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國」:各本之異

文出維基大典
[底本][底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Xqbot
r2.7.2) (僕 修: zh:李氏朝鲜; 細部更改
MystBot
r2.7.1) (僕 修: jv:Wangsa Joseon
第一七三行: 第一七三行:
[[it:Dinastia Joseon]]
[[it:Dinastia Joseon]]
[[ja:李氏朝鮮]]
[[ja:李氏朝鮮]]
[[jv:Dinasti Joseon]]
[[jv:Wangsa Joseon]]
[[ka:ჯოსონი (დინასტია)]]
[[ka:ჯოსონი (დინასტია)]]
[[ko:조선]]
[[ko:조선]]

二〇一一年一二月一〇日 (六) 一二時二七分審

朝鮮
조선
朝鮮之旗 朝鮮之徽
朝鮮之所在
朝鮮之所在
國體: 君主制
元首 朝鮮國王
總揆 領議政
國都 漢城府
國語 韓語
通貨 一六三三 - 一八九二
一八九二 - 一九〇二
立國 洪武二十五年七月
太祖即國王位
亡國 隆熙四年八月
純宗陷虜
前後歷五百十九年

朝鮮諺文︰조선),又曰李氏朝鮮朝鮮半島朝代也。

洪武二年王顓明太祖即位,賜以金印、誥命,封高麗國王。二十五年,其門下侍郎李成桂主國事,更名旦,徙居漢城。遣使大明請改國號,詔國號曰朝鮮。其國分八道,分統府州郡縣。又按丘濬曰︰「高麗自晉代建國,至是,八百餘年,始易三姓。在前所謂高麗者,止是一國。五代後,乃併三韓百濟而一之,在勝國時,猶有耽羅,今耽羅亦為所有。其土壤比、唐時,已數倍矣。然其國頗尚禮義,安分自守。入國朝以來,恭順朝廷,四時朝貢,蓋得小國事大之禮。」

其政體有類中國,行兩班制,附議政院、六曹。世宗訓民正音,文字始異乎中國。自太宗以降,鮮有兵事,然倭國豐臣秀吉混一東瀛,俄興兵犯境,旋陷之,請援於明。神宗遂令遼東總兵李如松統兵救之,歷六載,大破之,倭寇遂退。及滿清興,敗朝鮮,復為屬國。逾二百載,無外患。及至近世,清敗於倭國(日清戰爭),遂自立稱帝,號大韓帝國,歷二世,倂於倭國。享國五百餘載,凡二十七主。

