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區」:各本之異

文出維基大典
[底本][底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亞利安
新文「'''永和區''',新北市之轄區,舊稱'''龜崙蘭'''、'''秀朗'''、'''溪洲''',為平埔族聚落'''秀朗社'''故地,合中和區,稱雙和;處……」
 
亞利安
無編輯摘要
第一行: 第一行:
[[file:taipei-eiwa.svg|thumb|200px|永和區之所處]]
'''永和區''',[[新北市]]之轄區,舊稱'''龜崙蘭'''、'''秀朗'''、'''溪洲''',為平埔族聚落'''秀朗社'''故地,合[[中和區]]稱[[雙和]];處[[臺北盆地]]東南,南臨[[中和區|中和]],北[[新店溪]]界[[臺北市|臺北]],地勢單純,其間無山脈、丘陵;地狹人稠,方未逮六平方公里,口廿三萬,乃[[臺灣]]之最。自析於[[中和區|中和鄉]],發展迅速,為[[臺北都會區|臺北]]南郊工商,多通勤人口。


'''永和區''',[[新北市]]之轄區,舊稱'''龜崙蘭'''、'''秀朗'''、'''溪洲''',為平埔族聚落'''秀朗社'''故地,合[[中和區]]稱[[雙和]];處[[臺北盆地]]東南,南臨[[中和區|中和]],北三面環[[新店溪]]界[[臺北市|臺北]],地勢單純,其間無山脈、丘陵;地狹人稠,方未逮六平方公里,口廿三萬,密度乃[[臺灣]]之最。自析於[[中和區|中和鄉]],發展迅速,為[[臺北都會區|都會]]南郊工商之要,多通勤人口。
=== 沿革 ===

[[明]][[一六四二年|崇禎十五年]],[[荷蘭]]人進兵'''臺北''',逐[[西班牙]]人而佔其地。[[一六八三年|永曆三十七年]],[[清]]師入[[臺灣|臺]],亡[[明鄭]],以[[天興縣]]舊疆,置[[諸羅縣]],永和地區屬之。然荒疆初闢,政力未及,故尚無[[漢人]]村莊,本區僅見土著'''繡朗社'''社名之記載。[[乾隆]]間,析地分置'''擺接堡''',永和地區改隸擺接堡。
== 沿革 ==
[[明]][[一六四二年|崇禎十五年]],[[荷蘭|荷]]人進兵'''臺北''',逐[[西班牙]]人而佔其地。[[一六八三年|永曆三十七年]],[[清]]師入[[臺灣|臺]],亡[[明鄭]],以[[天興縣]]舊疆,置[[諸羅縣]],永和地區屬之。然荒疆初闢,政力未及,故尚無[[漢人]]村莊,本區僅見土著'''繡朗社'''社名之記載。[[乾隆]]間,析地分置'''擺接堡''',永和地區改隸擺接堡。


[[光緒十三年]],[[臺灣建省]],巡撫[[劉銘傳]],行清丈地畝、登錄土地,改革莊界及地望,擺接堡併卅五莊,永和地區計有'''潭墘'''、'''秀朗'''、'''龜崙蘭'''三莊。
[[光緒十三年]],[[臺灣建省]],巡撫[[劉銘傳]],行清丈地畝、登錄土地,改革莊界及地望,擺接堡併卅五莊,永和地區計有'''潭墘'''、'''秀朗'''、'''龜崙蘭'''三莊。
第八行: 第一〇行:
[[一八九五年|光緒二十一年]],[[臺灣日據時代|日據臺灣]]。初期依清舊制,[[一九〇一年|明治卅四年]],臺灣總督府大肆變更調整地方區劃,永和地區劃入漳和區(即今中、永和市)。
[[一八九五年|光緒二十一年]],[[臺灣日據時代|日據臺灣]]。初期依清舊制,[[一九〇一年|明治卅四年]],臺灣總督府大肆變更調整地方區劃,永和地區劃入漳和區(即今中、永和市)。


[[臺灣光復|光復]]後,於[[民國三十五年]],始革日人街莊舊制,廢全島五州三廳設八縣,縣之下廢郡設區,廢街、莊設鄉、鎮。時永和地區隸屬海山區中和鄉,至[[四十七年]]由[[中和鄉]]分出,立名'''永和鎮'''。轄原中和鄉北部八村,分別為'''網溪'''、'''上溪'''、'''中溪'''、'''頂溪'''、'''下溪'''、'''店街'''、'''秀朗'''、'''潭墘'''八里。[[六十九年]]行地方自治,改制為[[縣轄市|市]]。[[二〇一〇年|九十九年]][[五都改制]],易為'''永和'''至今。
[[臺灣光復|光復]]後,於[[民國三十五年]],始革日人街莊舊制,廢五州三廳設八縣,縣之下廢郡設區,廢街、莊設鄉、鎮。時永和地區隸屬海山區中和鄉,至[[四十七年]]由[[中和鄉]]分出,立名'''永和鎮'''。轄原中和鄉北部八村,分別為'''網溪'''、'''上溪'''、'''中溪'''、'''頂溪'''、'''下溪'''、'''店街'''、'''秀朗'''、'''潭墘'''八里。[[六十九年]]行地方自治,改制為[[縣轄市|市]]。[[二〇一〇年|九十九年]][[五都改制]],易為區至今。

== 文教 ==
*[[新北市立永平高級中學|永平高級中學]]
*[[金甌女子高級中學|金甌女子高級中學]](永和分部)

二〇一三年三月二五日 (一) 一六時四九分審

永和區之所處

永和區新北市之轄區,舊稱龜崙蘭秀朗溪洲,為平埔族聚落秀朗社故地,合中和區雙和;處臺北盆地東南,南臨中和,北三面環新店溪臺北,地勢單純,其間無山脈、丘陵;地狹人稠,方未逮六平方公里,口廿三萬,密度乃臺灣之最。自析於中和鄉,發展迅速,為都會南郊工商之要,多通勤人口。

沿革

崇禎十五年人進兵臺北,逐西班牙人而佔其地。永曆三十七年師入,亡明鄭,以天興縣舊疆,置諸羅縣,永和地區屬之。然荒疆初闢,政力未及,故尚無漢人村莊,本區僅見土著繡朗社社名之記載。乾隆間,析地分置擺接堡,永和地區改隸擺接堡。

光緒十三年臺灣建省,巡撫劉銘傳,行清丈地畝、登錄土地,改革莊界及地望,擺接堡併卅五莊,永和地區計有潭墘秀朗龜崙蘭三莊。

光緒二十一年日據臺灣。初期依清舊制,明治卅四年,臺灣總督府大肆變更調整地方區劃,永和地區劃入漳和區(即今中、永和市)。

光復後,於民國三十五年,始革日人街莊舊制,廢五州三廳設八縣,縣之下廢郡設區,廢街、莊設鄉、鎮。時永和地區隸屬海山區中和鄉,至四十七年中和鄉分出,立名永和鎮。轄原中和鄉北部八村,分別為網溪上溪中溪頂溪下溪店街秀朗潭墘八里。六十九年行地方自治,改制為九十九年五都改制,易市為區至今。

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