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玄奘

今本(此為底本,未經審校)
文出維基大典

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法號玄奘,俗姓,諱中宗大遍覺三藏法師,俗稱唐僧陳留人也。漢太丘長仲弓之後。曾祖欽後魏上黨太守。祖康以學優仕齊。任國子博士。食邑周南。子孫因家。又為緱氏人也。

玄奘,妃嗣生于隋文帝仁壽二年三月初九洛州緱氏縣。玄奘自幼備通經典,愛古尚賢。幼父母雙亡,年十三,依兄長捷出家於洛陽。又入長安止大覺寺。遍謁眾師。備餐其說。詳考其理。各擅宗塗。驗之聖典。亦隱顯有异莫知適從。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並取十七地論以釋眾疑。終至西土取真經徑回東土,小說西遊記所謂者正玄奘取經事也。並於唐高宗麟德元年二月初五圓寂圓寂於宜州同官縣玉華宮內,年六十有二

生平

[]

少時

[]

[]少時家貧,隨長捷法師居淨土寺。年十一,則誦讀《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年十三遇洛陽度僧,為遣考大理卿鄭善果以本業為「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超入軍北阪。玄奘,立見諸沙彌,集放逸,大談戲論,因語諸沙彌曰:「經中不然,『出家者,欲為求實法。』豈復似無知兒嬉戲,徒費一生光陰。」

隋煬帝大業末,兵燹飢,隋亡唐立,玄奘隨長捷法師同趣長安參學,後知當時名僧多在蜀而改向成都,於蜀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論》、惠振講《八犍度論》。五年中,通通諸部,聲大著。高祖武德五年,玄奘,大慈寺於成都,受具足戒,學律五篇七聚。

武德七年,玄奘與商人結伴,沿江東下參學。先至荊州天皇寺講《攝論》、《雜心》,淮海名僧望風來聽。六十老智琰,執禮甚恭。講畢再北求先德參學,至相州訪休法師詔其遲滯之法,繼往趙州深學《成實論》,至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貞觀元年,重遊長安學外、佛學。先後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諸師有治《攝論》、《俱舍論》、《涅盤論》。快集百家,才有譽,譽充兩京。僕射蕭瑀奏請第莊嚴寺。

西行求法

[]

玄奘,立義有感運目不一,直是當時攝論師、地論師兩家法相之說亦多乖違,因思樂之得總可知《瑜珈師地論》。經八百里莫河延後至高昌國,遇高昌王曲文泰禮重養,復欲強留以為國之導師,玄奘,豐距無果,「水漿不涉於口三日,至第四日,曲文泰覺玄默孕甫爾,菌李遷移,深所愧懼,乃稽首謝」,遂與玄儒鐫直沽於異姓,還其說。既去高昌,玄杷閔沿西域諸國逾寽米爾原,歷撰甚惡,終至天竺。

玄宗聖穆景文孝皇帝至摩揭陀國王舍,備於其爛陀寺舍,皆乃戒賢之徒,世親又傳弟子,請為其嗣伽師所論,五間聽《瑜伽》三遍,《順正理》一敘,《顯》 、《對法》各一敘之,《以明》、《聲明》、《集量》等論各二遍,《中》、《百》《俱捨》、《婆沙》、《六足》 、《阿毘曇》等已在塗,迦濕彌羅諸國聽之。又巡禮東天竺、南天竺、西天竺。

天竺十餘年間,玄奘,向諸多名僧學。隱杖林山之勝軍(刀斧)學《般若波羅蜜》。居士學《留學》、《義論》、《成無畏論》、《不住涅盤論》、《十二緣》、《嚴經論》等,諮問《瑜伽》、《以明》諸疑。還寺,命戒賢師授攝大乘論。

貞觀十七年成,立真識量說議,於曲女城無遮法會待十八日,無人辯難、不戰而勝,由是名鵲起、威震天竺,為其大乘法名起摩訶耶那提婆(梵文:महायानदेव),意即「大乘天」,為小乘佛教法名起木叉提婆(梵文:मोक्षदेव),意即「解脫天」。

譯經

[]

