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各本之異

文出維基大典
[底本][底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損齋
無編輯摘要
損齋
無編輯摘要
第一七行: 第一七行:
'''南京''',古號'''建業'''、'''建康'''、'''秣陵'''、'''金陵'''、'''集慶'''、'''應天'''、'''江寧'''等。人稱「六朝古都」,[[孫吳|吳]]、[[晉]]、[[劉宋|宋]]、[[齊]]、[[梁]]、[[南陳|陳]]、[[南唐]]、[[明]]、[[中華民國]]悉嘗都之。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之會。自古乃虎踞龍蟠,王氣之地,山河險固。近長江之口,乃其「龍首」也。是以定都南京,俊彥輩出。南京四時分明,降雨充沛,偎依長江,水源充足。
'''南京''',古號'''建業'''、'''建康'''、'''秣陵'''、'''金陵'''、'''集慶'''、'''應天'''、'''江寧'''等。人稱「六朝古都」,[[孫吳|吳]]、[[晉]]、[[劉宋|宋]]、[[齊]]、[[梁]]、[[南陳|陳]]、[[南唐]]、[[明]]、[[中華民國]]悉嘗都之。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之會。自古乃虎踞龍蟠,王氣之地,山河險固。近長江之口,乃其「龍首」也。是以定都南京,俊彥輩出。南京四時分明,降雨充沛,偎依長江,水源充足。
== 沿革 ==
== 沿革 ==
察金陵之譽著於青史,觀漭漭之波被於石頭,在晉則建康,南朝因之,在唐則昇州,宋因之,在元則集慶,而有明以今南京爲[[應天府]],作留都之用,俗皆號曰南京,清入關,改[[江寧府]],置[[江寧布政使]],治江寧,兩江總督府亦在斯。時有江寧織造廠,所營奇巧爲帝室所傾。[[一八四二年|道光二十二年]],大清鴉片之役敗績,英人陳師江上,成[[江寧條約|江寧之約]]。[[一八五三年|咸豐三年]],太平天國軍次江寧,克而都之,更號'''天京'''。[[一八六四年|同治三年]],清廷克天京,曾國藩、藩弟[[曾國荃|國荃]]縱軍擄掠,城內婦孺攜老并不得免。[[一九一一年|宣統三年]],[[辛亥革命]]起,清帝降遜位詔以成共和故事,次年元月元日[[中華民國]]立國,都江寧,改江寧爲南京,大總統孫文謁[[明孝陵|孝陵]]告功。時[[袁世凱]]擅權,尋遷都北平,[[一九二七年|民國十六年]]三月二十四,北伐國民革命軍第二、第六軍克南京,張宗昌北走,吏民暴亂,襲殺西洋人士數十,傷百餘,是為[[南京事件]]。
察金陵之譽著於青史,觀漭漭之波被於石頭,在晉則建康,南朝因之,在唐則昇州,宋因之,在元則集慶,而有明以今南京爲[[應天府]],作留都之用,俗皆號曰南京,清入關,改[[江寧府]],置[[江寧布政使]],治江寧,兩江總督府亦在斯。時有江寧織造廠,所營奇巧爲帝室所傾。[[一八四二年|道光二十二年]],大清鴉片之役敗績,英人陳師江上,成[[江寧條約|江寧之約]]。[[一八五三年|咸豐三年]],太平天國軍次江寧,克而都之,更號'''天京'''。[[一八六四年|同治三年]],清廷克天京,曾國藩、藩弟[[曾國荃|國荃]]縱軍擄掠,城內婦孺攜老并不得免。[[一九一一年|宣統三年]],[[辛亥革命]]起,清帝降遜位詔以成共和故事,次年元月元日[[中華民國]]立國,都江寧,改江寧爲南京,大總統孫文謁[[明孝陵|孝陵]]告功。時[[袁世凱]]擅權,尋遷都北平,[[一九二七年|民國十六年]]三月二十四,北伐國民革命軍第二、第六軍克南京,[[張宗昌]]北走,吏民暴亂,襲殺西洋人士數十,傷百餘,是為[[南京事件]]。是年四月十八日,大總統蔣中正以還都南京,置南京特別市,營[[中山陵]]。[[民國十九年]],升院轄市。自十六年以來十年,國府偃武修文,金陵大治,號曰[[南京十年]]。[[民國二十六年]],日軍既克滬,旋北寇南京,十二月十三日,不守,日軍屠之,月餘不絕,人煙幾盡,是為[[南京大屠殺]]。

{{stub}}
{{stub}}



二〇一三年四月一三日 (六) 一五時三八分審

南京市
南京市之所在
南京市之所在
歸屬: 中華人民共和國
所屬 江蘇省
屬地 十一區
治所 玄武區
執事 季建業
用語 漢語
人口 八百一十六萬

南京,古號建業建康秣陵金陵集慶應天江寧等。人稱「六朝古都」,南唐中華民國悉嘗都之。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之會。自古乃虎踞龍蟠,王氣之地,山河險固。近長江之口,乃其「龍首」也。是以定都南京,俊彥輩出。南京四時分明,降雨充沛,偎依長江,水源充足。

沿革

察金陵之譽著於青史,觀漭漭之波被於石頭,在晉則建康,南朝因之,在唐則昇州,宋因之,在元則集慶,而有明以今南京爲應天府,作留都之用,俗皆號曰南京,清入關,改江寧府,置江寧布政使,治江寧,兩江總督府亦在斯。時有江寧織造廠,所營奇巧爲帝室所傾。道光二十二年,大清鴉片之役敗績,英人陳師江上,成江寧之約咸豐三年,太平天國軍次江寧,克而都之,更號天京同治三年,清廷克天京,曾國藩、藩弟國荃縱軍擄掠,城內婦孺攜老并不得免。宣統三年辛亥革命起,清帝降遜位詔以成共和故事,次年元月元日中華民國立國,都江寧,改江寧爲南京,大總統孫文謁孝陵告功。時袁世凱擅權,尋遷都北平,民國十六年三月二十四,北伐國民革命軍第二、第六軍克南京,張宗昌北走,吏民暴亂,襲殺西洋人士數十,傷百餘,是為南京事件。是年四月十八日,大總統蔣中正以還都南京,置南京特別市,營中山陵民國十九年,升院轄市。自十六年以來十年,國府偃武修文,金陵大治,號曰南京十年民國二十六年,日軍既克滬,旋北寇南京,十二月十三日,不守,日軍屠之,月餘不絕,人煙幾盡,是為南京大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