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海德格爾
外觀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者,德意志巴登人也。生於西曆一八八九年九月廿六日。其父司天主堂聖器,母亦篤信教門。幼居施瓦本黑林幽谷,林濤澗響常入夢寐,此其畢生慕自然之端也。
束髮之年,入弗萊堡中學,誦經院哲學,尤嗜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嘗執卷問師:「存有者何?」師愕然不能對,知其志不在小。後入弗萊堡大學,初攻神學,漸覺經院桎梏,轉治現象學。胡塞爾見其論稿,撫案歎曰:「此人當承吾缽!」
而立之年,執教馬爾堡。授業時常攜弟子入黑森林,指蒼穹雲影曰:「此在之澄明,猶雲開見日。」每論「在世存有」,輒以樵夫斫薪為喻,謂斧柄觸手溫潤,乃物我渾融之境。如是十年,著《存有與時間》,震動歐陸。書中謂西方哲學二千年皆忘存有之本,欲破形上迷霧,直指存在之真。
然時局驟變。一九三三年,納粹執政,海氏膺弗萊堡大學校長。就職演說引柏拉圖洞穴喻,謂學府當為真理守夜人。然未及半載,察黨人專橫,遂掛冠歸隱托特瑙山。築木屋於松林深處,晨起推窗,雪落無聲;夜聽麋鹿呦鳴,自謂「思想如林徑蜿蜒,需赤足踏露而行」。
戰後世人責其附逆,海氏默然。嘗答弟子問曰:「錯履泥淖者,方知清泉之貴。」晚年潛心解荷爾德林詩,謂技術時代之人已忘「詩意棲居」。每至春日,攜妻採野莓於澗畔,指蝴蝶破蛹謂:「存有之開顯,亦如是也。」
其思至玄奧,行卻質樸。不用電燈,唯秉燭夜讀;厭棄打字機,手稿皆以鵝毛筆書。嘗笑謂:「機械速成之字,豈載得存在之重?」一九七六年五月廿六日,星落黑森林,葬於故里。墓前無碑,唯刻希臘文「Λήθη」(遺忘)二字,蓋取「真理乃存在之去蔽」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