歷代國君

王位 廟號 諡號 諺文 名諱 別名 治時 王陵
追封 穆祖 仁文聖穆大王 목조 이안사 李安社 追封 德陵
追封 翼祖 康惠聖翼大王 익조 이행리 李行裡 追封 智陵
追封 度祖 恭毅聖度大王 도조 이춘 李椿 孛顏帖木兒[一]
Buyan-Temür
追封 義陵
追封 桓祖 淵武聖桓大王 환조 이자춘 李子春 吾魯思不花[二]Ulus-Buqa 追封 定陵
太祖 康獻至仁啟運應天肇統廣勳永命聖文神武正義光德大王
高皇帝
태조 고황제 이성계 李成桂 李旦 一三九二年一三九八年 健元陵
定宗 恭靖懿文莊武溫仁順孝大王 정종 이방과 李芳果 李曔 一三九八年一四零年 厚陵
太宗 恭定聖德神功建天體極大正啟佑文武睿哲成烈光孝大王 태종 이방원 李芳遠 一四零零年一四一八年 獻陵
世宗 莊憲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 세종 이도 李祹 一四一八年一四五零年 英陵
文宗 恭順欽明仁肅光文聖孝大王 문종 이향 李珦 一四五零年一四五二年 顯陵
端宗 恭懿溫文純定安莊景順敦孝大王 단종 이홍위 李弘暐 一四五二年一四五五年 莊陵
世祖 惠莊承天體道烈文英武至德隆功聖神明睿欽肅仁孝大王 세조 이유 李瑈 一四五五年一四六八年 光陵
睿宗 襄悼欽文聖武懿仁昭孝大王 예종 이황 李晄 一四六八年一四六九年 昌陵
追封 德宗 懷簡宣肅恭顯溫文懿敬大王 덕종 이장 李暲 追封 敬陵
成宗 康靖仁文憲武欽聖恭孝大王 성종 이혈 李娎 一四六九年一四九四年 宣陵
- 燕山君(廢王) 연산군 이융 李㦕 一四九四年一五零六年 海等村
十一 中宗 恭僖徽文昭武欽仁誠孝大王 중종 이역 李懌 一五零六年一五四四年 靖陵
十二 仁宗 榮靖獻文懿武章肅欽孝大王 인종 이호 李峼 一五四四年一五四五年 孝陵
十三 明宗 恭憲獻毅昭文光肅敬孝大王 명종 이환 李峘 一五四五年一五六七年 康陵
十四 宣宗
宣祖
昭敬正倫立極盛德洪烈至誠大義格天熙運景命神歷
弘功隆業顯文毅武聖睿達孝大王
선조 이연 李昖 一五六七年一六零八年 穆陵
十五 惠宗(二零零二年「追諡」) 景烈成平愍武獻文大王(廢王光海君) 광해군 이혼 李琿 一六零八年一六二三年 烈陵
擅立 - 興安君 흥안군 이제 李瑅 一六二四年(非正統) 果川
追封 元宗 恭良敬德仁憲靖穆章孝大王 원종 이부 李琈 追封 章陵
十六 仁祖 憲文烈武明肅純孝大王 인조 이종 李倧 一六二三年一六四九年 長陵
十七 孝宗 宣文章武神聖顯仁明義正德大王 효종 이호 李淏 一六四九年一六五九年 寧陵
十八 顯宗 昭休衍慶敦德綏成純文肅武敬仁彰孝大王 현종 이연 李棩 一六五九年一六七四年 崇陵
十九 肅宗 顯義光倫睿聖英烈裕謨永運洪仁峻德配天合道啟休篤慶正中協極
神毅大勳章文憲武敬明元孝大王
숙종 이순 李焞 一六七四年一七二零年 明陵
二十 景宗 德文翼武純仁宣孝大王 경종 이균 李昀 一七二零年一七二四年 懿陵
二十一 英宗
英祖
至行純德英謨毅烈章義弘倫光仁敦禧體天建極聖功神化
大成廣運開泰基永堯明舜哲乾健坤寧配命垂統景歷洪休
中和隆道肅莊彰勳正文宣武熙敬顯孝大王
영조 이금 李昑 一七二四年一七七六年 元陵
追封 眞宗 溫良睿明哲文孝章大王
昭皇帝
진종 소황제 이행 李緈 追封 永陵
追封 莊宗
莊祖
思悼綏德敦慶弘仁景祉章倫隆范基命彰休贊元憲誠啟祥顯熙莊獻廣孝大王
懿皇帝
장조 의황제 이선 李愃 追封 隆陵
二十二 正宗
正祖
文成武烈聖仁莊孝大王
宣皇帝
정조 선황제 이산 李祘 一七七六年一八零零年 健陵
二十三 純宗
純祖
淵德顯道景仁純禧體聖凝命欽光錫慶繼天配極隆元敦休懿行昭倫熙化峻烈
大中至正洪勳哲謨乾始泰亨昌運弘基高明博厚剛健粹精啟統垂歷建功裕范
文安武靖英敬成孝大王
肅皇帝
순조 숙황제 이공 李玜 一八零零年一八三四年 仁陵
追封 翼宗
文祖
體元贊化錫極定命聖憲英哲睿誠淵敬隆德純功篤休弘慶洪運盛烈宣光浚祥
堯欽舜恭禹勤湯正啟天建統神勳肅謨乾大坤厚廣業永祚莊義彰倫行健配寧
基泰垂裕熙范昌禧立經亨道成獻昭章致中達和繼歷協紀剛粹景穆峻惠衍祉
敦文顯武仁懿孝明大王
翼皇帝
익종 익황제 이영 李旲 追封 綏陵
二十四 憲宗 體健繼極中正光大至聖廣德弘運章化經文緯武明仁哲孝大王
成皇帝
헌종 성황제 이환 李奐 一八三四年一八四九年 景陵
二十五 哲宗 熙倫正極粹德純聖欽命光道敦元彰化文顯武成獻仁英孝大王
章皇帝
철종 장황제 이원범 李元範 一八四九年一八六三年 睿陵
二十六 高宗 統天隆運肇極敦倫正聖光義明功大德堯峻舜徽禹謨湯敬應命立紀至化神烈
巍勳洪業啟基宣歷乾行乾定英毅弘休壽康文憲武章仁翼貞孝太皇帝
고종 태황제 이재황 李熙 本名李載晃 一八六三年一九零七年 洪陵
二十七 純宗 文溫武寧敦仁誠敬孝皇帝 순종 효황제 이척 李坧 一九零七年一九一零年 裕陵

