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
外觀
查良錚,浙之海寧人也。其先世顯赫,與金庸查良鏞同宗,世居津門。生於民國七年,少而穎悟,目炯炯若岩下電,及長,負笈南開中學。年十五,作《夢》自況,剖「查」為二,自號穆旦,其志若寒梅映雪,雖凜冽而抱孤芳。
弱冠入清華外文系,時倭寇猖獗,山河破碎。清華徙長沙,復轉昆明,號西南聯大。穆旦隨師生徒步三千里,足胝手繭,目擊黔滇瘡痍,乃作《三千里步行》,喟然嘆曰:「中國道路自由而泥濘。」時燕卜蓀授英詩,穆旦晝誦葉芝、艾略特,夜譯奧登,融異域之調入漢語,砉然新聲。聞一多纂《現代詩鈔》,獨取穆旦十一篇,僅次徐志摩,其見重若此。
三十一年春,投筆從戎,為遠征軍少校譯官,隨杜聿明部入緬。五月,戰事潰,遁野人山。是山也,毒瘴蔽日,蟻聚蠅營,士卒相枕藉死者十之八九。穆旦困絕境四月,食草根,飲腐水,與屍骸共寢,蟻齧其股而不覺。嘗墜激流,攀枯藤得免,終抵印度。歸滇後作《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之白骨。
共和國立,詩道中絕,乃潛心譯事。譯《奧涅金》《唐璜》,字櫛句比,務求聲律暗合。當是時,士林噤聲,文人摧眉,穆旦獨伏案如老僧,校《唐璜》至病篤。或問:「何自苦如是?」對曰:「漢語之脈,繫於譯事,猶江河之於地脈也。」暮歲作《冬》四章,蕭瑟如庾信《枯樹賦》,其句「我愛在冬晚圍著溫暖的爐火,和兩三昔日的好友會心閒談」者,非詩也,血淚之凝冰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