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朝代」:各本之異

文出維基大典
[底本][底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Morrisonjohn022
Morrisonjohn022
擴文
第四行: 第四行:
[[File:China Dynasties.gif|300px|缩略图|中國歷代疆土變遷]]
[[File:China Dynasties.gif|300px|缩略图|中國歷代疆土變遷]]


===家天下之始===
公元前二〇七〇年,[[夏禹|禹]]立[[夏后氏|夏]],萬朝之始也。[[鳴條之戰]],夏敗,[[夏帝履癸|桀]]奔。[[商湯|湯]]即位,[[殷商|商]]繼夏而有[[天下]]。[[商帝辛|商紂王]]無道,[[周武王]]伐之,商亡,[[周|西周]]代商。[[周幽王]]崩,[[周平王]]東遷,史曰[[周|東周]]。[[周封建制|諸侯]]割據稱霸,廢[[周赧王]],東周卒亡,中國復入[[春秋時代|春秋]][[戰國]]之世,時數凡逾五百年。
[[夏禹|禹]],[[夏后氏|夏]]開國之君,中華世襲君主制之締造者也{{noteTag|name=家天下之始|雖今多以[[夏后氏|夏]]為萬朝之始,然諸古籍載,夏以前有古唐、虞二朝,第無實據明之。}}。中華之君雖名為天下之首,其權亦可旁落{{noteTag|name=君民共主|公元一九〇六年,[[清]][[清孝欽顯皇后|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應允立憲,始立憲運動。公元一九〇八年,清廷頒《欽定憲法大綱》,初定十載後行憲。公元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起,清廷欲平之,遂頒《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以限君權,是為中華[[君民共主]]之始。未幾,清亡。}}。中華君主之位,唯傳於宗室,故曰家天下;而開明之治可謂「與士大夫共天下」。然外戚當國時,其勢之盛可代行君權,甚而取君而代之{{noteTag|name=外戚篡位|外戚當政,後迫君遜位,以致更朝易代,乃屢見不鮮之事也。彷若[[王莽]]本乃[[漢|西漢]]外戚,後代西漢自立,為[[新]]之開國皇帝也。}}。先夏時,禪讓乃舉部族之長之法也,故曰公天下,止乎禹。


===更朝換代===
[[秦]]一統天下,[[秦始皇帝|秦始皇]]自號皇帝,乃中國稱皇帝之首者也。秦末,天下反之,[[秦王子嬰|秦三世]]持節出降,秦亡。[[漢太祖高皇帝|漢高帝]]即位,立[[漢|西漢]]。[[王莽]]篡西漢,廢[[漢孺子嬰|劉嬰]],改國號曰[[新]]。然民心不得,各地反亂,新亡。[[漢世祖光武皇帝|漢光武帝]]中興漢室,謂[[漢|東漢]]。[[漢孝獻皇帝|漢獻帝]]禪讓,東漢亡。天下三分,有[[曹魏]]、[[漢|蜀漢]]、[[孫吳|東吳]],史稱[[三國]],凡六十年。[[晉武帝]]受曹魏禪,[[晉|西晉]]之始也,終一統中國。[[晉愍帝]]見俘,西晉遂亡。江北淪落胡族,時局動蕩,十六國競立,有漢趙、[[成漢]]、後趙、[[前涼]]、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北涼、南燕、西涼、胡夏、[[北燕]],凡一百三十五年。晉室南遷,[[晉元帝]]即位,立[[晉|東晉]]。[[北魏]]一統華北,後有[[東魏]]、[[西魏]]、[[北齊]]、[[北周]],號為[[南北朝|北朝]],凡一百九十五年。[[晉恭帝]]禪位,東晉亡。華南之地繼東晉歷[[劉宋]]、[[南齊]]、[[南梁|梁]]、[[南陳|陳]],稱[[南北朝|南朝]],凡一百六十九年。
王朝更替,乃中華史之常態也。學人或以君之德而論朝之興衰,或以實質之況論之。學人之論,乃以朝代循環為重。


更朝換代,方式有二,曰武力攻伐、篡位。武力征伐以致更朝者,仿似[[金朝|金]]滅[[遼]]、[[元]]滅諸朝而後一統[[漢地]]。篡位以致更朝者,彷若[[曹魏]]代[[漢|東漢]]、[[南梁|梁]]篡[[南齊]]。篡位者又恐明之不正,難成其事,故多以[[禪讓]]之名行篡位之實耳。
[[隋文帝]]篡北周,定國號曰[[隋]],後南伐滅陳,南北朝終,中國復歸一統。隋末,天下大亂,[[皇泰主侗|隋恭帝]]遜位,隋亡。[[唐高祖]]即位,[[唐]]之始也。[[則天順聖皇后|周聖神帝]]廢[[唐睿宗]]自擁為皇帝,立[[武周]]。後神龍革命復興唐室,[[唐中宗]]重祚,止[[唐昭宣帝|唐哀帝]]為[[後梁]]所篡。唐亡,華北再亂,相繼立五朝,曰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故云[[五代]],凡五十有三年。是時,亦有[[五代|十國]],曰前蜀、[[楊吳]]、馬楚、[[吳越國|吳越]]、閩、南漢、荊南、後蜀、南唐、北漢,凡六十有二年。[[遼太祖]]起於塞北,稱皇帝,[[遼]]之始也。[[宋太祖]]篡後周,開[[趙宋|北宋]]之基,平五代十國之亂。[[夏景宗]]雄踞河西,史稱[[西夏]]。[[金太祖]]即位,立[[金朝|金]]。[[遼天祚帝]]見俘,遼遂亡於金。遼衰之際,[[遼德宗]]於西域立[[西遼]],圖收復塞北遼土,然未能成。金亦伐北宋,擄[[宋徽宗]]、[[宋欽宗]],北宋亡。宋室南遷,居於江南,[[宋高宗]]即位,史曰[[趙宋|南宋]]。西遼至[[屈出律]]、西夏至李睍、金至[[金末帝|完顏承麟]]皆終為蒙古帝國所滅。