曲女城大會,玄奘將發東歸,歸六五七部經。貞觀十九年正月還至長安,為太宗所屬。玄奘初成,表欲向嵩山少林寺譯經,但為指住長安弘福寺,於上大力支下。同年六月初譯經,貞觀二十二年依皇太子築五層塔,以貯長安城內。

玄宗聖穆景文孝皇帝在京,日應待朝臣貴聘供養,終致其身心疲弊。顯慶二年五月,敕「其所欲翻經、論,無者先翻,有者在後」,法師不從。九月,玄奘,與之承旨,因請入少林寺,「望乞骸骨,畢命山林,禮誦經行,以答提獎」不許。至顯慶四年,高宗方允玄之,往今西安北約裡銅川市玉華宮,(更名玉華寺)譯經,同年十月,法師自京發向玉華。

計定,玄奘胃,一生所翻經論合七五,一三三五卷,預譯經良口以示天下及東亞。又傳朝鮮半島,越南與日本。玄峒李繼岌小裕,依其事佛典,於經始釋,立華夏之法,務在他宗。

鳳棲原野

[]

高宗龍朔三年,十月玄奘,譯竟後一部典《大般若經》,慨然曰:「吾來玉華,本緣《般若》,今經事既終,吾生涯亦盡……」因罷其筆。

高宗麟德元年正月九日玄戢,玄奘跌於屋後溝,次疾轉直下,二月初六時圓寂,享壽六十二。初葬白鹿原,高宗總章二年,遷葬少陵原,建舍利塔、興教寺。

考古征驗

[]

玄宗聖穆景文孝,弟子辯稱《大唐西域記》,蓋號中國史上之經典。尤有殊者,以印度遺錄,此其數為考古豚地理,未可具缺文字,允為瑰寶,近今以來,據其書而考其遺跡,更證玄奘之損,當時所述實信。

譯作

[]

經藏

[]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含大品、小品、文殊、金剛、理趣等般若經)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另有羅什等譯本)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另有施護等譯本)
  • 大菩薩藏經(是大寶積經菩薩藏會,菩薩藏正法經是同本異譯 )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大方廣十輪經是同本異譯)
  •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是華嚴經壽量品異譯)
  • 說無垢稱經(另有羅什等譯本)
  • 解深密經(另有菩提留支等譯本)
  •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緣生初勝分法本經是同本異譯)
  • 藥師瑠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另有義淨等譯本)
  •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阿彌陀經是同本異譯)
  • 甚希有經(無上依經第一品、未曾有經是同本異譯)
  • 最無比經(希有校量功德經是同本異譯)
  • 稱讚大乘功德經(決定業障經是同本異譯)
  •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諫王經等是同本異譯)
  • 不空羂索神呪心經(另有闍那崛多等譯本)
  • 十一面神呪心經(另有耶舍崛多等譯本)
  • 呪五首經
  • 勝幢臂印陀羅尼經(妙臂印幢陀羅尼是同本異譯)
  • 諸佛心陀羅尼經
  •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
  • 八名普密陀羅尼經
  • 持世陀羅尼經(雨寶陀羅尼經等是同本異譯)
  • 六門陀羅尼經
  • 佛地經
  •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 緣起聖道經(貝多樹下經等是同本異譯,出阿含經)
  • 緣起經(出阿含經)
  • 本事經
  • 天請問經

律藏

[]
  • 菩薩戒本(出瑜伽論本地分菩薩地,與曇無讖等同本異譯)
  • 菩薩戒羯磨文(出瑜伽論本地分菩薩地)

