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語言學

文出維基大典

語言學科學也,所治者語言。語言見象,羣而有之。民生世間而有群,語言者生於交際者也。凡人生二三歲,始學語,能言彌多,所知彌廣。而文物典章之國,人及學齡,兼學書契。有文字,而後可以通古今,以迄天人等。雖一朝離群他適,亦必能外語而後可。故知人之為人,所不可須臾離者,莫語言若。平居語言,如飲食焉,人而能之。是以初民視以為常,不及學理。然有賢人出,若格物家牛頓瓦特,見林檎下落,知有引力沸水動壺,作蒸汽機。而言語之妙,生以來,所以有別禽獸者也,其研究不可一日緩。

雖在原始,哲家玄思,有說於語理者甚眾,若中國希臘印度,流傳典籍,至今尊崇。而是三國者,語言學之發祥地也。中國當先秦時,筆墨發皇,百家爭雄,所著作以為文則,即文言文。後之法古,唯古文是從,故訓解之學興,世稱小學、音韻訓詁。印度則偏推神教,用梵語也,初但傳之口耳。已而見諸文字,學者研求其正,乃於文法之學有創獲。若夫歐洲,古國則希臘、羅馬,千年之間,文法、修辭、邏輯之盛,成西洋語言學之本。以上稱語文學時代。語文學何?所以知古籍之論議,明古人之政制。法前人而今用,非以求語理也。且重書面,輕口語,掛礙甚多,雖則輝煌,去科學猶遠。

文藝復興,格物精進,萬國語言,皆得取材,始脫古而入於實驗之門。一十九稘,歷時比較之法出,按語音之比倫,考尋親族,楷定方言,而上溯之祖語者,初成科律,是為歷史語言學。而言語見象之錯綜,非廣博其所聞不為功。及二十稘,有瑞典索緒爾氏,作《普通語言學教程》,謂斯學所論,語言之結構也,存乎人人腦海之間。其統系則語音、語法、語彙。統系有母子,術業有專攻,則治同時異系之語言者,曰共時語言學;同系而異時者,曰歷史語言學。所治所事,一語、多語皆可。會通百象,成一定之言,即理論語言學,亦普通語言學。而理論復有待專門之研究。

從演進以明性質,其見象則民羣所共,其學理則萬事所基,故謂語言一學,根柢之學也,猶數學名學物理生理等。推諸人,反諸己,其用大矣。

分科

[]

古之學經,習小學聲韻以為次第。今語言一門,支脈繁茂,倫理如下:

[]
  • 《語言學綱要》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