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

文出維基大典
晉高祖宣皇帝
名諱 司馬懿
生卒 光和二年嘉平三年
在位 追尊為帝,無在位年數
政權 曹魏
廟號高祖
諡號宣皇帝
陵墓高原陵
先君
嗣君 晉景帝

晉高祖宣皇帝,字仲達漢靈帝光和二年誕,魏齊王嘉平三年八月初五崩,河內溫縣孝敬里舞陽村人也,出身世族,事魏爲臣,卒諡文宣。高祖司馬鈞漢安帝時為征西將軍;曾祖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司馬儁為潁川太守;父司馬防為京兆尹,育八子,時稱「司馬八達」,懿其二子也。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史書稱「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常慨然有憂天下心」。

武帝受禪,追尊號曰宣皇帝,廟稱高祖,陵曰高原。

[]

  • 南陽太守同郡楊俊:「此非常之人也。」(《三國志·楊俊傳》《晉書·宣帝紀第一》)
  • 尚書清河崔琰對司馬懿長兄司馬朗善,亦謂朗曰:「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晉書·宣帝紀第一》)
  • 魏武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對曹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晉書·宣帝紀第一》)
  • 曹植謂懿:「魁傑雄特,秉心平直。威嚴允憚,風行草靡。在朝則匡贊時俗,百僚儀一;臨事則戎昭果毅,折衝厭難者,司馬驃騎也。」
  • 魏明帝曰:「西方有事,非君(司馬懿)莫可付者。」(《晉書·宣帝紀第一》)
  • 夏侯霸曰:「彼自吻家,非人臣也」(《太平御覽卷四百四十二人事部八十三知人上》引孫盛《魏氏春秋》)
  • 文欽曰:「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託之任。懿戮力盡節,以寧華夏。又以齊王聰明,無有穢德,乃心勤盡忠以輔上,天下賴之。懿欲討滅二虜以安宇內,始分軍糧,克時同舉,未成而薨。齊王以懿有輔己大功,故遂使師承統懿業,委以大事。而師以盛年在職,無疾託病,坐擁強兵,無有臣禮,朝臣非之,義士譏之,天下所聞,其罪一也。懿造計取賊,多舂軍糧,剋期有日。師為大臣,當除國難,又為人子,當卒父業。哀聲未絕而便罷息,為臣不忠,為子不孝,其罪二也。」

身後評[]

  • 唐太宗為《晉書宣帝紀》作論,曰:「夫天地之大,黎元為本。邦國之貴,元首為先。治亂無常,興亡有運。是故五帝之上,居萬乘以為憂;三王已來,處其憂而為樂。競智力,爭利害,大小相吞,強弱相襲。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霧交飛。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明帝將終,棟樑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鐘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復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晉書·宣帝紀第一》)
  • 宋代何去非曰「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於相持,則仲達之志得矣。或者謂仲達之權詭,不足以當孔明之節制,此腐儒守經之談,不足為曉機者道也。」詳見《何博士備論 司馬仲達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