為便於過目,年表多以簡略之態紀更朝之事,乃多與實不符。彷若[[明]][[清]]易代,學人習以公元一六四四年分之。然清實立於公元一六三六年,而[[明|南明]]至公元一六六二年方為清所滅。是時,亦有數割據政權,如[[張獻忠]]之大西、[[李自成]]之大順之屬。
[[元世祖]]行漢法,建國號曰[[元|大元]],謂中華正統。[[厓山海戰]],宋軍敗北,[[宋帝昺|趙昺]]投海,南宋卒亡,元一統中國。元末,民變四起,[[元惠宗]]北走,仍據塞北,史稱[[元|北元]]。[[明]]肇於[[明太祖|洪武帝]],國號曰大明。[[清太祖]]於東北稱汗,立[[清|後金]],至[[清太宗]]滅北元殘部,孛兒只斤額爾克孔果爾出降,翌年乃易國號曰[[清|大清]]。明末,天下動蕩,[[明威宗|崇禎帝]]殉國,明亡。清入[[山海關]]代明,明室南遷,[[明安宗|弘光帝]]即位,史曰[[明|南明]]。迨[[明昭宗|永曆帝]]奔緬甸東吁王朝,南明亡,天下方復混一。[[辛亥革命]]起,海內眾望[[共和]],未幾[[清宣統帝|宣統帝]]遜位,清遂亡,[[中華民國]]承之。

前朝宗室暨其嗣,本朝或誅之,或以二王三恪之禮待之。行禮遇,以彰本朝之正也。彷若[[北齊]]篡[[東魏]],[[齊文宣帝|齊文宣帝洋]]仍封[[魏孝靜帝|魏孝靜帝善見]]為中山王。又彷似[[趙宋|北宋]]滅[[後周]],[[宋仁宗|宋仁宗禎]]遂立[[後周世宗|周世宗榮]]之侄柴詠為崇義公。

中華修史傳統,乃為前朝撰史也。歷朝因之,竟成《[[廿四史]]》。[[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亦襲之。然國共內戰起,修史從而受阻。

===家天下之末===
公元一九一二年,辛亥革命成,清亡。革清舊命時,[[梁啟超]]嘗倡立[[孔子]]冑胤為皇帝,亦有贊復[[明]]者,皆未能成。

[[中華民國]]時,雖有圖复君主制者,但悉終負。公元一九一一年,博克多汗國立於外蒙古。喀爾喀諸部擁[[博克多汗|阿旺垂濟尼瑪丹彬旺舒克]]為其君,建元共戴。博克多汗國雖實為獨立,萬國皆以其為中華民國之部。後為蒙古人民共和國所代之。公元一九一五年,[[袁世凱]]稱皇帝,建國號曰中華帝國,建元洪憲。然國人莫之服也,護國之役遂起,袁氏終遜位。公元一九一七年,[[張勳]]擁[[清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重祚,復[[清|大清]]國號、宣統年號。然民益憤,復辟終告失敗。[[抗戰|日軍侵華]]間,於東北立[[滿洲國]],迎溥儀登大位,建元康德。溥儀本志在復清,然不果。及後,日本戰敗。溥儀聞日本降,仍退位,國遂亡。滿洲國雖告獨立,實附日本,故當世學人習以偽滿洲國呼之。

===史略===
公元前二〇七〇年,[[夏禹|禹]]立[[夏后氏|夏]],萬朝之始也。[[鳴條之戰]],夏敗,[[夏帝履癸|桀]]奔。[[商湯|湯]]即位,[[殷商|商]]繼夏而有[[天下]]。[[商帝辛|商紂王受]]無道,[[周武王|周武王發]]伐之,商亡,[[周|西周]]代商。[[周幽王|周幽王宮涅]]崩,[[周平王|周平王宜臼]]東遷,史曰[[周|東周]]。[[周封建制|諸侯]]割據稱霸,廢[[周赧王|周赧王延]],東周卒亡,中國復入[[春秋時代|春秋]][[戰國]]之世,時數凡逾五百年。

