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

文出維基大典
隋大興城

西安,古長安也,中國舊都,都之,城址歷朝有變,今西安咸陽間是焉。王莽篡,嘗易名常安而都之,合以常治久安意,莽卒,尋復名。後梁朱溫置雍州大安府,元世歸安西、奉元路,有西安,迄今沿用。

今之西安城牆者,蓋明西安城也。唐長安者,倍之。凡十二門,二十二街,百一十坊,中分朱雀大路,東萬年,西長安,倭僧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載,「夜三更東市失火,燒東市曹門以西二十四行,四千餘家。」

漢長安革古來築成方圓相圍之法,取宮,街,寺,民一合符契之勢,開今世城建之先法。渤海國上京龍泉府、日本平城、平安京悉效其制。北城為庶民之閭,計百六十。西北為市,曰「長安九市」。

史略[]

武王自酆居鎬,諸侯宗之。至幽王,燃烽火而戲諸侯,失信於天下,犬戎遂攻而拔之,平王乃東遷成周。豐京者,臨澧水而對鎬京,宗廟祭祀在茲焉。

漢高祖欲都洛陽張良諫之,因都長安焉。太祖五年,以秦故宮址修長樂宮,七年,復修未央于長安鄉,因以名之曰長安。惠帝五年,城防始竣。至武帝世,置京兆尹,修北,桂,明光諸宫,擴上林,掘明池,肇建章。

王莽敗,長安隳,光武中興以降,三國至晉,未嘗都之。周文帝宇文泰興,復都之。

隋文皇修大興京于首塬南,開皇二年,詔以宇文愷為營新都副監,高熲為大監,六月,破土,翌年春三月,竣。四年,鑿廣通渠,引渭至河。武德元年,唐立,乃改大興為長安。太宗、玄宗、數修之,興興慶宮,大明宮。唐末朱全忠嘗遷洛,以長安爲佑國軍。

宋置陝西路,尋置永興軍路。金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洪武二年,明太祖封次子為秦王,有詔西安府長興侯耿炳文并都指揮樸英奉行西安府修整。洪武三年,始建西安城牆。西南西、南兩面礎隋唐故城而延之,東,北牆咸新建之。洪武十一年始竣。隆慶二年,砌牆面以青磚。垣高一十二米,底寬一十五米,頂寬十有四米。方圓十二平方公里,復舊唐故城之十一。崇禎九年,陝西巡撫孫傳庭備闖王之亂,興四門「瓮城」。崇禎十六年,闖王拔西安,翌年都之,國號大順。清襲明制,補修者十有二。乾隆四十六年,倍城牆,設海墁,修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