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大典:維基爾雅/耳

文出維基大典
  • (漢語拼音)ěr
  • (倉頡碼)SJ
  • 【唐韻】而止切
  • 【集韻】【韻會】【正韻】忍止切,𠀤音洱。
  • 【說文】主聽也。
  • 【易·說卦】坎爲耳。
  • 【管子·水地篇】腎發爲耳。
  • 【淮南子·精神訓】肝主耳。
  • 【白虎通】耳者,腎之𠋫也。 又俗以塗巷語爲信曰耳食。
  • 【史記·六國表】此與以耳食何異。
  • 【註】耳食,不能知味也。 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
  • 【史記·封禪書】有雉登鼎耳。
  • 【後漢·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幘顏短耳長。 又【韻會】助語辭。
  • 【論語】女得人焉耳乎。
  • 【禮·祭統】夫銘者,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 又【正韻】語決辭。
  • 【史記·高祖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又【詩·魯頌】六轡耳耳。
  • 【傳】耳耳然至盛也。
  • 【朱註】耳耳,柔從也。 又爵名。
  • 【左傳·昭七年】燕人歸燕姬,賂以瑤罋玉櫝斝耳。
  • 【註】斝耳,玉爵。
  • 【疏】斝,爵名,以玉爲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 又姓。
  • 【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又人名。老子名李耳。 又地名。
  • 【前漢·武帝紀】罷儋耳眞番郡。
  • 【註】師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眞番,本朝鮮地,皆武帝所置也。
  • 【後漢·明帝紀】西南哀牢,儋耳,僬僥諸種,前後貢獻。
  • 【註】楊浮異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則鏤其頰皮,連耳匡分爲數枝,狀如雞腸,纍纍下垂至肩。 又山名。
  • 【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
  • 【疏】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伊水所出。
  • 【荆州記】順陽益陽二縣,東北有熊耳山,東西各一峯,如熊耳狀,因以爲名。
  • 【齊語】踰大行與辟耳之谿。
  • 【註】辟耳,山名。
  • 【史記·封禪書】束馬懸車,上𤰞耳之山。
  • 【註】𤰞耳,山名在河南太陽。 又草名。
  • 【詩·周南】采采卷耳。
  • 【傳】卷耳,苓耳也。廣雅云:枲耳也。
  • 【疏】生子如婦人耳中璫,或謂之耳璫,幽州人謂之爵耳。
  • 【博雅】𠭿耳,馬莧也。 又獸名。
  • 【博雅】李耳,虎也。又綠耳,周穆王駿馬名,俗作騄駬。魏時西𤰞獻千里馬,色白,兩耳黃,名黃耳。
  • 【山海經】丹熏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
  • 【註】卽鼯鼠,飛生鳥也。
  • 【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黃耳。 又蟲名。
  • 【爾雅·釋蟲】螾𧊔入耳。
  • 【疏】今蚰蜒,喜入耳者。
  • 【揚子·方言】蚰𧎘,自關而東謂之螾𧎘,或謂之入耳。 又曾孫之孫曰耳孫。
  • 【前漢·惠帝紀】內外公孫耳孫。
  • 【註】應劭曰:耳孫者,𤣥孫之孫也。去曾高遠,但耳聞之。 又【集韻】【韻會】𠀤如蒸切,音仍。
  • 【前漢·惠帝紀】耳孫。
  • 【註】晉灼曰:耳孫,𤣥孫之曾孫也。師古曰:爾雅,仍孫從己而數,是爲八葉。與晉說相同。仍耳聲相近,蓋一號也。又【諸侯王表】𤣥孫之子耳孫。
  • 【註】耳音仍。 又【集韻】仍拯切,仍上聲。關中河東讀耳作此音。

[]
  •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