[[秦]]一統天下,[[秦始皇帝|秦始皇政]]自號皇帝,乃中國稱皇帝之首者也。秦末,天下反之,[[秦王子嬰|秦三世子嬰]]持節出降,秦亡。[[漢太祖高皇帝|漢高帝邦]]即位,立[[漢|西漢]]。[[王莽]]篡西漢,廢[[漢孺子嬰|劉嬰]],改國號曰[[新]]。然民心不得,各地反亂,新亡。[[漢世祖光武皇帝|漢光武帝秀]]中興漢室,謂[[漢|東漢]]。[[漢孝獻皇帝|漢獻帝協]]禪讓,東漢亡。天下三分,有[[曹魏]]、[[漢|蜀漢]]、[[孫吳|東吳]],史稱[[三國]],凡六十年。[[晉武帝|晉武帝炎]]受曹魏禪,[[晉|西晉]]之始也,終一統中國。[[晉愍帝|晉愍帝鄴]]見俘,西晉遂亡。江北淪落胡族,時局動蕩,十六國競立,有漢趙、[[成漢]]、後趙、[[前涼]]、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北涼、南燕、西涼、胡夏、[[北燕]],凡一百三十五年。晉室南遷,[[晉元帝]]即位,立[[晉|東晉]]。[[北魏]]一統華北,後有[[東魏]]、[[西魏]]、[[北齊]]、[[北周]],號為[[南北朝|北朝]],凡一百九十五年。[[晉恭帝|晉恭帝德文]]禪位,東晉亡。華南之地繼東晉歷[[劉宋]]、[[南齊]]、[[南梁|梁]]、[[南陳|陳]],稱[[南北朝|南朝]],凡一百六十九年。

[[隋文帝|隋文帝堅]]篡北周,定國號曰[[隋]],後南伐滅陳,南北朝終,中國復歸一統。隋末,天下大亂,[[皇泰主侗|隋恭帝侗]]遜位,隋亡。[[唐高祖|唐高祖淵]]即位,[[唐]]之始也。[[則天順聖皇后|周聖神帝曌]]廢[[唐睿宗|唐睿宗旦]]自擁為皇帝,立[[武周]]。後神龍革命復興唐室,[[唐中宗|唐中宗顯]]重祚,止[[唐昭宣帝|唐哀帝柷]]為[[後梁]]所篡。唐亡,華北再亂,相繼立五朝,曰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故云[[五代]],凡五十有三年。是時,亦有[[五代|十國]],曰前蜀、[[楊吳]]、馬楚、[[吳越國|吳越]]、閩、南漢、荊南、後蜀、南唐、北漢,凡六十有二年。[[遼太祖|遼太祖阿保機]]起於塞北,稱皇帝,[[遼]]之始也。[[宋太祖|宋太祖匡胤]]篡後周,開[[趙宋|北宋]]之基,平五代十國之亂。[[夏景宗|夏景宗元昊]]雄踞河西,史稱[[西夏]]。[[金太祖|金太祖阿骨打]]即位,立[[金朝|金]]。[[遼天祚帝|遼天祚帝延禧]]見俘,遼遂亡於金。遼衰之際,[[遼德宗|遼德宗大石]]於西域立[[西遼]],圖收復塞北遼土,然未能成。金亦伐北宋,擄[[宋徽宗|宋徽宗佶]]、[[宋欽宗|宋欽宗桓]],北宋亡。宋室南遷,居於江南,[[宋高宗|宋高宗構]]即位,史曰[[趙宋|南宋]]。西遼至[[屈出律]]、西夏至李睍、金至[[金末帝|完顏承麟]]皆終為蒙古帝國所滅。

[[元世祖|元世祖忽必烈]]行漢法,建國號曰[[元|大元]],謂中華正統。[[厓山海戰]],宋軍敗北,[[宋帝昺|趙昺]]投海,南宋卒亡,元一統中國。元末,民變四起,[[元惠宗|元惠宗妥懽貼睦爾]]北走,仍據塞北,史稱[[元|北元]]。[[明]]肇於[[明太祖|洪武帝元璋]],國號曰大明。[[清太祖|清太祖努爾哈赤]]於東北稱汗,立[[清|後金]],至[[清太宗|清太宗皇太極]]滅北元殘部,孛兒只斤額爾克孔果爾出降,翌年乃易國號曰[[清|大清]]。明末,天下動蕩,[[明威宗|崇禎帝由檢]]殉國,明亡。清入[[山海關]]代明,明室南遷,[[明安宗|弘光帝由崧]]即位,史曰[[明|南明]]。迨[[明昭宗|永曆帝由榔]]奔緬甸東吁王朝,南明亡,天下方復混一。辛亥革命起,海內眾望[[共和]],未幾[[清宣統帝|宣統帝溥儀]]遜位,清遂亡,[[中華民國]]承之。

==正統之論==
中華分立,多朝並存也。彷若[[三國]]、十六國、[[南北朝]]、[[五代|五代十國]]之屬。

分立之世,正統之爭為重也。漢族之朝習以華夷秩序論其正統。胡族之朝則自稱襲中華之俗、史,故乃正統。依傳統史觀,正統者,朝也;非正統者,即行世襲君主制,國也,一曰偽朝。正統之爭,歷朝各持己見,古今學人亦如是。

