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洲

文出維基大典

楊善洲者,雲南保山施甸人也。祖押山為業,居無所,耕無地,生維艱。公生西曆一九二七年元月,時逢亂世,軍閥紛爭,社稷傾頹。又十年,日寇犯華,殃及邊陲。公孩時失怙,寡母攜子女避戰火於山林,采薇藿充飢,食不裹腹,乃遺公馬姓者,始得就學於塾師,然顛沛流離,學無所定,稍長,石築為業。弱冠之年,干戈止,九州定,新朝初立,公以甿隸致仕,任均田胥吏,勤謹平正,甚得民心。無時,因功入黨,擢施甸縣丞。又廿二年,升保山郡守。又十一年,年屆花甲,循例去職,傾餘生心力,投身荒山,造林五萬餘畝。功業既成,病終,壽八十又三。

公生蓬門,幼時歷經戰亂,感百姓如處鼎鑊,憫民生踽踽多艱,故畢生以愛民為念。既仕,不以權重自矜,不以位高自利。公自謂為官者不可深居廟堂,故常布衣草履,下察民情,劬勞於野,貌黑膚粗,與鄉民無異,人謂“草履書記”。公嘗察農於郊野,鄉人不辨,以黔首視之,獲情,訝然而敬。太傅胡公耀邦至保山,時公與民同作於田,匆促濯足更衣往迎,胡公聞之,慨嘆良久,曰:“為政素樸如子者,罕矣!”公為宦卅餘載,足跡遍歷轄域山川,所至處風土民情,無不稔熟於胸。

公唯民為重,見貧弱者傾囊襄助,於親戚則幾近苛酷。主政數十載,妻子皆以農耕為務,家無儲資,屋漏修葺無銀,雨,瓦缶接之。友人憐公妻小貧弱無依,欲相助,公阻,不成。親戚但以私事求,公必拒。舉賢任能,每避其親,僚屬終不能益。公於已嚴苛尤甚,每巡視鄉野,啖粗茶糲食於農家,必投銀以報。公初仕,嘗深入鄉野,寄居安姓者半載,歸,察少食費兩角,愧疚於胸,行山路百里而返之。

公於任上,重農桑,倡教化,惠民生,頗有政績。

及公卻仕,雲南太守普公朝柱欲挽公於省府昆明,以享人倫,公辭以未能造福桑梓於任上,斷然返施甸故里,率眾二十餘擇荒山而植林。山不毛,夜雨,風捲棚傾,眾避於馬鞍之下。初,少貲財,無苗以樹,公躬拾果核於鬧肆,人或敬之,或哂之,公亦不以為然。又移家中盆景數十於山中,搭窩棚數間以居,劈山開路,架線引電,歷二十餘載,植林五萬餘畝,期間所歷艱辛,無以數計。

林場既成,晴雨無災,人畜飲水得庇,山貨藩殖,四圍鄉眾大獲其利。二〇〇九年,南方多省大旱,江河枯涸,受災者甚眾,鄉民近林場者唯以得免。商賈或以林木估之,其價竟達數百兆之巨。

公躬耕荒山廿餘載,山蓊鬱,公皓首,自知來日無多,傾獻林場於國,郡以錢二十萬賞之,公亦獻其十八,聞者莫不肅然。

公卒於西曆二〇一〇年十月十日,噩耗傳來,朝野震慟。舉喪之日,各級官吏及四方百姓自發送行者,以千萬計。吏部尚書李源潮召令宣諭其功事於天下,舉國潸然。縣里將林場以“善洲”名之,並勒石塑像以紀其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