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列文森

今本(此為底本,未經審校)
文出維基大典

列文森者,美利堅史家也,諱約瑟夫。誕於西曆一九二〇年,少穎悟,博涉群籍。及長,入哈佛大學,精研史學,尤邃於華夏文化。嘗謂:「史者,非陳跡之羅列,乃古今精神之對話也。」遂窮畢生之力,探中國近世思潮之變遷。

文森治學,首重儒學之興替。彼察清季以降,西潮洶湧,士人惶惑於新舊之間,乃撰《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三卷。其論曰:「儒學本為帝國基石,然逢現代化之衝擊,漸失實用,終成博物館之陳列。」此言一出,四海震動,雖毀譽參半,然開中西比較史學之新徑。

其治史之法,兼融社會學與哲學,常以詩喻史,謂「歷史猶未完成之詩章」。又倡「歷史主體性」之說,以為解讀文化,當循其內在邏輯,不可強以西學框架相繩。嘗遊學東亞,與錢穆費正清諸賢論道,雖觀點相左,然互敬其誠。

惜天不假年,一九六九年,文森登山遇險,卒於加州絕壁之下,年僅四十有九。遺稿《革命與世界主義》未竟,門人輯其殘篇付梓。嗟乎!若使假以歲月,其學必更臻化境。今觀其書,猶見智光閃爍,穿透歷史迷霧,誠所謂「哲人雖萎,其言不朽」者也。

文森以異邦之士,叩問傳統現代之張力,實為後學樹立鏡鑒。學術生命不在壽夭,而在精神之永續,文森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