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曹禺

今本(此為底本,未經審校)
文出維基大典

曹禺,字小石,本名萬家寶湖北潛江人也。其先世居天津,父德尊,清季留學東瀛,入東京士官學校,歸國後官至中將,然時運不濟,鬱鬱不得志。母薛氏,生禺三日而卒,姨母泳南撫之若己出。禺幼敏慧,五歲從表兄習經史,然性耽戲曲,嘗隨繼母觀京劇、梆子,耳濡目染,心慕之。年十二,入天津銀號「漢英譯學館」習英文,始涉莎士比亞諸作,自此戲志愈堅。

年十四,入南開中學,與同窗靳以交厚。時南開新劇團盛名,禺初試啼聲,飾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一角,聲情並茂,觀者嘆服。又扮莫里哀《悭吝人》之韓伯康,貪吝之態入木三分,報章譽之「活靈現世」。禺嘗自謂:「戲如骨血,不演則神銷。」遂以戲為志,雖父命習醫,終不從焉。

年十九,入南開大學政治系,然惡經世之術,轉投清華西洋文學。時清華藏書豐,禺晝夜研讀,自希臘悲劇至莎翁、契訶夫奧尼爾,無不精究。嘗謂同窗:「西劇之精,在刻骨摹心;中戲之妙,在韻外生致。二者合璧,或可開新境。」遂潛心構思,歷五載寒暑,成《雷雨》初稿。然投書《文學季刊》,稿沉篋底,禺亦赴保定育德中學執教,授業之暇,修稿不輟。後得巴金力薦,《雷雨》始刊,一時洛陽紙貴,東瀛學子競演之。郭沫若贊曰:「此作一出,華夏劇壇新生面矣!」

《雷雨》者,一日二景,寫周、魯兩家三十年恩怨,蟬噪悶雷,皆喻人心焦灼。或譏其「過摹西法」,禺對曰:「戲無中西,惟真與美耳。」越二年,續作《日出》,狀都市浮世,妓女翠喜、銀行家潘月亭,眾生百態,躍然紙上。時人評曰:「禺之筆如刀,剖世相,露腐骨,然刀鋒隱悲憫。」又三年,成《原野》,以曠野復仇寓人性掙扎,寫仇虎、金子愛恨糾葛,臺上血淚交迸,觀者無不悚然。

抗戰軍興,禺避地江安,執教國立劇專。時烽火連天,禺憂國如焚,與宋之的合編《全民總动员》,鼓民抗敵。然其心繫藝術本真,復作《北京人》,借古宅衰頹,寫舊族崩解,曾家父子癡愚腐朽,愫方、瑞貞新生破繭。此劇辭淡而意深,朱光潛嘆曰:「禺至此,已入化境,悲喜皆在無聲處。」

禺性謙沖,雖名滿天下,常自慊曰:「吾作未臻托翁之境,愧哉!」然授業時神采飛揚,嘗謂弟子:「戲如禪,在悟不在摹。臺上剎那,需融萬卷書、千里路。」後主北京人藝,倡「戲為民演」,嚴摛排演,一字未安,竟夜推敲。禺尝自刪《雷雨》蘩漪獨白百餘字,或問其故,答曰:「戲貴含蓄,昔年少氣盛,今知留白之妙。」

晚歲臥疾,猶枕邊置《托爾斯泰評傳》,奮筆欲作新篇,然力不從心,每愴然泣下:「恨不能成一大作,負此平生!」然其作早傳海外,《雷雨》東渡扶桑,《日出》西演歐美,世人譽為「東方莎翁」。禺聞之,但笑曰:「莎翁劇場寰宇共賞,吾輩所求,惟華夏戲脈不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