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況」:各本之異

文出維基大典
[底本][底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MystBot
r2.6.5) (僕 削: hu:Hszün Csing
SieBot
僕 增: it:Xun Zi
第一九行: 第一九行:
[[fi:Xunzi]]
[[fi:Xunzi]]
[[fr:Xun Zi]]
[[fr:Xun Zi]]
[[it:Xun Zi]]
[[ja:荀子]]
[[ja:荀子]]
[[ko:순자]]
[[ko:순자]]

二〇一〇年一二月二七日 (一) 一四時四三分審

荀子名況,字,後避漢宣帝諱,而稱孫卿戰國儒者,展學,倡性惡,於刪修儒家之典,亦有其功,其性惡說常為人論與孟子性善說,著書名《荀子》也。

年五十,始游學於齊,襄王時「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後逸而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居蘭陵,於此時嘗入秦,謂秦「治之至也」。亦至趙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前。終老死於楚。嘗傳道授業,戰國末最負盛名者—韓非李斯皆其徒,因故而為法學之人,使後有人疑其非儒者,亦因其徒故而為後世所駁也。

荀子之思,出於社會,重秩序,反神怪,重人為。孔子曰「仁」,孟子曰「義」,荀子則曰「禮」,重行之常規。其以孔子為聖,然反孟子與子思所言,以為己及子弓為孔子之真後也。荀子以為人生而有慾,若慾不滿,則爭生焉,故謂人性本惡,須教以聖王與禮法,「化性起偽」,而使人有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