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市」:各本之異

文出維基大典
[初定本][初定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增录其地理位置,行政区划,行政简史。务请审核
簡化字 呈纂
Davidzdh
→‎史 // Edit via Wikiplus
第三行: 第三行:


== 史 ==
== 史 ==
[[秦]]屬[[北地郡]],[[漢]]元鼎五年,建北典農城,此[[銀川市|銀川]]之始也。
[[秦]]屬[[北地郡]],[[漢]]元鼎五年,建北典農城,此銀川城之始也。


[[北周]]置懷遠郡、懷遠縣以駐軍屯糧之用
[[北周]]置懷遠郡、懷遠縣以駐軍屯糧。


[[唐]]儀鳳二年,[[黃河]]溢,懷遠縣城廢,明年,更築新城於故城西。
[[唐]]儀鳳二年,[[黃河]]溢,懷遠縣城廢,明年,更築新城於故城西。
第一三行: 第一三行:
[[宋]]寶元元年,[[李元昊|元昊]]踐天子祚,建[[西夏|西夏國]],都興慶府。
[[宋]]寶元元年,[[李元昊|元昊]]踐天子祚,建[[西夏|西夏國]],都興慶府。


[[元]]置[[中興路]],後改為寧夏府路。[[明]]設寧夏府,系“九邊重鎮
[[元]]置[[中興路]],後改為寧夏府路。[[明]]設寧夏府,為「九邊重鎮


[[清]]襲[[明]]稱。至於[[中華民國]]建元,因清稱寧夏道與寧夏縣同,故改寧夏道為[[朔方道]],取其古[[朔方]]之地也。領[[寧夏回族自治區|寧夏]]、[[寧朔]]、[[中衛市|中衛]]、[[平羅縣|平羅]]、[[靈武市|靈武]]、[[金積]]、[[鹽池縣|鹽池]]、[[鎮戎]]八縣,屬[[甘肅省]]轄。
[[清]]襲[[明]]稱。至於[[中華民國]]建元,因清稱寧夏道與寧夏縣同,故改寧夏道為[[朔方道]],取其古[[朔方]]之地也。領[[寧夏回族自治區|寧夏]]、[[寧朔]]、[[中衛市|中衛]]、[[平羅縣|平羅]]、[[靈武市|靈武]]、[[金積]]、[[鹽池縣|鹽池]]、[[鎮戎]]八縣,屬[[甘肅省]]轄。
第一九行: 第一九行:
[[民國]]十六年,[[中國國民黨|國民黨]]中央欲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寧夏]]省,民國十七年,寧夏省政府立。
[[民國]]十六年,[[中國國民黨|國民黨]]中央欲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寧夏]]省,民國十七年,寧夏省政府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銀川寧夏省會,一九五四年寧夏省撤,設銀川專署,駐銀川。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銀川寧夏省會,一九五四年寧夏省撤,設銀川專署,駐銀川。


一九五八年十月,設[[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駐[[銀川市|銀川]]。
一九五八年十月,設[[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駐[[銀川市|銀川]]。

二〇一八年一月四日 (四) 〇四時〇二分審

銀川市行政區劃圖

銀川市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級市也,亦爲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也。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東接吳忠市鹽池縣;西依賀蘭山内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南連吳忠市利通區青銅峽市;北接石嘴山市平羅縣,以明長城為界鄰内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轄興慶、金鳳、西夏三區;永寧賀蘭二縣;靈武市。地方圓九千零廿五平方公里。民二百一十三萬餘人。因城形似鳳凰,故稱『鳳凰城』。又因東蒙黃河灌溉,氣象平穩,農耕興旺,又稱『塞上明珠』。歷史悠久,為文史名城。

北地郡元鼎五年,建北典農城,此銀川建城之始也。

北周置懷遠郡、懷遠縣,以駐軍屯糧。

儀鳳二年,黃河溢,懷遠縣城廢,明年,更築新城於故城西。

北宋鹹平四年,党項首領李繼遷銀川,駐帳靈州真宗天禧四年,繼遷德明升懷遠鎮爲興州,充臨時都城用。后德明元昊升興州為興慶府。

寶元元年,元昊踐天子祚,建西夏國,都興慶府。

中興路,後改為寧夏府路。設寧夏府,為「九邊重鎮」。

稱。至於中華民國建元,因清稱寧夏道與寧夏縣同,故改寧夏道為朔方道,取其古朔方之地也。領寧夏寧朔中衛平羅靈武金積鹽池鎮戎八縣,屬甘肅省轄。

民國十六年,國民黨中央欲設寧夏省,民國十七年,寧夏省政府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銀川為寧夏省會,一九五四年寧夏省撤,設銀川專署,駐銀川。

一九五八年十月,設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駐銀川

它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