正統之爭,茲列如下:
* 三國之[[曹魏]]、[[漢|蜀漢]]、[[孫吳|東吳]]各自號正統,且否他朝正統之論。[[魏高祖文皇帝|魏文帝丕]]篡[[漢孝獻皇帝|漢獻帝協]]之位,故曹魏承[[漢|東漢]]之法統。[[晉|西晉]]允以曹魏為三國正統,並稱襲曹魏之法統矣。[[唐]]亦以曹魏為三國正統。然[[趙宋|南宋]]之[[朱熹]]言應以蜀漢為正統。
* [[晉|東晉]]以正統自居。十六國之漢趙、後趙、前秦之屬亦自號正統。
* 南北朝時,各朝皆自稱正統。北朝呼南朝曰島夷,而南朝謂北朝曰索虜,乃否他朝正統之論也。
* 五代十國時,多朝自號正統。[[後梁]]上承唐,故宣繼唐之法統,然[[後唐]]否之。[[後晉]]乃許後唐之正統。學人或嘗以南唐為此世之正統。[[趙宋|北宋]]通以五代為正統,及至當世學人因之。
* [[遼]]滅後晉,乃稱承後晉之法統,且自號正統。北宋、南宋皆以為正統。[[金朝|金]]且以正統自居,且否宋之正統。[[元]]許遼、宋、金、[[西遼]]之正統,故撰《遼史》、《宋史》、《金史》明之。
* [[明]]許元之正統,但自稱元祚已盡,故[[元|北元]]當為非正統也。北元則稱其延元之法統,逮[[清|後金]]滅之。
* [[清]]許明之正統,但自稱明祚已盡,故[[明|南明]]當為非正統也。南明則以正統自居,迨為清所滅。[[東寧]]、[[朝鮮國|李氏朝鮮]]、後黎朝皆曾否清之正統。依《中朝事實》暨《華夷變態》之論,清非中華正統,且[[江戶幕府]]當為中國、中華也。

多朝並立,難免正統之爭。然北宋之[[歐陽脩]]倡,分立之世無正統之朝。而宋之正統乃源於其平五代十國之力,非襲自[[後周]]也。三國、十六國、南北朝之屬亦如是。

史籍多以一朝為某世之正統,分立之世亦同耳。今多以[[夏后氏|夏]]、[[殷商|商]]、[[周|西周]]、[[周|東周]]、[[秦]]、[[漢|西漢]]、東漢、曹魏、西晉、東晉、[[劉宋]]、[[南齊]]、[[南梁|梁]]、[[南陳|陳]]、[[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南宋、元、明、清為中華正統之朝。

==同宗==
同宗之朝,茲列如下:
* [[周|西周]]、[[周|東周]]者,姬姓之朝也。二者同號曰周。[[周平王|周平王宜臼]]乃[[周幽王|周幽王宮涅]]之子。
* [[漢|西漢]]、[[漢|東漢]]、[[漢|蜀漢]]、[[劉宋]]者,劉姓之朝也。其西漢合東漢同號曰漢。[[漢世祖光武皇帝|漢光武帝秀]]乃[[漢太祖高皇帝|漢高帝邦]]之九世孫、[[漢孝景皇帝|漢景帝啟]]之七世孫。[[漢昭烈皇帝|漢昭烈帝備]]亦為漢景帝之嗣。據《宋書》載,[[宋武帝|宋武帝裕]]乃[[漢楚元王|楚元王交]]之後。
* [[晉|西晉]]、[[晉|東晉]]者,司馬姓之朝也。二者同號曰晉。[[晉元帝|晉元帝睿]]乃[[司馬懿|晉宣帝懿]]之曾孫、琅邪武王伷之孫、琅邪恭王覲之子。
* 漢趙、胡夏者,攣鞮姓之朝也,後更姓為劉、赫連。漢光文帝淵乃劉羌渠之嗣,而[[夏世祖武烈皇帝|夏武烈帝勃勃]]乃劉去卑之後;據《北史》載,劉羌渠與劉去卑乃昆季。
* 前燕、後燕、南燕者,慕容姓之朝也。燕成武帝垂、燕獻武帝德均乃燕文明帝皝之子。
* 西涼、[[唐]]者,李姓之朝也。[[唐高祖|唐高祖淵]]乃[[李暠|涼武昭王暠]]之七世孫。
* [[北魏]]、[[東魏]]、[[西魏]]者,拓跋姓之朝也,後更姓為元。[[魏孝靜帝|魏孝靜帝善見]]乃[[魏孝文帝|魏孝文帝宏]]之曾孫。[[西魏文帝|魏文帝寶炬]]乃魏孝文帝之孫。
* [[南齊]]、[[南梁|梁]]者,蕭姓之朝也。[[梁武帝|梁武帝衍]]之父梁文帝順之乃[[齊高帝|齊高帝道成]]之族弟。
* [[後漢]]、北漢者,劉姓之朝也。漢世祖旻乃[[後漢高祖|漢高祖知遠]]之弟。
* [[遼]]、[[西遼]]者,耶律姓之朝也。[[遼德宗|遼德宗大石]]乃[[遼太祖|遼太祖阿保機]]之八世孫。
* [[趙宋|北宋]]、[[趙宋|南宋]]者,趙姓之朝也。二者同號曰宋。[[宋高宗|宋高宗構]]乃[[宋徽宗|宋徽宗佶]]之子、[[宋欽宗|宋欽宗桓]]之弟。
* [[元]]、[[元|北元]]者,孛兒只斤姓之朝也。元之末代君主、北元開國之君乃同者,即[[元惠宗|元惠宗妥懽貼睦爾]]。
* [[明]]、[[明|南明]]者,朱姓之朝也。[[明安宗|弘光帝由崧]]乃[[明神宗|萬曆帝翊鈞]]之孫。
* [[清|後金]]、[[清]]者,愛新覺羅姓之朝也。後金之末代君主、清開國之君乃同者,即[[清太宗|清太宗皇太極]]。