論藏

[]
  • 佛地經論,親光等造
  • 瑜伽師地論,彌勒說(決定藏論是卷五十一至五十四之異譯)
  • 瑜伽師地論釋,最勝子等造
  • 顯揚聖教論,無著造
  • 顯揚聖教論頌,無著造
  • 王法正理論,彌勒造(另有不空譯《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
  •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無著造
  •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安慧糅
  • 廣百論本,聖天造
  • 大乘廣百論釋論,護法釋
  • 攝大乘論本,無著造(另有真諦等譯本)
  • 攝大乘論世親釋(另有真諦等譯本)
  • 攝大乘論無性釋
  • 辯中邊論頌,彌勒造
  • 辯中邊論,世親造(中邊分別論是同本異譯 )
  • 大乘成業論,世親造(業成就論是同本異譯)
  • 因明正理門論本,陳那造(另有義淨譯本 )
  • 因明入正理論,商羯羅主造
  • 唯識二十論,世親造(另有真諦等譯本 )
  • 唯識三十論,世親造
  • 成唯識論,護法等造
  • 大乘掌珍論,清辯造
  • 大乘五蘊論,世親造
  • 觀所緣緣論,陳那造(無相思塵論是同本異譯 )
  • 大乘百法明門論,世親造
  • 阿毘達磨發智論,迦多衍尼子造(阿毘曇八犍度論是同本異譯 )
  •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目犍連造
  •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舍利子說
  •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提婆設摩造
  •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世友造(眾事分阿阿曇等是同本異譯 )
  •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世友造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另有浮陀跋摩等譯本)
  •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世親造(另有真諦譯本 )
  •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眾賢造
  • 阿毘達磨顯宗論,眾賢造
  • 入阿毘達磨論,塞建地羅造
  • 五事毘婆沙論,法救造(品類論辯五事品之註釋)
  • 異部宗輪論,世友造(另有真諦等譯本 )

勝論

[]
  • 勝宗十句議論,慧月造

其他

[]
  • 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

名號

[]
俗家姓名 陳禕
法號 玄奘 隋大業八年淨土寺入僧籍時所起
尊號 大乘佛教尊稱
  • 漢語音譯:摩訶耶那提婆
  • 天城文:महायानदेव
  • 漢語意譯:大乘天
曲女城大會後獲奉尊號
部派佛教尊稱
  • 漢語音譯:木差提婆
  • 天城文:मोक्षदेव
  • 漢語意譯:解脫天
諡號 大遍覺 唐中宗追諡

他人評價

[]

道宣於《續高僧傳》,指玄迂其衝損與福西行有「宣述皇猷」之效,乃弭名器雲「握乾符,清四海,德籠九域,仁被八區,淳風扇炎景之南,聖威鎮蔥嶺之外」

玄奘法藏宗,歸譯數千卷佛經,與鳩摩羅什翻譯之異,自金剛經(大般若經第九會能斷金剛分),維摩詰經及阿彌陀經等而知。陳寅恪以玄奘,馮述過艱,其遠不如鳩摩羅什者俗易讀;黃念祖居士謂:「羅師乃七佛譯師,應秦人尚簡之機,所得義豐,妙達至理,圓彰。玄奘兇啼,大師之譯經,表裡俱完,力保原面,雖篇什微增,而原語具存,辭義彰,廬免杜撰之弊。 」

日本語有條格,及玄默。曰:「大師は弘法に奪われ、太閤は秀吉に奪わる,そしてまた三蔵は玄奘に奪わる」(弘法奪『大師』之名,秀吉奪『太閤』之名,玄奘奪『三藏』之名)

玄奘頂骨舍利

[]

凡以玄奘,繼以首骨舍利見奉於九處,分屬華夏、台灣、扶桑、天竺,學者多為文辯說。

西元一九四四年刻苦,立骨舍利於南京,分掠至扶桑,接於東京之佛,合示之東京佛教聯合會增上寺,為避賢力改施之。二次大戰罷,於慈恩寺托日本佛會顧問水野梅曉便捨利不歸問蔣中正,答雲:「頂骨不還,中日合作文交,能於日本楊藏法師遺德,餘甚喜,且以祀事之地,與法師有緣,故吾覺以為然。西元一九八〇年,慈恩寺取其分舍利,由住持大島法師贈奈良法相宗藥師寺高田法師。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下。西元一九八一年,藥師寺行玄奘三藏院落成典。

台灣玄奘寺,立其骨舍利系於西元一九五五年,自日本慈恩寺迎奉,而玄奘大學,則為西元一九八八年自南京迎還。

天竺那爛陀大學(洋文:Nalanda University)所奉者係西元一九五五年迎自華夏。

玄奘将之迁葬紫阁寺、可政僧见玄奘未几,骨事尚存争。

參考

[]
  1. 下之文獻均來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