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複都制

已檢查
文出維基大典
(渡自上都

複都制者,一置多之制也,恰反於單都制,單都制者,一國一都也。國土廣遼者,多採複都制。兩都時,名曰兩都制兩京制

及今,有分諸京機能入多都之事,亦爲今人之複都制。可閱京#志異常

中央集權之國,帝家常居之都曰上京上都京城皇都京師,他都曰陪都留都。陪都者,不見於西洋,故西人無此說,唯東亞人能言之,曰陪都制。陪都亦國都也,帝幸陪都,非遷都也,陪都升格也。如日本史言難波遷都,實乃天皇之陪都巡守、皇都昇格,非類於國都所遷者[]

帝幸陪都,皇都空缺,而置國政代理,限權而太子監政,謂太子監國制,託於可信有力之重臣,謂留守官制。

羅馬帝國

[]

西元二世紀後半,羅馬帝國帝分戴克里先時,東西二分,二正帝二副帝合四帝共治,乃置四都:尼科米底亞(希臘語:Νικομήδεια,拉丁轉寫:Nikomedeia;今伊茲密特)、士妙雍(拉丁語:Sirmium)、米迪柯拉農(拉丁語:Mediolanum;今米蘭)、奧古斯塔·堤里維羅隆(拉丁語:Augusta Treverorum;今堤雅)。羅馬空餘帝都之名,而無國都之實。後,西方正帝君士坦丁一世一統帝國,於東方立新都君堡

西元三九五年,東帝狄奧多西一世薨,長子阿卡狄奧斯繼東帝位,西帝者虛君也,先帝幼子霍諾留任,乃置二都:東都君士坦丁堡,西都米迪柯拉農(後遷拉文納),羅馬二分,永無統一,拉丁、希臘,二界分明。

中華

[]

中華複都制始於,其時城邦林立。周興於關中渭水盆地也,其東乃華北列國共主也,周代商,關中出華北處,有洛水要衝,乃置洛陽,以禦東方諸國,又置關中鎬京,二京並立,君臨天下,諸侯臣從,周成共主。

興關中,一掃中原諸侯,海內一統,未幾而崩,西漢繼之,長治久安,定都長安,又定陪都洛陽。西漢亡,豪族聯合,再造東漢,而遷皇都,出關中,定洛陽。

漢後入南北朝北周亦行複都制,定長安皇都,以其京軍所駐故,定洛陽陪都,以其物資所聚故。因之。唐開元十一年,兩都之外,立北都太原,成三京之勢,太原處汾水域,北有鄂爾多斯黃土高原遊牧騎射,兵家必爭。至德二載,立西京鳳翔,鳳翔處渭水盆地西端,以其近西域故;立南京成都,成都處四川盆地,以其穀倉故。五京既成,西南二京未幾而廢。唐都以洛陽爲繁華之最,華北、江南,物產所聚,食糧豐富,更勝長安,帝乃留太子長安監國,常幸洛陽。尤以武后治世,長住洛陽,而棄長安。由是洛陽、長安,二京盛名。

蒙古帝國一掃天下,立大元,以其遊牧故,設冬夏兩營,夏營者上都,冬營者大都,帝共牧團兩季巡迴,牧於兩都間代元,本治國於立國之地南京,然大都乃對峙北元之基,乃置之北京,遷都,有南北兩京。滿洲,立滿都盛京,後征中華,繼明而治,承南北二京。滿洲王朝,如渤海,均置五京。

中華王朝置複都之因有三:一統本據地與征服地;軍政之都異於經濟之都;遊牧國家之影響。

近代,倭難之時,棄南京,遷重慶,亦稱陪都。

北宋

[]

北宋行四京:

[]
  1. 天平十六年,聖武天皇去恭仁京,幸難波,一時以難波爲皇都,即陪都昇皇都,非遷都也。翌年天皇還幸平城京,難波降格。法制史學者瀧川政次郎言「從來之日本史,謂遷都者過多。」(従来の日本史では、遷都ということが多すぎる;《京制並に都城制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