==類==
===中原王朝===
[[中原]]者,中華文明初始之域也。中原王朝者,國都立於中原之朝也,漢胡之朝均可謂之。

===大一統王朝===
大一統王朝者,成漢地一統之朝也,漢胡之朝均可謂之。漢地,亦曰中國本部,乃漢族原居之域,非同中國、中華之意。混一漢地者且其君號曰皇帝之朝可謂中華帝國{{noteTag|name=中華帝國三元論|中華帝國三元論,[[傅斯年]]、黃仁宇之屬之說也。中華第一帝國肇於[[秦]],經[[漢|西漢]]、[[漢|東漢]]、[[曹魏]]、[[晉|西晉]]、[[晉|東晉]]、[[劉宋]]、[[南齊]]、[[南梁|梁]]、迨[[南陳|陳]]而止。中華第二帝國始於[[北魏]],歷[[西魏]]、[[北周]]、[[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趙宋|北宋]],止乎[[趙宋|南宋]]。中華第三帝國起於[[遼]],居[[金朝|金]]、[[元]]、[[明]],逮[[清]]而終。如許此論,非大一統者亦可喚作中華帝國。}}。

《[[公羊傳]]》始論大一統,後為孔、[[孟子|孟]]之屬所承之。

大一統者,[[秦]]、[[漢|西漢]]、[[新]]、[[漢|東漢]]、[[晉|西晉]]、[[隋]]、[[唐]]、[[武周]]、[[趙宋|北宋]]、[[元]]、[[明]]、[[清]]是也。緣[[遼]]、[[西夏]]嘗躡足漢地,故亦有云北宋非大一統者。

===征服王朝、滲透王朝===
胡族之朝,其類有二,即征服王朝、滲透王朝也,依其漢化程度分之。漢胡文化皆承者,如[[元]]、[[清]]之屬,征服王朝也。終盡漢化者,仿似後秦、[[北魏]],滲透王朝也。二者悉出自魏復古,為擁中華多元論之學人所斥之。

==號==
===國號===
立國之初,定其國號,常事也。國號者,以示朝之正也。

擇國號之法有五,茲列如下:
* 自部族之號,如[[夏后氏|夏]]之屬。
* 自開國之君未登極時之封號、爵位,如[[南陳|陳]]之屬。
* 自同域古國之號,如前燕之屬。
* 自同宗古國之號,如[[後周]]之屬。
* 自吉祥、殊意之詞,如[[元]]之屬。

國祚未盡乃易國號者,非無存耳。彷若南漢,初建國號曰越,後更曰漢。

《湧幢小品》載,國號上加「大」字,始於元。然他典否之,載先元亦有國號加「大」字者,如[[遼]]、[[金朝|金]]之屬。

國號無「大」字者,其臣、民、藩屬仍習加「大」字呼之,乃尊崇之法也。仿似《日本書記》所稱之[[唐|大唐]],其國號僅曰唐耳。

中華各朝以中國、中華自居,然又無一以二者為國號。公元一六八九年,清俄訂《[[尼布楚條約]]》,乃中外協約首見中國一詞也,為清之代稱。後[[中華民國]]定略稱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襲之。

==史稱==
同國號之朝繁多,故學人習加前綴以辨之。其法如下:
* 方位之詞,如[[元|北元]]、南唐、[[晉|東晉]]、[[西遼]]之屬。
* 順序之詞,如前秦、後趙之屬。
* 國姓,如[[武周]]、馬楚之屬。
* 他類前綴,如[[漢|蜀漢]]、胡夏之屬。

一朝可有多號。彷若[[漢|西漢]]亦史曰前漢、[[楊吳]]又史謂南吳。

若一朝之治生變,乃有辨別之需。仿似[[趙宋|宋]]多有北宋、南宋之分,用以辨[[宋太祖|宋太祖匡胤]]所立之朝與[[宋高宗|宋高宗構]]復興之朝。諸如此類者,曾歷失國、復國也。名號之分故彰變故之實也。不循此法者,西秦、[[唐]]是也。

