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鹽

文出維基大典

池鹽,宇內有二:一出寧夏,供食邊鎮;一出山西解池,供晉豫諸郡縣。解池界安邑、猗氏、臨晉之間,其池外有城堞,周遭禁禦。池水深聚處,其色綠沉。土人種鹽者,池傍耕地為畦隴,引清水入所耕畦中,忌濁水,參入即淤澱鹽脈。

凡引水種鹽,春間即為之,久則水成赤色。待夏秋之交,南風大起,則一宵結成,名曰顆鹽,即古志所謂大鹽也。以海水煎者細碎,而此成粒顆,故得大名。其鹽凝結之後,掃起即成食味。種鹽之人,積掃一石交官,得錢數十文而已。其海豐、深州,引海水入池曬成者,凝結之時,掃食不加人力,與解鹽同;但成鹽時日,與不借南風,則大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