆,多得樂界之誼。尋職猶無展進。癡於女歌者葦伯爾其地,父惱斥之。及其資盡累債深,乃往巴黎尋事,時在一七七八年四月。

梅勒西奥·格林者,嘗從事於莫氏七歲巡迴之演,因求其援,不獲。無任,法國難尋價其作者。母時病篤,七月三日逝。後莫氏返薩爾斯堡,父已說親王大主教復起之。歸經慕尼黑-阿羅依其亞所居,然別戀矣,沮返薩爾斯堡,復其職於一七七九年一月廿九日。

一七八〇年十一月,應慕尼黑來求,作歌劇「依多美尼歐,克里特之王」,首演於一七八一年一月廿九日,人大善之。莫氏既居薩爾斯堡,委職於故主,常受「痴障」之輕。後被逐,獨立,居維也納,並受偉伯爾女士之濟也。

莫氏既不羈父主,作曲自由。一七八二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命作歌劇。即後之《後宮誘逃》德文: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也。維也納作曲家兼公眾音樂會指揮格魯克深感其劇,讚譽有加。

康絲坦茲Constanze阿羅伊齊亞妹也,莫氏未待父書,即意婚焉。一七八二年八月四日,禮行於聖艾蒂安教堂。少時得見巴赫與韓德爾之作,因巴赫而深好對位法,見諸c小調大彌撒KV.427與類作。同年,始譜六《弦樂四重奏》獻海頓,畢於一七八五年。

一七八四年,入共濟會,旋成首長。於一七八五年四月。其創予共濟會人多, 如共濟會葬儀樂Maurerische Trauermusik K.477之屬矣。

一七八六年,識維也納劇場御詩人達彭特Lorenzo da Ponte,其嘗說帝准其編博馬舍「費加洛婚禮」之劇為歌劇。 後帝以該劇顛覆,禁演。莫氏為彭特之詞譜律,一七八六年五月一日《費加洛婚禮》首演於維也納。雖其劇大成,權貴不悅而速撤其報也。後莫氏之布拉格,於是亦博得滿堂采。乃賦D大調第三十八號交響曲致意於斯城也。

後布拉格劇院指揮請為來季作新劇。莫氏使彭特書之詞。一七八七年五月廿八日,父喪,悲不自勝。亦深擊其作。十月廿八日,《唐喬望尼》始演於布拉格,大受迎,維也納演之,不若。

後莫氏身孱,資帛偶豐,終陷拮据。時多作奏鳴曲、協奏曲、交響曲、歌劇如《女人皆如此》與彭特共作一七九〇年約瑟夫二世皇帝崩,其繼利奧波德二世既不善莫氏,亦惡共濟會也,時其友海頓往倫敦,莫氏志意更消沉矣。

一七九一年共濟會人維也納當維多劇院導演席卡內德Emanuel Schikaneder託作歌劇。書冊陳之,莫氏始為譜《魔笛》。七月,一客求安魂曲,并使匿名。今知此客瓦爾塞根伯爵也,或欲其友揣作者名,或欲逕據其著而為也。因其貧疾,雖衰,更積勞,八月初,得為利奧波德二世加冕作歌劇《狄托之仁慈》KV 621,限三週成之。九月下旬《魔笛》成,九月卅日首演,莫氏親臨指揮,甚獲佳評。其抑鬱貧疾未嘗加其作焉。

十二月五日卒,年卅五。遺《安魂曲》Requiem未成。後其妻康絲坦茲託其徒成之:初為蘇士米雅Franz Xavier Süssmayer作,後由諾伊柯姆Sigismund von Neukomm續之。諾伊柯姆之集成版,僅一八一九年奏於里約熱內盧,後或忘之。二〇〇六年三月十日,悼Courrières礦難,二奏。

莫氏,辭世後由克瑞夫Barbara Krafft一八一九年所畫肖像

傳聞莫氏自見死兆於《安魂曲》,福曼Forman電影《阿瑪迪斯》用此說,蓋幻設之事矣。

人遵利奧波德二世皇帝所頒之法,遺葬莫氏體於維也納郊之聖馬克思墓園,入莫氏家族與友所共靈穴。殊異俗傳所謂草葬公墓者。蓋斯位已先購,室容十屍成人八,孺二。同年十二月十四日追思於布拉格,赴者上萬。席卡內德則籌一「安魂曲」首演於維也納。

一夜風雨,而莫氏歿焉。頃有流言傳曰:「其未亡,一黑衣人嘗訪,付作《安魂曲》。黑衣人當義大利作曲者薩列里。」德國作家弗倫伯格作小說《莫氏故事》、俄國詩人普希金詩劇《莫氏與薩列里》皆標此說。廿世紀,英國劇作家彼德謝弗甚之,其舞臺名劇《上帝寵兒》Amadeus,直述莫氏乃天性放縱,奢侈揮霍,滿地亂爬之頑童天才,更寫薩列里何漸恨莫氏深,乃至扮「黑衣人」毒之做驚心之狀。後美國導演福爾曼翻拍此劇為電影,奪一九八四年奥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史家曰︰「薩列里年長莫莫氏時已為名宿樂師,米蘭斯卡拉歌劇院今聞名,向當其揭幕,歌劇所演即其作也。無由而害莫氏矣。謠訛所出,或以義大利、奧地利作曲家相傾也。」

有史確考:

  • 《安魂曲》非「佚名」或「黑衣人」所託而作,而為瓦爾塞根伯爵為悼念亡妻,請莫氏寫,時《魔笛》新成也。
  • 莫氏致父書,數逆感言於其亡。其一七八七年四月四日與父書曰:「夫死,生之真終,夫亡,人之實友,比年予此友是親,其象也,非但不懼,且使我寧,得慰。謝上帝令我識死亡之能致真幸。日將寢,雖吾少,皆深思我明不存;知我者,其不能言我或見於怏然傷悲者。」亦達也。

莫氏嘗創歌劇廿數、交響曲四十二、宗教音樂二十,室內樂協奏曲、鋼琴獨奏作品無數。而安魂曲者,未竟之作也。

外文

[]
聲音動静,具錄於維基共享︰莫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