==域==
中華之域,歷朝有別。初,中華之朝立於中原,據於[[黃河]]、[[長江]]兩岸。後拓土,成今中華之疆土。

中華之朝嘗控漢地、[[臺灣]]、滿洲、[[庫頁島|庫頁]]、蒙古、越南、[[西藏|藏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南海]]諸島全境,亦曾躡足[[中亞]]、[[朝鮮半島]]、[[緬甸]]、[[阿富汗]]、[[北亞|西伯利亞]]之屬。

幅員列萬朝之至廣者,[[清]]也。然亦有云[[元]]勝清者{{noteTag|name=元|此文所言之[[元]],因當世學人之例,為立於中原之朝也。然[[元世祖|元世祖忽必烈]]所定之大元國號,本意乃用於蒙古帝國全境。但蒙古帝國雖號為一國,實分數部矣,且各為政,故元之廣義多不為當世學人用之。}}。緣元之北界於何有爭,故構此異說耳。元之疆土,學人或以止於貝加爾湖北岸,或以嘗抵[[北冰洋]]濱。清之域乃與鄰國定之,故愈明矣。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暨[[中華民國]]悉承清末之域。

排此,諸外藩奉中華之朝為其宗主,是為中華朝貢體係也。始於[[漢|西漢]],歷朝襲之,迨清政衰而終。


==朝==
==朝==

二〇二一年六月四日 (五) 一六時二一分審

中國朝代,中華世襲君主制政權也。上承三皇五帝,下啟中華民國,垂四千載。依傳統史觀,稱朝者,正統也[註 一]。混一漢地者,大一統也[註 二]。無無胡,均自號中國。同國號者頗多,第不可混同,故學人以前綴辨之。朝代更替,方式有二,即外禪、武力征伐也。中華之土,歷朝有異,初立於中原,迨拓土至極盛[註 三]。方其盛時,思潮及於四海,萬國來貢,尊其為宗主,呼其曰天朝,奉其正朔,莫能匹之。

中國歷代疆土變遷

家天下之始

開國之君,中華世襲君主制之締造者也[註 四]。中華之君雖名為天下之首,其權亦可旁落[註 五]。中華君主之位,唯傳於宗室,故曰家天下;而開明之治可謂「與士大夫共天下」。然外戚當國時,其勢之盛可代行君權,甚而取君而代之[註 六]。先夏時,禪讓乃舉部族之長之法也,故曰公天下,止乎禹。

更朝換代

王朝更替,乃中華史之常態也。學人或以君之德而論朝之興衰,或以實質之況論之。學人之論,乃以朝代循環為重。

更朝換代,方式有二,曰武力攻伐、篡位。武力征伐以致更朝者,仿似滅諸朝而後一統漢地。篡位以致更朝者,彷若曹魏東漢南齊。篡位者又恐明之不正,難成其事,故多以禪讓之名行篡位之實耳。

為便於過目,年表多以簡略之態紀更朝之事,乃多與實不符。彷若易代,學人習以公元一六四四年分之。然清實立於公元一六三六年,而南明至公元一六六二年方為清所滅。是時,亦有數割據政權,如張獻忠之大西、李自成之大順之屬。

前朝宗室暨其嗣,本朝或誅之,或以二王三恪之禮待之。行禮遇,以彰本朝之正也。彷若北齊東魏齊文宣帝洋仍封魏孝靜帝善見為中山王。又彷似北宋後周宋仁宗禎遂立周世宗榮之侄柴詠為崇義公。

中華修史傳統,乃為前朝撰史也。歷朝因之,竟成《廿四史》。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亦襲之。然國共內戰起,修史從而受阻。

家天下之末

公元一九一二年,辛亥革命成,清亡。革清舊命時,梁啟超嘗倡立孔子冑胤為皇帝,亦有贊復者,皆未能成。

中華民國時,雖有圖复君主制者,但悉終負。公元一九一一年,博克多汗國立於外蒙古。喀爾喀諸部擁阿旺垂濟尼瑪丹彬旺舒克為其君,建元共戴。博克多汗國雖實為獨立,萬國皆以其為中華民國之部。後為蒙古人民共和國所代之。公元一九一五年,袁世凱稱皇帝,建國號曰中華帝國,建元洪憲。然國人莫之服也,護國之役遂起,袁氏終遜位。公元一九一七年,張勳愛新覺羅溥儀重祚,復大清國號、宣統年號。然民益憤,復辟終告失敗。日軍侵華間,於東北立滿洲國,迎溥儀登大位,建元康德。溥儀本志在復清,然不果。及後,日本戰敗。溥儀聞日本降,仍退位,國遂亡。滿洲國雖告獨立,實附日本,故當世學人習以偽滿洲國呼之。

史略

公元前二〇七〇年,,萬朝之始也。鳴條之戰,夏敗,奔。即位,繼夏而有天下商紂王受無道,周武王發伐之,商亡,西周代商。周幽王宮涅崩,周平王宜臼東遷,史曰東周諸侯割據稱霸,廢周赧王延,東周卒亡,中國復入春秋戰國之世,時數凡逾五百年。