政區

朝鮮國旗

其國八道,中曰京畿;東曰江原,本濊貊地;西曰黃海,古朝鮮馬韓舊地。南曰全羅,本卞韓地。東南曰慶尚,乃辰韓地。西南曰忠清,皆古馬韓域。東北曰咸鏡,本高句麗地。西北曰平安,本朝鮮故地。分統郡府州縣。其忠清、慶尚、全羅三道,地廣物眾,州縣雄巨、咸鏡二道,境接韎鞨東,西南瀕海,北鄰女真,西北抵鴨綠江,東西二千里,南北四千里。

山川

大興洞︰在天磨聖,居兩山之間,樹木蓊鬱,泉石光潔,夏則綠陰蓋地,水蓮花開清香滿洞,秋則赤楓,黃葉倒映水底,真佳景也。

朴淵︰在天磨聖,居兩山之間,狀若石甕,窺之正黑,有盤石涌出,中心曰島巖,水赴絕壁,怒瀑下垂,可十餘丈,宛如白虹映空,飛雪灑矼,霆奔電激,聲震天地。《傳》云:昔有朴進士者,吹笛淵上,龍女感之,引以為夫。故名朴淵。

五冠山︰在京畿長湍府西三十里,山頂有五峰團圓如冠故名,有高麗人事母至孝,居山下去京三十里,朝出暮歸,告面定省不少衰,歎息母老作木雞歌名曰五冠山,曲傳於樂譜山下,有靈通寺洞府深邃山勢週遭流水縵迴,樹木蓊鬱,其西樓勝概為松都第一。

俗離山︰在忠清道報國縣東,九峰突起,亦名九峰山。新羅時稱俗離嶽,躋中祀山頂,有文藏臺,疊石天成,贔屭聳空,其高不知幾丈,其廣可坐三千人。臺上有坎如鑊,其中有水混混,旱不縮,雨不肥。分為三派,流注半空。一派東流為洛東江,一派南流為錦江,一派西流而北,為達川,入於金遷山下,有八橋九遙之號。山之兩岸紆餘開豁,自此至彼,望之遙遙,疑其地盡。而至,則又遙遙,如此九轉,乃抵於法住寺,故名九遙。九遙之中,一水迴環曲轉,每曲有橋,總八,故名八橋。第一橋曰水精橋,橋上有飛閣人從閣中行。

冰山︰在慶尚道義城縣東西四十里,大巖下有石穴,穴口高三尺,廣四尺八寸,橫入五尺一寸,是謂風穴,又有穴在岩底直下廣一丈,深可量處才一丈,其下回曲深淺難量,立夏後冰始凝,極熱則冰堅,霾雨則冰釋。春秋不寒不熱,冬則溫氣如春是謂冰穴。

動石︰九井峰下有三石,特立層岩之上,高可丈餘,周可十圍,西負山顛,東臨絕壁,其重雖用千百人不能動搖,而一人搖之,則欲墜而不墜,故亦稱靈石。郡之名以此。

青鶴洞︰在智異山中,路甚隘狹,纔通一線,人乃曲躬而行,經數里許,乃得虛曠之境。四隅皆良田沃壤,宜播植,唯青鶴栖息其中,故以名焉。蓋古之遁世者所居。頹垣壞塹猶在。諺傳崔致遠所遊處。

