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

文出維基大典

傷寒者,熱症[一]也。中醫名曰濕溫時疫[二]也。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論之。

日醫譯曰腸窒扶斯,西醫譯曰小腸壞熱症[三]

評註[]

章太炎《章太炎醫論》:「西人治中土疾病,往往不效,而傷寒溫病尤甚,蓋其術至拙矣。有名腸窒扶斯者,以四七日為期,初七日發熱不甚,二七日發熱最高,三七日發熱亦高,四七日發熱漸下,或遂得解,二七三七日中,熱甚者多發狂,若熱犯心即死,彼謂腸中結熱,生瘡化膿,未成膿則熱甚,已成膿則熱衰,東土譯者,見《傷寒論》有七日愈六日愈,及傷寒再經諸文,遂譯腸窒扶斯為傷寒。」

何佩瑜《醫界春秋》〈腸窒扶斯與傷寒〉云:「西洋發明之「腸窒扶斯」,言熱病在腸,中國發明之「傷寒」謂傷於寒氣,此名固不同,所指亦異,故有謂兩證不同者。有謂腸窒扶斯即傷寒之一部者,而日本亦以腸窒扶斯為『腸傷寒』,是亦主張一部份之相同矣。其實腸熱病,雖另有其飲食不節、消化不良,種種原因,而多由於外傷於寒所誘起。傷寒,雖不即變為腸熱,而遷延誤治,實有侵腸變熱之可能。傷寒為腸窒扶斯之起因,腸窒扶斯為傷寒之結果,此事實相同者也。」

徐仁甫《實用醫學講義》:「病邪從太陽寒水之經而入,能遞傳陽明少陽及三陰者,名為傷寒症。今用顯微鏡檢之,實一種傳染之菌,古人未有此器發明,多以『邪』字名之。當今醫學,日新月異,必須將中西今昔症名參對方有進步,即使仲景復生,亦當為之,慎無食古不化,使我中醫醫術,日形退化也。」

余巖《醫學革命論選》〈溫熱發揮〉:「於鬻醫滬上十有餘年,凡遇舊醫方案定為溫邪者,取其血驗之,多是腸窒扶斯。」「薛氏《濕溫病》第十三條云:『舌根白,舌尖紅,此腸窒扶斯之三角舌也。』其第二十三條云:『溫熱病十餘日,腹時痛,時圊血。』此腸窒扶斯之腸出血也。」「溫熱之為病,風溫之外,又有濕熱,亦名濕溫,證象複雜,包含多種之病,斷非一種病名所能籠絡,以今日證候學智識勘之,其所述多為腸窒扶斯之類。」

[]

  1. 《素問》:「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2. 何廉臣、陳樾喬《濕溫時疫治療法》:「西醫名曰:小腸壞熱病。東醫名曰:腸窒扶斯(譯即小腸發炎爛潰之謂)。中醫名曰:濕溫時疫。」
  3. 宮本叔原著,丁福保譯,《新傷寒論》,序:「東西各國之言傷寒症也,日本為腸窒扶斯,譯其意為小腸發熱潰爛之謂,故從前教會醫院譯作小腸壞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