一統天下,秦始皇政自號皇帝,乃中國稱皇帝之首者也。秦末,天下反之,秦三世子嬰持節出降,秦亡。漢高帝邦即位,立西漢王莽篡西漢,廢劉嬰,改國號曰。然民心不得,各地反亂,新亡。漢光武帝秀中興漢室,謂東漢漢獻帝協禪讓,東漢亡。天下三分,有曹魏蜀漢東吳,史稱三國,凡六十年。晉武帝炎受曹魏禪,西晉之始也,終一統中國。晉愍帝鄴見俘,西晉遂亡。江北淪落胡族,時局動蕩,十六國競立,有漢趙、成漢、後趙、前涼、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北涼、南燕、西涼、胡夏、北燕,凡一百三十五年。晉室南遷,晉元帝即位,立東晉北魏一統華北,後有東魏西魏北齊北周,號為北朝,凡一百九十五年。晉恭帝德文禪位,東晉亡。華南之地繼東晉歷劉宋南齊,稱南朝,凡一百六十九年。

隋文帝堅篡北周,定國號曰,後南伐滅陳,南北朝終,中國復歸一統。隋末,天下大亂,隋恭帝侗遜位,隋亡。唐高祖淵即位,之始也。周聖神帝曌唐睿宗旦自擁為皇帝,立武周。後神龍革命復興唐室,唐中宗顯重祚,止唐哀帝柷後梁所篡。唐亡,華北再亂,相繼立五朝,曰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故云五代,凡五十有三年。是時,亦有十國,曰前蜀、楊吳、馬楚、吳越、閩、南漢、荊南、後蜀、南唐、北漢,凡六十有二年。遼太祖阿保機起於塞北,稱皇帝,之始也。宋太祖匡胤篡後周,開北宋之基,平五代十國之亂。夏景宗元昊雄踞河西,史稱西夏金太祖阿骨打即位,立遼天祚帝延禧見俘,遼遂亡於金。遼衰之際,遼德宗大石於西域立西遼,圖收復塞北遼土,然未能成。金亦伐北宋,擄宋徽宗佶宋欽宗桓,北宋亡。宋室南遷,居於江南,宋高宗構即位,史曰南宋。西遼至屈出律、西夏至李睍、金至完顏承麟皆終為蒙古帝國所滅。

元世祖忽必烈行漢法,建國號曰大元,謂中華正統。厓山海戰,宋軍敗北,趙昺投海,南宋卒亡,元一統中國。元末,民變四起,元惠宗妥懽貼睦爾北走,仍據塞北,史稱北元肇於洪武帝元璋,國號曰大明。清太祖努爾哈赤於東北稱汗,立後金,至清太宗皇太極滅北元殘部,孛兒只斤額爾克孔果爾出降,翌年乃易國號曰大清。明末,天下動蕩,崇禎帝由檢殉國,明亡。清入山海關代明,明室南遷,弘光帝由崧即位,史曰南明。迨永曆帝由榔奔緬甸東吁王朝,南明亡,天下方復混一。辛亥革命起,海內眾望共和,未幾宣統帝溥儀遜位,清遂亡,中華民國承之。

正統之論

中華分立,多朝並存也。彷若三國、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之屬。

分立之世,正統之爭為重也。漢族之朝習以華夷秩序論其正統。胡族之朝則自稱襲中華之俗、史,故乃正統。依傳統史觀,正統者,朝也;非正統者,即行世襲君主制,國也,一曰偽朝。正統之爭,歷朝各持己見,古今學人亦如是。

正統之爭,茲列如下:

  • 三國之曹魏蜀漢東吳各自號正統,且否他朝正統之論。魏文帝丕漢獻帝協之位,故曹魏承東漢之法統。西晉允以曹魏為三國正統,並稱襲曹魏之法統矣。亦以曹魏為三國正統。然南宋朱熹言應以蜀漢為正統。
  • 東晉以正統自居。十六國之漢趙、後趙、前秦之屬亦自號正統。
  • 南北朝時,各朝皆自稱正統。北朝呼南朝曰島夷,而南朝謂北朝曰索虜,乃否他朝正統之論也。
  • 五代十國時,多朝自號正統。後梁上承唐,故宣繼唐之法統,然後唐否之。後晉乃許後唐之正統。學人或嘗以南唐為此世之正統。北宋通以五代為正統,及至當世學人因之。
  • 滅後晉,乃稱承後晉之法統,且自號正統。北宋、南宋皆以為正統。且以正統自居,且否宋之正統。許遼、宋、金、西遼之正統,故撰《遼史》、《宋史》、《金史》明之。
  • 許元之正統,但自稱元祚已盡,故北元當為非正統也。北元則稱其延元之法統,逮後金滅之。
  • 許明之正統,但自稱明祚已盡,故南明當為非正統也。南明則以正統自居,迨為清所滅。東寧李氏朝鮮、後黎朝皆曾否清之正統。依《中朝事實》暨《華夷變態》之論,清非中華正統,且江戶幕府當為中國、中華也。

多朝並立,難免正統之爭。然北宋之歐陽脩倡,分立之世無正統之朝。而宋之正統乃源於其平五代十國之力,非襲自後周也。三國、十六國、南北朝之屬亦如是。

史籍多以一朝為某世之正統,分立之世亦同耳。今多以西周東周西漢、東漢、曹魏、西晉、東晉、劉宋南齊、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南宋、元、明、清為中華正統之朝。