浦口山︰在江原道高城郡東九里,高城浦有岩斗起,層疊如階,其上可坐百餘人,岩北又有一峰皆石,東望海中五里許,有石峰如列屏,峰下有石,攫,奇怪異常。又有二石,相對如人偶語,石皆白色輝映,碧海望之如畫。

三日浦︰在高城北七八里外,有重峰疊嶂合包,而內有三十六峰,洞壑清幽,松石奇古,水中有小島,蒼石盤陀,其上虯松鋪陰,梨花亂開,湖水明瑩可鑑,非煙火食者所堪。

寒溪山︰在江原道麟蹄縣東五十里,山上有城有川,自城中流出,即成瀑布,而下懸流數百尺,望之如白虹垂天。自圓通驛而東,左右皆大山洞府,深邃谿水縱橫,而渡者三十六,樹木如簀,上竦雲霄,旁無橫枝,松柏尢高,不見其巔。又其南峰作絕壁,其高千仞,奇怪莫狀,禽鳥不能飛度。其下清泉,觸岩成潭,盤石平衍可坐。又東數里,洞口甚狹,細徑緣岩,竅穴谽谺,峰巒峭拔,如龍拏虎攫,如累層臺者無數。其形勝甲於嶺西。

萬瀑洞︰在金剛山中,百道流泉,瀉出谷中,其狀非一,故名。谷口有峰,曰五人峰,人言青鶴棲,其隈有一泓曰觀音潭。潭畔崖蒼苔滑足,人皆挽藤蔓乃得過,其名曰手巾崖,石心有凹如杵臼,諺傳觀音浣處,至普德窟前,飛湍縈石,來觸崖窾,飛雪噴激,晴晝欲暝,石底水蔚如翠藍。又數步怒瀑飛珠,散雪噴薄而下。其大者凡十二層,其小者不可勝計,故曰萬瀑洞,其下曰珠淵,又有一石形如龜伏潭中,曰龜潭,又有一潭深不可測,曰火龍潭,其上有峰曰獅子岩,洞有普德窟鑿絕壁,架板立銅柱於外,以構小屋三楹于其上,名曰觀音閣。拘以鐵鎖,釘於岩石,浮在空中,人登則搖,中置佛函,飾以珠玉,外施鐵銅,以防手觸。

祥雲亭︰在江原道,傍海,有長松連十里,蒼翠成陰仰不見白日,松間無雜卉,惟有躑躅盛開,爛如紅錦。

叢石亭︰在江原道通州郡北,有數十石柱高可八九丈,離立海中石皆六稜如削,玉方直平如中繩墨者凡四據,亭在海岸,臨叢石故名,諺傳新羅、述郎南、郎永、郎安、祥遊賞于此,號稱四仙。

嶺南樓︰在慶尚道密陽府館東山腰,倚郭而構,三面敞豁,登覽曠然。下有長江,江外有大野,野有栗林,蒼翠,極目江流,屈曲蜿蜒而長,隱見長林間,虹明繡錯,殆非人境。其勝覽為嶺南第一。東有望湖堂,西有臨鏡軒,皆極灑落,萬波息笛。新羅神文王時,東海中有小山,浮水隨波往來。王異之,泛海入其山上,有一竿竹,命作笛,吹此笛,則兵退。病愈,旱雨,雨晴,風定,波平,號萬波息笛,歷代寶之。至孝昭王,加號萬萬波波息笛。今亡矣。

井田︰在平壤府外,城內箕子區畫井田,遺跡宛然。

備注

  1. 度祖諱椿,小字善來,蒙古諱孛顏帖木兒,受宣命襲職
  2. 萬戶兼兵馬使蒙古諱吾魯思不花

  • 《三才圖會》·朝鮮圖
  • 《明一統志》·朝鮮土產考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