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四庫全書

今本(此為底本,未經審校)
文出維基大典

四庫全書》者,清高宗敕纂之巨典,集古今載籍之大成,始於乾隆三十七年,成於乾隆四十六年,凡收書三千四百餘種,七萬九千餘卷,分四部,故名「四庫」。其源肇於朱筠奏請輯《永樂大典》佚書,高宗遂詔開四庫館,命紀昀陸錫熊總纂,戴震邵晉涵周永年等鴻儒分任校勘,歷時十載,動員學者三百餘人,抄胥三千八百,耗銀九百八十萬兩,可謂盛世文治之極峰。

體例

[]

依《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凡例,分門別類如下:

經部

[]

• 十類: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小學

• 收《周易正義》《尚書注疏》等注疏,兼納理學諸作。

史部

[]

• 十五類: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

• 錄《資治通鑑》等,特重官修正史。

子部

[]

• 十四類: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釋家、道家

• 存《墨子》《夢溪筆談》等子書,然釋道典籍多遭刪削。

集部

[]

• 五類: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

• 輯《文選》《全唐詩》等,惟戲曲小說視為小道,所收甚寡。

七閣存藏

[]

北四閣

[]

文淵閣(紫禁城)、文源閣(圓明園)、文津閣(熱河)、文溯閣(盛京)。

南三閣

[]

文匯閣(揚州)、文宗閣(鎮江)、文瀾閣(杭州)。 咸豐間毀於兵燹,獨文津、文溯、文瀾三閣本傳世。


[]

章學誠文史通義》暗諷:「四庫之修,乃藝林之浩劫,非文運之昌明。」

• 學者陳垣謂:「四庫如長城,功在禦敵,過在禁錮。」

[]

官修典籍: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紀昀)

• 《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

私家筆記:

•《閱微草堂筆記》(紀昀)載修書軼事

• 《癸巳類稿》(俞正燮)考四庫刪改例

現代研究:

• 《四庫全書纂修考》(郭伯恭)

• 《禁燬書目研究》(黃愛平)

出土文獻:

• 文津閣本與文淵閣本對校差異報告(中國國家圖書館)

美辭妙篇,具錄於維基文庫︰四庫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