同宗

同宗之朝,茲列如下:

中原王朝

中原者,中華文明初始之域也。中原王朝者,國都立於中原之朝也,漢胡之朝均可謂之。

大一統王朝

大一統王朝者,成漢地一統之朝也,漢胡之朝均可謂之。漢地,亦曰中國本部,乃漢族原居之域,非同中國、中華之意。混一漢地者且其君號曰皇帝之朝可謂中華帝國[註 七]

公羊傳》始論大一統,後為孔、之屬所承之。

大一統者,西漢東漢西晉武周北宋是也。緣西夏嘗躡足漢地,故亦有云北宋非大一統者。

征服王朝、滲透王朝

胡族之朝,其類有二,即征服王朝、滲透王朝也,依其漢化程度分之。漢胡文化皆承者,如之屬,征服王朝也。終盡漢化者,仿似後秦、北魏,滲透王朝也。二者悉出自魏復古,為擁中華多元論之學人所斥之。

國號

立國之初,定其國號,常事也。國號者,以示朝之正也。

擇國號之法有五,茲列如下:

  • 自部族之號,如之屬。
  • 自開國之君未登極時之封號、爵位,如之屬。
  • 自同域古國之號,如前燕之屬。
  • 自同宗古國之號,如後周之屬。
  • 自吉祥、殊意之詞,如之屬。

國祚未盡乃易國號者,非無存耳。彷若南漢,初建國號曰越,後更曰漢。

《湧幢小品》載,國號上加「大」字,始於元。然他典否之,載先元亦有國號加「大」字者,如之屬。

國號無「大」字者,其臣、民、藩屬仍習加「大」字呼之,乃尊崇之法也。仿似《日本書記》所稱之大唐,其國號僅曰唐耳。

中華各朝以中國、中華自居,然又無一以二者為國號。公元一六八九年,清俄訂《尼布楚條約》,乃中外協約首見中國一詞也,為清之代稱。後中華民國定略稱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襲之。

史稱

同國號之朝繁多,故學人習加前綴以辨之。其法如下:

  • 方位之詞,如北元、南唐、東晉西遼之屬。
  • 順序之詞,如前秦、後趙之屬。
  • 國姓,如武周、馬楚之屬。
  • 他類前綴,如蜀漢、胡夏之屬。

一朝可有多號。彷若西漢亦史曰前漢、楊吳又史謂南吳。

若一朝之治生變,乃有辨別之需。仿似多有北宋、南宋之分,用以辨宋太祖匡胤所立之朝與宋高宗構復興之朝。諸如此類者,曾歷失國、復國也。名號之分故彰變故之實也。不循此法者,西秦、是也。

中華之域,歷朝有別。初,中華之朝立於中原,據於黃河長江兩岸。後拓土,成今中華之疆土。

中華之朝嘗控漢地、臺灣、滿洲、庫頁、蒙古、越南、藏區新疆南海諸島全境,亦曾躡足中亞朝鮮半島緬甸阿富汗西伯利亞之屬。

幅員列萬朝之至廣者,也。然亦有云勝清者[註 八]。緣元之北界於何有爭,故構此異說耳。元之疆土,學人或以止於貝加爾湖北岸,或以嘗抵北冰洋濱。清之域乃與鄰國定之,故愈明矣。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悉承清末之域。

排此,諸外藩奉中華之朝為其宗主,是為中華朝貢體係也。始於西漢,歷朝襲之,迨清政衰而終。

中國世襲君主制政權眾多,廣義上皆可謂王朝,舉其大者如下。紀年悉從公元。

  1. 正統之爭,古今學人各持己見,歷朝亦如是。然今多以西周東周西漢東漢曹魏西晉東晉劉宋南齊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南宋為正統。
  2. 大一統者,西漢東漢西晉武周北宋是也。以西夏嘗躡足漢地,故亦有云北宋非大一統者。
  3. 論幅員,亦有云者。
  4. 雖今多以為萬朝之始,然諸古籍載,夏以前有古唐、虞二朝,第無實據明之。
  5. 公元一九〇六年,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應允立憲,始立憲運動。公元一九〇八年,清廷頒《欽定憲法大綱》,初定十載後行憲。公元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起,清廷欲平之,遂頒《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以限君權,是為中華君民共主之始。未幾,清亡。
  6. 外戚當政,後迫君遜位,以致更朝易代,乃屢見不鮮之事也。彷若王莽本乃西漢外戚,後代西漢自立,為之開國皇帝也。
  7. 中華帝國三元論,傅斯年、黃仁宇之屬之說也。中華第一帝國肇於,經西漢東漢曹魏西晉東晉劉宋南齊、迨而止。中華第二帝國始於北魏,歷西魏北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止乎南宋。中華第三帝國起於,居,逮而終。如許此論,非大一統者亦可喚作中華帝國。
  8. 此文所言之,因當世學人之例,為立於中原之朝也。然元世祖忽必烈所定之大元國號,本意乃用於蒙古帝國全境。但蒙古帝國雖號為一國,實分數部矣,且各為政,故元之廣義多不為當世學人用之。

兼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