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

文出維基大典

方孝孺明朝江浙行省台州路寧海縣人,字希直,一字希古,齋名遜志齋。幼警敏,雙眸炯炯,讀書日盈寸,鄉人目為「小韓子」。長從宋濂學,濂門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先輩胡翰、蘇伯衡亦自謂弗如。孝孺顧末視文藝,恒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孝孺工文章,醇深雄邁。每一篇出,海內爭相傳誦。永樂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

洪武十五年,以吳沈、揭樞薦,召見。明太祖喜其舉止端整,謂皇太子曰:「此莊士,當老其才。」禮遣還。後為仇家所連,逮至京。太祖見其名,釋之。二十五年,又以薦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時。」

初置漢中教授,日與諸生講學不倦。蜀獻王聞其賢,聘為世子師。每見,陳說道德。王尊以殊禮,名其讀書之廬曰正學。

建文帝即位,召為翰林侍講。翌年遷侍講學士,國家大政事輒咨之。帝好讀書,每有疑,即召使講解。臨朝奏事,臣僚面議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時修《太祖實錄》及《類要》諸書,孝孺皆為總裁。更定官制,孝孺改文學博士。燕兵起,廷議討之,詔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王聞齊、黃已竄,上書請罷盛庸、吳傑、平安兵。孝孺建議曰:「燕兵久頓大名,天暑雨,當不戰自疲。急令遼東諸將入山海關攻永平;真定諸將渡盧溝搗北平,彼必歸救。我以大兵躡其後,可成擒也。今其奏事適至,宜且與報書,往返逾月,使其將士心懈。我謀定勢合,進而蹴之,不難矣。」帝以為然。命孝孺草詔,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馳報燕,盡赦燕罪,使罷兵歸藩。又為宣諭數千言授嵓,持至燕軍中,密散諸將士。比至,嵓匿宣諭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詔。

大理寺少卿薛嵓馳歸應天府,未入見。孝孺私問曰:「燕王何言?其將士心如何?且觀彼此兩軍之勢,孰壯孰弱?」薛嵓馳曰:「燕王語直而意誠,累千百言皆天理人心之正不能難也。其將士雖不及吾十一,而皆與王一心,父子不過焉。吾軍雖眾,然驕而懈,疏而寡謀,且諸將不和,未見有勝之道。今日之事朝廷,但當處之以道不當以力。」孝孺默然。薛嵓馳入見具言上之情及軍中之事。建文君以語孝孺曰:「誠如嵓言,曲在朝廷齊黃誤我矣。」孝孺曰:「聞嵓來時,燕王重賄之,今故爲之遊說,不足信也。」遂罷。

建文三年五月,吳傑、平安、盛庸發兵擾燕餉道。燕王復遣指揮武勝上書,伸前請。帝將許之。孝孺曰:「兵罷,不可復聚,願毋為所惑。」帝乃誅勝以絕燕。

未幾,燕兵掠沛縣,燒糧艘。時河北師老無功,而德州又饋餉道絕,孝孺深以為憂。以燕世子仁厚,其弟高煦狡譎,有寵於燕王,嘗欲奪嫡,謀以計間之,使內亂。乃建議白帝:遣錦衣衛千戶張安賫璽書往北平,賜世子。世子得書不啟封,並安送燕軍前。間不得行。

靖難之變,拒與燕王棣合,孝孺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成祖怒,命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絕命詞曰:「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鳴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時年四十有六。

仁宗即位,諭禮部:「建文諸臣,已蒙顯戮。家屬籍在官者,悉宥為民,還其田土。其外親戍邊者,留一人戍所,餘放還。」

世宗時,松江人俞斌自稱孝孺後,一時士大夫信之,為纂《歸宗錄》。既而方氏察其偽,言於官,乃已。

神宗初,有詔褒錄建文忠臣,建表忠祠於南京,首徐輝祖,次孝孺云。萬曆十三年三月,釋坐孝孺謫戍者後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廣東凡千三百餘人。而孝孺絕無後,惟克勤弟克家有子曰孝復。

南明安宗追謚文正。

家譜[]

方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傳。

[]

孝孺死,德慶侯廖永忠之孫鏞、銘收其遺骸,葬於聚寶門外山之上。甫畢,亦見收,兩子逃去。永樂元年四月錦衣衞鎭撫司奏獲镛銘送刑部,論死。鏞弟鉞及從父淮安指揮僉事昇俱謫戍邊,鏞母乃東甌王長女也,並銘女送浣衣局。

[]

  • 《明史》卷一二九、一四〇、一四一
  • 《明實錄·太宗實錄》卷八