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討論:勝爲士/華製新漢語一覽及中文固有語考證/上古語考輯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文出維基大典

<原序>

信矣,文隨國踣,亦隨之興。當九州被塵,民心思變,未有不疑古者;疑古而深,新學滋布,未有不易道者。疑古也,易道也,道器之所以隱滅也。至於勃興文教,戮力農工,生計日足,交涉愈盛,尚古之心又起矣。實信心攸憑,洵不得已。君子曰:未有國強而文弱者。我中華初遭洋禍,次歷黨爭,始罷戰而定,謀新民德,孜孜焉數十年至於今日,或稱開明、稱富強。於是也,趣中學者日眾,或則為道,或則喜文,而文之與道,形上下而已,文以載道,相恃非輕,則古文之必彰也宜。

今作文者多,而資鑒不為不足。大凡書冊網絡之途,隨在皆見文筆。興廢以繼絕,法古於今用,文道畢明,國故洊重,其顯揚者莫過乎習作。然而學統既隳,樂文理者失其所助,每遘舛謬,雖知異也,而莫之能糾,爰有懋心,空自累耳,或賊他人,悲莫悲焉矣!夫常文謀劃則古今不甚殊,獨至一般話語,輒成掣肘。書者恒不能書,覽者每不願覽,是不知古人之習慣耳。友人云:“文言者,本上古之口語。苦彼文據之未足,難識其真。而今之好古文者,每遇日常問對之語,必逞白話而回譯之,自詡文言,其實妄偽。遺笑而已!”斯言豈不信歟?雖學者,猶病諸!

然則古之直語不可知乎?言文相去之遠不可辨乎?載籍有之,石勒不知書,使人讀《漢書》,焉乃歎留侯之諫。今人曰:文言不可以聆解也。又曰:《漢書》多古字,文理奧賾。異哉!石勒非漢人,且不知書。以彼程度之少,聽讀《漢書》之繁,不惟能知文義,更由是興歎留侯。必也,當其時言文之相去絕未能遠!不徒語音,文法亦是。惟五胡亂華之後弗然。以故友人文據未足之論,破矣。晉以前文書確有可考,此所以博言學者總其時代而名之上古者。吾於是反四書,覓五經,檢前四史,索諸子書,積編列目,是掄是取,而尤攝引語中文字,為之註疏已。又多鑒俗言常用之名義,增以考演而竣。

吾是編名《上古語考輯》,可與前所編《華製新漢語一覽及中文固有語考證》相對觀,然後使白話轉為文言,則弗為難矣,幸學者自取捨。茲舉今人仿古而臆亂者,試改寫如次:

  • “爾安”,改為“無恙”,意即你好;
  • “歉矣”,改為“過矣”、“有罪”或“敢謝”,禮自卑也;
  • “吾甚謝爾”,改為“拜德”、“拜賜”或“敢拜”,不言謝也;
  • “賀哉”,改為“敢賀”,見於《國語》;
  • “此問題非我能解決”,改為“是謀非吾所能及也”,語出《孟子》;
  • “其事將有希望矣”,改為“其事將易冀已”,見於《國語》;
  • 至如“不同意”,改為“不可”;“年歲不大”,改為“齒未”;“無希望”,改為“不可冀”;“決定及時乎”,改為“其及圖之乎”;“安排之”,改為“為之所”;“善食之”,改為“尚良食”或“強飯”;“皆聽子之所為”,改為“唯命”;“呵呵”,改為“訑訑”。如是如是,不勝枚舉。

嗟乎!昔胡適之倡白文,謝邀為題,召學子以文言競簡,而適之獨勝五字,云“我不幹、謝謝”。然夷考《禮經》,固稱“敢辭”即可,更未渝禮,何必周折!學案失之矣。擯妄偽,究沿革,誠不可以已!

勝爲士序之。

丁酉季夏致勝君書[]

一歲以前,余嘗接稿。斯文大觀初備,余輒歎其洋洋。君及今不懈纍功,余深佩服。不審方今所收錄範圍維何?余觀史記“信如君不君”句,信如…爲如果真的…,竊謂行文必及之,而此條宜記否?拜。—关山 (修書) 二〇一七年七月一九日 (三) 一八時〇八分 (UTC) 何○之不惮烦也《论衡》→○真不嫌烦—关山 (修書) 二〇一七年七月二〇日 (四) 一一時五二分 (UTC)[回覆]

  • 比日忙碌,未暇回復為歉。是文思路,與新詞總會同,大抵按今人日常用語而求其古說,以證其古已有之,使文者出言雅正耳。或直錄上古之口語,經史之常用語,以為今人表達參考。新詞總會者,名詞概念也;古語考輯者,表達習慣也。其分工有如此。今完備者若論語、孟子、左傳、國語皆已列出,至於前四史則未暇理也,亦可效總會之編輯法為之。幸通功易事,以惠百爾學者矣。——勝爲士 (對話) 二〇一七年七月二五日 (二) 〇三時〇四分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